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昧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爲量,聖道複益誰?”只有究竟之智慧,方可照見世間萬事萬物之本性。若未依甚深佛智,僅依凡夫之分別念,實難徹見紛纭繁雜的現有表象之本質。
無始的概念,一般凡夫的六根是很難揣度的。《親友書》雲:“過去一一生身骨,輾轉積若妙高山,地土丸爲酸棗核,數己形軀豈盡邊。”無始以來,每一衆生流轉輪回的次數,世間的數字是無法表示的。爲業力所轉而互爲親怨的數字也同樣難記其數。《聖者涅槃經》中雲:“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許丸用以衡量一有情爲自父母之數,則可數盡,然一有情爲自父母之數卻不可勝數。”
所以,在未對佛經進行精讀、思維前,切不可對佛教之說法妄加評論。對經論進行精研以後再下結論乃爲智者之所爲。
壬午年二月十六日
2002年3月29日
無 求
夏吾巴格西(班瑪香秋)是噶當派的叁大弟子之一。他一生舍棄世間法,精進修持,終于獲得大成就。示現圓寂時身體化爲舍利,留與後人,在佛教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他在對弟子的教言中說道:“如果相信我的話,立時就可獲得安樂。實際上,即使相信我,也沒有其他的高招,沒有其他的訣竅,就是令其舍棄今生。”又說,“使我們今生來世蒙受痛苦的一切根源,就是對今生的貪執,所以必須削減對今生的貪執,如果喪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樂,其心就絕對不會快樂,即使忙忙碌碌、東奔西跑、疲憊不堪也于事無補。甚至痛苦、罪業、惡言也會不約而同地降臨。因此,應當將泛濫成災的貪欲之念驅之門外,如果能將貪念趕盡殺絕的話,幸福安樂的生活將從此拉開帷幕。因此,若想讓今生來世都獲得快樂,至少應從心底生起什麼也不貪求、什麼也不蓄積的心念。不欲獲得是最殊勝的獲得,不念名聲是最殊勝的名聲,不趨贊譽是最殊勝的贊譽,不求眷屬是最殊勝的眷屬。如果誠心想修法,就必須讓心依于貧窮,貧窮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種念頭,則無論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遺余力地算計今生,則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嘗自己釀成的苦酒,還要承受他人的譏諷,來世還須奔赴惡趣去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基確巴(名森丹華,潘地加紮法王的弟子,精通教法,證悟圓滿,創建果莫亞寺,度生事業廣大無邊,培養造就了雅得班欽等一大批名聲卓著的大弟子,被人們尊稱爲基確法王。)雲:“若以風掃此生念,即可稱爲厭離者,何亦不需念頭生,美名廣傳遍大地,爲修法故舍身壽,和風吹送稱贊語。”
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調服自己的心,希求太多,只能爲希求所累。所以,要想成就大事業,無欲無求極爲重要。
壬午年二月十七日
2002年3月30日
記 住
藏地近代的依科金剛上師(秋央讓卓),是公認的證悟大圓滿的瑜伽師。據說他是布瑪目紮的化身。他平時對弟子要求十分嚴格,常常示現威嚴身相。想拜見他也十分困難,除非特殊開許。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在15歲時見過他。
晚年時,他在色達的翁達鎮附近的山上修建閉關房,並爲100多位閉關者宣講佛法。弟子圓寂時都相繼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之相。
一次,弟子索朗彭措曾向他求最殊勝的法,他說:“將吾等大恩上師觀于頭頂,時刻祈禱並受四灌頂,將心與智慧融爲一體。平時將外面一切色相觀爲上師的身體,一切聲音了知爲上師的語言,一切分別念抉擇爲上師的智慧。總之,一切器情之顯現皆爲上師相。吃飯的時候,將上師觀于喉間,進行飲食甘露供養,可遣除罪障,令飲食之舉成爲會供;睡眠的時候,將上師觀于心間,上師身體所發之光明周遍一切世界,自己化光融入上師;臨死的時候,不要焦急萬分,手忙腳亂,而應平靜地將上師智慧與自己的心觀想爲無二無別而安住。這是一切往生法的根本。即使你們依止我一百年,我也沒有更殊勝的教言了。希望你們能牢記!”
