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認爲他們都是追求世間八法的愚人,或是修顯宗的鈍根,惟有自己才是修金剛乘的利根。殊不知,這種想法已讓他陷入了罪惡的深淵。

  諸部經論中都曾宣說過,諸佛菩薩爲度化衆生,而顯現各種形象。《涅槃經》等諸契經中記載:“佛在地獄以地獄形象利衆;在餓鬼界以餓鬼形象度生;在傍生道以人熊、鴿子、蛇、牦牛、龍、大鵬、烏龜等形象行菩薩道;佛在人間以屠夫、殺狗宰雞者、漁夫、魔法師、外道、令人增上貪、瞋、癡之對境,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長老、嫉妒、吝啬等煩惱深重者等各種形象度化有情。”看到這些,實在令我們這些薄地凡夫難以置信。在《白蓮花論》中也記載了很多佛陀在因地時,以這些形象利益衆生的事迹。《富樓那請問經》也雲:我變仆人爲人端屎、到尿、掃地、割草。所以,即使見到掃地的,也不可輕慢,而應生尊敬之心。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也寫道:“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如此經曆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也說:“不應見人過,自謂最尊勝,驕恣放逸本,莫輕下劣人。”

  因此,即使我們不能做到見誰都禮拜贊歎,但如果在見到他人造作惡業而無法製止之時,應生起也許是佛菩薩化現的念頭,繼而內觀自心,則絕對于己有利無損。

  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 

  2002年4月4日  

  胡  思

  一說到清明節,便會想起那首婦孺皆知的歌謠:“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是清明節,是漢族傳統祭拜祖先,撫慰英烈的日子。街上的人們手捧鮮花,攜家帶口,絡繹不絕的出城爲祖先和先烈掃墓。

  而我卻獨自一人,在醫院排隊等候檢查身體。無情的病魔侵擾著我,在我不堪一擊的體內大行燒殺擄掠之惡行,令我焦急難耐。但無論是誰,得病也只能自己承受,別人是代替不了的。沒生病的時候沒有切身的體會,生了病方知生老病死的苦楚。

  在繳費處熬了一個多小時,終于輪到我了。單驗血一項就需260元,看著周圍很多衣衫破舊的人,心想:他們如何負擔得起這些昂貴的醫療費用啊!難怪西方有一種說法:“是窮人就不要生病,否則醫院的門檻是很高的。”沒錢治病,只能眼睜睜地等死。唉!這些可憐的衆生。

  爲了等待檢查結果,我坐在一棵據說有150年樹齡的榕樹下休憩。實在難以想象,它的年齡居然超過了我的高祖父。但高祖父早已棄我們而去,而這棵樹卻巍然依舊。人的壽命竟然不如一棵樹,即使沒病也活不了多久,無常真是可怕啊!

  得到檢查結果,坐車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座巨大的建築物,聽說其産權歸屬于一耋耄之年的老人。想到不久于人世的老人,與堅固依然的大樓,實在爲那些作著長期打算的人們痛心。

  整整一個上午,就這樣胡思亂想。既未看書,也沒念經。

  ——清明午時于陽臺  

  壬午年二月二十叁日 

  2002年4月5日  

  尋  法

  作爲一個修行人,爲了尋求正法,而舍棄一切,持頭陀行,是理所當然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轉世爲喜法婆羅門,爲了獲得一個偈子的佛法,毫不顧惜自己的身命,縱身躍入火坑。那個佛陀以“抛頭顱、灑熱血”的沈重代價換來的偈子就是:“恒苦行布施,常守清淨戒,盡力持善行,以智修勝法。”

  佛陀還曾轉世爲一婆羅門,那時正值遇無佛出世之際。婆羅門在一帝釋天化身的羅刹前,聽聞了八個字的法後,將偈子寫于岩石、牆壁、樹木之上,留與後人。爲報答帝釋天化現的羅刹賜法之恩德,毅然從樹上跳下,以身殉道。以其求法的清淨心,圓滿了十二大劫的資糧。那八個佛陀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字就是:“生後滅盡,寂滅即樂。”

  這些佛陀以“舍身忘死求正法”之發心求得的偈子,凝聚了先輩的廣大悲心,包含了叁世十方諸佛的加持。哪怕是片言只語,我們也應該認真地受持讀頌,並爲衆生傳授。

  記得法王如意寶在傳講《白蓮花論》時,講到這些事迹,禁不住老淚縱橫,用哽咽的聲音告誡我們:“釋迦牟尼佛爲了濁世衆生,不惜舍棄生命尋求正法。如果我們不好好修持,真是可悲可歎!”

