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形式的不斷自力修行。上品上生者,必須發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這叁種心,勇猛精進,上品中生者,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上品下生,既信因果,不謗大乘,還能發無上道心。中品上生者,能持五戒、八戒等戒,不造五逆之惡,中品中生者,至少一日一夜持八戒、沙彌戒或具足戒,中品下生者,能夠孝善父母,行仁義道。下品上生者,雖然作惡,但不謗大乘佛法,命終時聽聞大乘經名字,並能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下品中生者,聞聽善知識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下品下生者,十念念佛。而依《無量壽經》,叁輩往生者都要一心專念無量壽佛,特別是下輩往生,更應十念念佛。因此,淨土宗不是只講他力,否定自力,其實自力修行是他力接引的基礎。昙鸾舉例說明自力和他力的表現,比如受持禁戒,修習禅定、神通等類,都是自力。如劣夫騎驢不上,依轉輪王之力而能乘虛空遊天下,這是他力。他將他力視爲上緣,「以斯而推他力,爲增上緣。」依此他力度衆生,是佛度衆生。但昙鸾又從離四句絕百非的角度說明,佛于衆生,其實非度非不度。度衆生,是對治之說,不度衆生,是第一義之說,「凡夫強分別,作佛度衆生。言度衆生,是對治悉檀。言不度衆生,是第一義悉檀。二言各有所以,不相違背。」
五、往生淨土
往生,指人命終之後離此土而生于他方理想世界。淨土宗中,專指往生西方淨土,這種往生觀,反映出宗教對于現實社會的一種隱晦的批判,強調彼岸思想。
淨宗經典對于往生淨土者,根據衆生的根性、修行不同,《無量壽經》區分爲叁輩,《觀無量壽經》,每輩又分叁品,而成叁輩九品。昙鸾依叁輩說,總結《無量壽經》叁輩往生的不同因緣。上輩往生者,須是滿足五項條件,一是舍家作沙門,二是發無上菩提心,叁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是修各種功德,五是發願往生安樂國。中輩往生者須是滿足七項條件,一是發無上菩提心,二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叁是奉持齋戒,四是修造佛塔,五是供沙門飯食,六是參加佛事活動,懸缯燃燈,散花燒香,七是以此作爲回身,願生安樂國。下輩往生須是滿足叁項條件,一是即使不作各種功德,但要發無上菩提心,二是一向念佛,十念阿彌陀佛,叁是以至誠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
除此叁輩,昙鸾分析另一些往生類型,不入此叁輩之中,比如有一類人,「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安樂。」他們不信佛智,但還知道罪福果報。對于此類衆生的疑,昙鸾分析爲,一疑安樂淨土,認爲只要一心念佛,不必往生西方淨土。二疑佛智無稱,認爲佛智是有相待的。叁疑佛能度一切衆生,認爲佛不能度盡一切衆生。四疑佛能得一切種智,認爲佛不得一切種智。此類人在淨土世界中,往生于邊地,邊地之「邊」表示困難性。因爲生于此處,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又如在胎內,因而稱爲淨土世界中的「胎生」一類。昙鸾認爲,淨土世界並不是真有胞胎中出生的胎生類,這只是比喻,「胎」表示暗。「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這些人並不感到快樂,深自悔責,一心想離開此處。這樣將來也能入叁輩中。
昙鸾的思想,顯然是大乘一路,且昙鸾經常運用中道智慧解釋淨土義,在往生問題上,世親講的願生和畢竟無生是否有矛盾呢?昙鸾認爲,所謂衆生無生如同虛空有二層意思,一是凡夫所執著的實有生死的衆生,其實是畢竟無所有的,如同龜毛兔角,是謂虛空。二是從因緣的角度說,諸法因緣而生,生即是不生。世親講的願生,是因緣而生,「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即使是下品之十念往生,也是無生之生。
何人得往生?一般地講,一切衆生都得往生,所謂「一切外(道)凡夫人皆得往生」。只有一個基本條件,不誹謗正法,「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關于這一點,《無量壽經》提出五逆、謗正法者不得往生,《觀無量壽經》講作五逆十惡諸不善者都不得往生。昙鸾分析,這兩種說法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謗正法,作十惡者沒有講到其誹謗正法,只要不謗正法,都可以往生。因爲誹謗正法是極重的罪,具體表現爲聲稱無佛、無法、無菩薩法等類。
昙鸾的往生觀,一般理解爲「帶業往生」,如印順法師認爲,昙鸾「以淨土爲圓滿報土,而凡愚專持名號,即得帶業往生。」昙鸾專以稱念阿彌陀佛爲教,修行者可以「不斷煩惱,帶業而往生淨土。」陳揚炯之《昙鸾法師傳》專列帶業往生一段敘述。「帶業往生」至少不是昙鸾提出和使用的概念。但這一概念確實是淨土宗史上的傳統概念,比如明僧智旭講到,「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元僧天如惟則說,「昔人有帶業而生之說。」既然講到「昔人」,說明這種提法更早了。然依淨土類經,更顯示出「消失往生」的立場,念佛的利益之一是消業障。《觀無量壽經》講下品下生的五逆惡人,修稱名念佛,于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得往生。昙鸾也講到,「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強調的是罪業之滅而往生。昙鸾也講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叁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這是依據中觀不二法門而言煩惱與涅槃不二,不能理解爲帶著煩惱之業而得涅槃。所以講昙鸾就已經明確主張帶宿世惡業或不淨業往生,恐怕還是有些勉強。
往生淨土還不等于往生成佛,那麼往生淨土的叁輩九品者是否都可以成佛?依《阿彌陀經》,往生淨土者,都達到了阿惟越致境界,阿惟越致是菩薩的一個階位,據此,往生淨土者都成菩薩,衆菩薩當成佛,但還未成佛,昙鸾認爲因爲菩薩誓願未滿,「菩薩願以己智能火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因此,往生淨土者,已經菩薩,當成佛,而且成佛爲速。昙鸾引經證,認爲淨土中成佛,都是報身佛,不同穢土中所成之化身佛。