這個教言真是很珍貴,世間的如意寶也難以比擬。任何人聽了這段凝聚著智慧精華的語言,都應該有新的感悟。如果沒有,則此人心中可能有“心結石”。
壬午年二月十八日晚
2002年3月31日
法 樂
世上最可靠、最穩固的安樂是通過修學佛法而獲得的大樂。它與世間安樂有很大的差別。藏地的無著菩薩,是《佛子行叁十七頌》與《入行論釋》的作者。任何人只要讀誦他的著作,相續中都會自然而然地生起無僞的菩提心。
他在對弟子的言教中,曾將世間安樂與法樂進行了一番深入透徹的比較:“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勝法妙用,以享受飲食、女人、歌舞所獲之樂受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爲什麼是這樣呢?“因爲享受飲食等所獲之樂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緣而獲得;不能恒時隨心所欲而得,只是暫時性地偶爾獲之;並非遍布叁界;其後不能獲得聖財;享受之後即消耗殆盡;怨敵等能從中作梗;不能攜往來世;依之不能究竟滿足;並且滋長今生來世之一切痛苦;猶如麻風病人瘙癢之樂一般僅僅是將息滅痛苦冠以快樂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貪欲等各種煩惱,造作殺生等種種惡行。而享受妙法所獲之樂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隨時獲得;遍布叁界;其後能獲得聖財;享受之後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日益增上;怨敵等不能從中作梗;可以攜往來世;依之能究竟滿足;並且不會滋長今生來世之一切痛苦;並非僅僅冠以快樂之名。且能摧毀一切煩惱及惡行。由此可見,佛法是極爲殊勝善妙的。”
由此可知,法樂乃爲安樂之上品。經雲:“如若貪諸欲,欲念反將棄,若舍諸貪念,將獲勝妙樂。”斷除貪欲,是獲得極至安樂之唯一途徑。
壬午年二月十九日
2002年4月1日
失 敗
世間的人,不管是市井白丁還是朝廷命官,人人都希望爲一己之利而拼搏。凡事務求一帆風順,經不起半點挫折。其實,失敗也未必一無是處。有一句古訓說得好:“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漢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的才子,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恺、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真可謂風流倜傥,才華蓋世。出家後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被佛門弟子奉爲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爲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是中國絢麗至極而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他在《閩南十年之夢影》中說道:“我的心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爲事情失敗和不完滿,這才使我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養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無論什麼事情,總希望它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我特別喜歡背誦這段文字,這種有悖常人的思維,正說明了法師的謙遜與大智大悟。
無垢光尊者在《竅決寶藏論》中的最深要訣之一即是:“滅除我執恒自取失敗。”郎日塘巴尊者也有“虧損失敗我承受,勝利利益奉獻他”的遺訓,與弘一法師的話相比,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怕失敗,敢于失敗,真爲大丈夫之膽識。
關于如何面對失敗,世間也積累了不少以辨證的眼光看問題的格言,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且,有不少的世間人,也懂得迂回的路必有其收獲。作家羅蘭曾說過:“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會得一步的經驗。不管這一步是對還是錯,“對”有對的收獲,“錯”有錯的教訓。繞遠路,走錯路的結果,你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別人爲你的危險焦急惋惜之際,你卻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獲得了一些罕見的鳥獸。而且你多認了一段路,多鍛煉出一分堅強與膽量。”
若能勇敢地面對失敗,則將嘗到其中的甘甜滋味。
壬午年二月二十日
2002年4月2日
轉 變
誠心向佛的修行人,其心態與行爲往往會與以前的世俗生活判若兩人。因爲具有佛法之智慧寶劍,一切世俗煩惱之桎梏、紅塵牽挂之羁絆,均可迎刃而解。
奔公甲大師(赤誠加瓦)是藏地以對治煩惱而著稱的大修行人。他曾以強盜行徑爲生,性格粗暴,不拘小節。後來幡然醒悟,並與土匪生涯一刀兩斷。毅然出家後,采用各種對治方法,舍棄一切惡行,嚴于律己,常觀己過,終于令自相續生起了極大的歡悅。
博朵瓦曾意味深長地說:“修行人在今生中也應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時候,曾叁次去挖金,結果一所無得,現在每一天都有許多兩黃金的進項。雍瓦谷的堪龍巴所擁有的幸福、快樂和名望,世間無人可出其右。龍修的金厄瓦也是快樂無比。這一切都來源于如法修持的結果啊!”
作爲修行人,一旦通過精勤修持,讓佛法在相續中生根發芽,就會因洞徹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徹底打破以往固有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並與往昔的世俗生涯逐漸背離。
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再繼續封閉在追求今生的狹窄思路中,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並將以前所追求的豐衣美食的物質享受視如敝屣。就會打開一片開闊的視野,目睹到芸芸衆生的艱辛困苦,瞻矚到廣袤法界的清澄蔚藍。
只要具備信心與毅力,即使對塵世的貪戀之心已經根深蒂固,佛法也猶如一柄鋒利的鐵鏟,能夠以所向披靡的氣勢刨開功名利祿的泥土,將世俗牽纏連根鏟除。
作爲一名修行人,我是否也有了很大轉變呢?
壬午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2年4月3日
淨 觀
很多佛教徒,常常有自己超勝于其他衆生之念。尤其是見到那些行爲顛倒、見解錯亂、煩惱增盛、種姓低劣的衆生,就更容易生起此念。
很多獨自修行的人,在稍微生起一些覺受,或是根本連覺受也沒有,只是象雪豬一樣獨自待了一段時間,就生起強烈的我慢,以爲自己已是當代的米拉日巴了。對周圍的人不屑一顧,…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