  如今我們值遇了與佛陀無別的大恩上師,並爲我們傳授了如海般的精妙佛法。若不珍惜,真是“枉來世間走一遭”了。

  壬午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2年4月6日  

  厭  世

  真正的修行人應一心向佛,厭棄世法。否則,要想成功簡直是白日做夢。

  無著菩薩長期在寂地閉關,很多人想拜見或向他求教,總是吃閉門羹。他在關房門外寫著:“勝法以及今生計,二者無法同時成,若能共成則必定,自我欺騙無懷疑。與我會晤無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薩迦班智達也說:“一個人一邊成辦即生興盛事業,一邊求永久安樂,是愚癡鹵莽的行爲。我們應當舍棄世間法。”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也雲:“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爲心一住,好營世務于法無損。”

  《修行入門》中也描述過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贈送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開初沒有對輪回産生出離的厭惡心,縱然孜孜不倦地聞思修行,也完全不會超越輪回及惡趣的因。應當將生圓次第等高深的法暫時束之高閣,精勤修持出離心,直至生起出離心爲止。”

  有的人會想,不是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嗎?佛法和世間法應該是不矛盾的啊?其實,這種說法有兩層密意,一是爲了調柔剛入佛門的世間衆生,迎合他們不願抛棄世間之念的一種權巧說法;二是針對已證悟的成就者的無二境界或利衆事業而言。作爲凡夫,只能腳踏實地地舍棄愦鬧,如經所說:“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愦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浮名浮利過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不要中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詭計,迷醉于世間名利,好好把握住自己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2年4月7日  

  解  疑

  在《賢愚經》或《本師傳》等經論中,時常有描述帝釋天爲了考察釋迦牟尼佛的發心,在其行布施時作大違緣的情節。有人對此表示疑惑,爲何帝釋天要如此爲難釋迦牟尼佛呢?

  其實,這是因帝釋天的發願力所致,在釋迦牟尼佛初行菩薩道時,爲了釋迦牟尼佛能迅速圓滿資糧,帝釋天與提婆達多一樣發願成爲佛陀布施忍辱的殊勝對境。因布施其他東西相對而言比較容易作到,但布施身體的卻寥若晨星。如果不如此示現,世人也難以了知佛陀的偉大之處。

  又有人提出,爲何佛陀時常在行布施時,爲了圓滿資糧,而將妻子、兒女布施與吃人羅刹,這樣是否危害了其他衆生呢?

  首先,佛陀的這一作法,只會圓滿妻子、兒女的資糧,而不會對其造成傷害。其次,這一作法的發心非爲自利,而是爲了早日成佛,挽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有情。沒有絲毫的自私自利心。《入菩薩行論》中說:“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又說:“勿因小失大,大處思利他。”在具有殊勝發心的前提下,可以開許身語之不善業,《觀察叁增上品》中雲:“于大菩薩開許七種不善。”《大密方便經》中也有類似教證。

  爲了更多衆生的利益,大悲商主爲令其從無邊輪回中得解脫,可殺短矛黑人;樂行童子爲避免他人因貪己而死而可行不淨行。所以,發心極其重要。如果沒有清淨的發心,表面行持善法,恰如緣木求魚。

  壬午年二月二十六日 

  2002年4月8日  

  修 女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有些人會感到不解。作爲一名佛教徒,怎麼忽然間對外道感起興趣來了呢?但今天我要贊美的這位修女,決不能用單純的宗教來界定她的信仰。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活生生的佛菩薩。她,就是馳名全球的修女——特蕾薩。

  她出身於一個具有良好教養的南斯拉夫家庭,從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歲前往印度的加爾各答,在一所擁有漂亮花園的修道院內,過著安定而舒適的歐洲式生活。

  當她有一天發現修道院高牆之外人們的淒慘遭遇時,她再也不願安于往日平靜的生活,面對一雙雙渴望關懷的眼睛卻熟視無睹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著她,使她不顧周圍人的極力反對,單槍匹馬地走入貧民窟,勇敢地將世人的悲慘背在自己身上。用一雙柔弱的雙肩,挑起了拯救貧民的重任。

  當一個從沒有人關心過,沒有人知道他死活的老人,孤寂地躺在床上等待著死神造訪的時候,特蕾薩走進了他的房間;當一個被人毆傷的酗酒者醉臥街頭、無人問津的時候,特蕾薩挺身而出將他救起,並送到她所創辦的憐憫之家;當渾身蛆蟲的傷者遭到路人的厭惡和唾棄的時候,特蕾薩精心地爲他包紮傷口,並用溫暖的懷抱去迎接那顆瀕臨絕望的心……。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個地球,加爾各答、也門、倫敦、墨爾本、紐約,甚至包括中國。她先後成立了一百多個替窮人服務的處所,在僅僅6年的時間裏,就收留了61273個棄嬰。

  她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了世人的認同。1979年,她獲得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也使她在一夜之間成爲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她除了將所有的獎金都用于慈善事業以外,還特別請求諾貝爾委員會,取消例行的授獎宴會。委員會爲她的精神所感動,將准備用于開支宴席費用的7100美元,贈送給了她所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

  盡管她已成爲名人,卻仍然過著拮據寒碜的生活。她只有叁套衣服,不穿襪子,只穿涼鞋。在電腦等先進電器極爲普遍的時代,她的住處除了電燈以外,…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