往生淨土當成佛,是何成何佛,成何佛?依《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昙鸾是從觀想念佛的角度解釋的,「當衆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衆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是心是佛,成佛的主體是心而不是身,是即心成佛,不是成身成佛。但這個佛不是如禅宗那樣明確強調是自心無生以來本有的,而是有一個外在佛的摹本,並在自心中顯現,依此爲追求的楷模。
六、淨土之莊嚴
西方淨土世界,又稱極樂世界,安樂國,因其「無有叁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更因爲此世界有種種莊嚴,而稱淨土。
昙鸾首先想說明的是,淨土非叁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一般講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均不能攝淨土世界,是阿彌陀佛別業所得,不屬叁界。
淨土有何種莊嚴?昙鸾依世親《無量壽經論》作廣略兩種解釋,稱「廣略相入」。廣釋闡明二種清淨,二十九種莊嚴成就。二種清淨即器世間清淨和衆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或國土世間)清淨有十七種,衆生世間清淨有十二種,其中,如來莊嚴八種,菩薩莊嚴四種。這是廣說淨土莊嚴。爲什麼稱此西方世界是淨土?昙鸾認爲正因爲有此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而稱「淨土」。略說則一種,即是清淨。「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昙鸾解釋說,一法之「法」,以何種意義而成法?以清淨義成法。又以何種意義而成清淨義?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真實智慧指的是實相智慧,實相是無相之相,因而實相智慧是無知之真智,無知而無所不知,所以一切種智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指的是法性身,法性是寂滅之性,所以法身是無相之相。無相而能無不相,所以,淨土世界的「相好莊嚴即法身也。」智慧具有真實之性,這種智慧是中道智慧,非作非非作。法身具有無爲之性,法身須以中道來理解,非色非非色。
爲什麼要作此廣略相入之釋?昙鸾認爲因爲諸佛菩薩有兩種法身,一是法性法身,二是方便法身。兩種法身異而不分,一而不同,「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方便法身實際上指應化身,而法性法身包括了法身與報身兩類。此種法身的二分類,是昙鸾特有的,這部分的內容,實際上也是昙鸾關于實相念佛的看法。昙鸾的這一闡述,非常具有理論深度,因而也不是一般所認爲的淨土宗缺乏理論性。
七、阿彌陀佛之光明
阿彌陀佛是淨土宗的崇拜之佛,依什譯《阿彌陀經》,阿彌陀之意,一是無量光(Amitqbha),「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二是無量壽(Amitqyus),「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康僧铠譯《無量壽經》,直稱爲無量壽佛,而其意義也是此兩種,「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爲第一。」「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無量光,意義之一是空間的無限性,無量壽,意義之一是時間的無限性。所以,阿彌陀佛具有佛教關于時空無限性的哲學思考。昙鸾在《贊阿彌陀佛偈》中這樣概括此兩種意義,「壽命方將無有量,法身光輪遍法界。」他依據《無量壽經》著重從光的含義贊歎阿彌陀佛,此經描述阿彌陀佛光明特性說,「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稱阿彌陀十二光,阿彌陀佛又稱十二光佛。可見光之喻在佛教中有非常廣泛的意義。
昙鸾在《贊阿彌陀佛偈》中逐一解釋經中十二光喻的意義。無量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光代表智慧的無限性,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的智慧,而稱無量光佛,衆生蒙此光明而能覺曉。無邊光,光代表解脫,稱解脫光輪,此光無所不照,「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衆生蒙此光明而離有無,得平等覺。與此相比,菩薩的光輪是有限度的,「菩薩光輪四千裏。」無礙光,光代表無障礙,一切人法不可障,如同虛空,「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障礙者蒙此光明,都能入不可思議的無障礙境界。無對光,光代表無可比、最高境界,「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蒙此光明者能除一切業系。炎王光,光代表著無比的照耀功能,炎指火焰,焰王是具有最大照耀功能的光明,「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炎王(炎王光)。」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道之黑暗,無所不照。清淨光,光代表無比的清淨,「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衆生一經此光蒙照,能除一切罪垢。歡喜光,光代表得安樂之後的大法喜,「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衆生蒙此光照,都能得此歡喜。智慧光,光代表智慧,能破除一切無明黑暗,「佛光能破無明暗,故佛又號智慧光。」不斷光,光代表著照耀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時時處處,從不間斷,「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衆生蒙此光照,心中光明不斷。難思光,光代表著不可思議性,除佛之外,一切衆生難以理解此光明的奧秘。「其光除佛莫能測,故佛又號難思光。」無稱光,光代表著不可說,不可名狀,難以用語言准確描述之,離一切相,「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但蒙此光照,可以成佛,「因光成佛光赫然。」超日月光,光代表著超越性,超越一切被認爲是最具光明性的光輝,「光明照耀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佛教的光明喻也是一個重要的思想資源,昙鸾對此的重要闡釋理應引起關注,而這正是以往的昙鸾思想研究所忽視的。
《論昙鸾的淨土思想(董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