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的脚印》——放生堪布索达吉的日记▪P9

  ..续本文上一页三昧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只有究竟之智慧,方可照见世间万事万物之本性。若未依甚深佛智,仅依凡夫之分别念,实难彻见纷纭繁杂的现有表象之本质。

  无始的概念,一般凡夫的六根是很难揣度的。《亲友书》云:“过去一一生身骨,辗转积若妙高山,地土丸为酸枣核,数己形躯岂尽边。”无始以来,每一众生流转轮回的次数,世间的数字是无法表示的。为业力所转而互为亲怨的数字也同样难记其数。《圣者涅槃经》中云:“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许丸用以衡量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则可数尽,然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却不可胜数。”

  所以,在未对佛经进行精读、思维前,切不可对佛教之说法妄加评论。对经论进行精研以后再下结论乃为智者之所为。

  壬午年二月十六日  

  2002年3月29日  

  无  求

  夏吾巴格西(班玛香秋)是噶当派的三大弟子之一。他一生舍弃世间法,精进修持,终于获得大成就。示现圆寂时身体化为舍利,留与后人,在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在对弟子的教言中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实际上,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根源,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基确巴(名森丹华,潘地加扎法王的弟子,精通教法,证悟圆满,创建果莫亚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培养造就了雅得班钦等一大批名声卓著的大弟子,被人们尊称为基确法王。)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名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调服自己的心,希求太多,只能为希求所累。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无欲无求极为重要。

  壬午年二月十七日  

  2002年3月30日  

  记  住

  藏地近代的依科金刚上师(秋央让卓),是公认的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师。据说他是布玛目扎的化身。他平时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常常示现威严身相。想拜见他也十分困难,除非特殊开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在15岁时见过他。

  晚年时,他在色达的翁达镇附近的山上修建闭关房,并为100多位闭关者宣讲佛法。弟子圆寂时都相继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之相。

  一次,弟子索朗彭措曾向他求最殊胜的法,他说:“将吾等大恩上师观于头顶,时刻祈祷并受四灌顶,将心与智慧融为一体。平时将外面一切色相观为上师的身体,一切声音了知为上师的语言,一切分别念抉择为上师的智慧。总之,一切器情之显现皆为上师相。吃饭的时候,将上师观于喉间,进行饮食甘露供养,可遣除罪障,令饮食之举成为会供;睡眠的时候,将上师观于心间,上师身体所发之光明周遍一切世界,自己化光融入上师;临死的时候,不要焦急万分,手忙脚乱,而应平静地将上师智慧与自己的心观想为无二无别而安住。这是一切往生法的根本。即使你们依止我一百年,我也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希望你们能牢记!”

  这个教言真是很珍贵,世间的如意宝也难以比拟。任何人听了这段凝聚着智慧精华的语言,都应该有新的感悟。如果没有,则此人心中可能有“心结石”。

  壬午年二月十八日晚 

  2002年3月31日  

  法  乐

  世上最可靠、最稳固的安乐是通过修学佛法而获得的大乐。它与世间安乐有很大的差别。藏地的无著菩萨,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与《入行论释》的作者。任何人只要读诵他的著作,相续中都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他在对弟子的言教中,曾将世间安乐与法乐进行了一番深入透彻的比较:“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胜法妙用,以享受饮食、女人、歌舞所获之乐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享受饮食等所获之乐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缘而获得;不能恒时随心所欲而得,只是暂时性地偶尔获之;并非遍布三界;其后不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即消耗殆尽;怨敌等能从中作梗;不能携往来世;依之不能究竟满足;并且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犹如麻风病人瘙痒之乐一般仅仅是将息灭痛苦冠以快乐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贪欲等各种烦恼,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而享受妙法所获之乐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随时获得;遍布三界;其后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不但不会穷尽,反而日益增上;怨敌等不能从中作梗;可以携往来世;依之能究竟满足;并且不会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并非仅仅冠以快乐之名。且能摧毁一切烦恼及恶行。由此可见,佛法是极为殊胜善妙的。”

  由此可知,法乐乃为安乐之上品。经云:“如若贪诸欲,欲念反将弃,若舍诸贪念,将获胜妙乐。”断除贪欲,是获得极至安乐之唯一途径。

  壬午年二月十九日  

  2002年4月1日  

  失  败

  世间的人,不管是市井白丁还是朝廷命官,人人都希望为一己之利而拼搏。凡事务求一帆风顺,经不起半点挫折。其实,失败也未必一无是处。有一句古训说得好:“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汉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才子,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真可谓风流倜傥,才华盖世。出家后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他在《闽南十年之梦影》中说道:“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我特别喜欢背诵这段文字,这种有悖常人的思维,正说明了法师的谦逊与大智大悟。

  无垢光尊者在《窍决宝藏论》中的最深要诀之一即是:“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郎日塘巴尊者也有“亏损失败我承受,胜利利益奉献他”的遗训,与弘一法师的话相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怕失败,敢于失败,真为大丈夫之胆识。

  关于如何面对失败,世间也积累了不少以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格言,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且,有不少的世间人,也懂得迂回的路必有其收获。作家罗兰曾说过:“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会得一步的经验。不管这一步是对还是错,“对”有对的收获,“错”有错的教训。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你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别人为你的危险焦急惋惜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

  若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则将尝到其中的甘甜滋味。

  壬午年二月二十日  

  2002年4月2日  

  转  变

  诚心向佛的修行人,其心态与行为往往会与以前的世俗生活判若两人。因为具有佛法之智慧宝剑,一切世俗烦恼之桎梏、红尘牵挂之羁绊,均可迎刃而解。

  奔公甲大师(赤诚加瓦)是藏地以对治烦恼而著称的大修行人。他曾以强盗行径为生,性格粗暴,不拘小节。后来幡然醒悟,并与土匪生涯一刀两断。毅然出家后,采用各种对治方法,舍弃一切恶行,严于律己,常观己过,终于令自相续生起了极大的欢悦。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所无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雍瓦谷的堪龙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作为修行人,一旦通过精勤修持,让佛法在相续中生根发芽,就会因洞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彻底打破以往固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与往昔的世俗生涯逐渐背离。

  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再继续封闭在追求今生的狭窄思路中,被世间八法所束缚,并将以前所追求的丰衣美食的物质享受视如敝屣。就会打开一片开阔的视野,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艰辛困苦,瞻瞩到广袤法界的清澄蔚蓝。

  只要具备信心与毅力,即使对尘世的贪恋之心已经根深蒂固,佛法也犹如一柄锋利的铁铲,能够以所向披靡的气势刨开功名利禄的泥土,将世俗牵缠连根铲除。

  作为一名修行人,我是否也有了很大转变呢?

  壬午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2年4月3日  

  净  观

  很多佛教徒,常常有自己超胜于其他众生之念。尤其是见到那些行为颠倒、见解错乱、烦恼增盛、种姓低劣的众生,就更容易生起此念。

  很多独自修行的人,在稍微生起一些觉受,或是根本连觉受也没有,只是象雪猪一样独自待了一段时间,就生起强烈的我慢,以为自己已是当代的米拉日巴了。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

《《旅途的脚印》——放生堪布索达吉的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