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昙鸾認爲,此回向心是《無量壽經》之叁輩往生中的無上菩提心,不發此心,只爲求彼國安樂之享受,是不可能往生的。昙鸾、善導的回向發願心是建立在彌陀他力本願基礎之上的。
安心之後就可以起行了,也只有起行才能真正安心,起行與安心是不可分的。善導解釋「起行」說: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贊歎供養,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14)
所謂正行,就是讀誦、觀察、口稱、禮拜、贊歎。除此之外,其余諸善,都是雜行。五種正行中,又以口稱佛名即「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爲正定之業,其余四行讀是助業。
善導認爲《觀經》十六觀中的前十叁觀爲定善,後叁觀爲散善(叁福九品),他說:
一切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則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叁福,以應散動根機。(15)
定善就是觀想念佛,只適合特定的根機,攝生不盡,只有散善的叁福九品才能攝散動根機,而尤其九品中下下品的稱名念佛才是易行而且攝一切根機的,他說:
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16)
既然末法時代的衆生垢障深重,觀想念佛難以成就,所以善導反複強調只有稱名念佛才最符合彌陀本願,如他說:
上來雖說定善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17)
善導還廣引淨土諸經證明稱名念佛的重要性,他曾說「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觀無量壽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所以善導特舉稱名爲正定之業是有經典依據的。他認爲願行具足才能往生,而稱名念佛恰是願行具足的,他說:
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爲皆克。(18)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19)
這樣,善導的稱名正行說通過以《觀經》中上上品的安心法爲著眼點,而從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著手起行,將上上品的安心法與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融爲一體,使得他的稱名正行成爲叁根普被、信願行具足的淨土修行法門,淨土一宗到了善導才最終完成。善導淨土教將修行方法分爲正雜二行,又把正行分爲正助二行,以稱名念佛爲正定之業,這就大大簡化了淨土教的修行方法,與禅宗祖師禅的看話頭一樣,表現了中國佛教尚簡易重實踐的總持智慧。
叁、稱名念佛與禅宗看話頭
稱名念佛與祖師禅看話頭的修行方法在實質上有相通、一致之處,二者都是通過單提一句簡易的佛號或話頭作爲破除執著而從凡夫頓入佛地的總持法門。二者都強調對自身的修行方法要有決定信或大信心。所不同的是,看話禅的決定信是信自力,而且信是與疑聯系在一起的,信與疑是不可分的(20),即所謂「疑以信爲體,悟以疑爲用」,但善導稱名念佛的深信則是決定深信自身無力,深信彌陀他力本願。所以看話禅是以疑爲門徑,重視自力覺悟的,是接引上根利器的,善導淨土教則是以深信爲前提,依賴他力救度的,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這二者看似不同。但是禅與淨土都以了脫生死爲目的,而且淨土教稱名念佛與祖師禅看話頭的修行方法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破除我、法二執的,在實質上有相通、一致之處,二者其實是可以互補融通的。所以中峰明本(1263—1323)在融通禅與淨土時說:
學者不識建立之旨,反相矛盾,謂禅自禅,淨土自淨土。殊不知參禅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無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見本性,則生死不待蕩而遣矣。生死既遣,則禅雲乎哉,淨土雲乎哉。(21)
這就是說,在洞見本性、了脫生死的根本目的上,禅與淨土是一致、相通的,中峰明本是在禅宗明心見性的基礎上融通禅與淨土的。然而由于善導淨土教被機更廣,中國佛教禅淨二宗互補融通的結果是禅淨雙修,禅最終融歸于由善導奠定基礎的淨土教,而由善導奠定基礎的淨土教在以後的發展中也最終由于融會了禅宗和天臺、華嚴等中國佛教其他注重圓頓思想的宗派而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22)
注釋:
(1)參見釋印海譯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第94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發行。
(2)《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182頁。
(3)《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50頁。
(4)《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50頁。
(5)《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49頁。
{6}《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48頁。
(7)《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51頁。
(8)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第99——100頁。
(9)《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47頁。
(10)《觀經散善義卷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70——271頁。
(11)《觀經散善義卷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71頁。
(12)《觀經散善義卷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72頁。
(13)《觀經散善義卷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73頁。
(14)《觀經散善義卷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72頁。
(15)《觀經序分義卷第二》,《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59頁。
(16)《淨業專雜二修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叁冊第290頁,中華書局1991年10月第3次印刷。
(17)《觀經散善義卷第四》,《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78頁。
(18)《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50頁。
(19)《觀經玄義分卷第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卷第250頁。
(20)有關看話禅對于疑與信的說法,可以參看大慧宗杲(1089——1163)的語錄。
(21)《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五下。
(22)比如永明延壽等人融會禅淨,倡禅淨雙修,雲棲宏以華嚴教理融會淨土法門,蕅益智旭以天臺教理融會淨土法門,都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淨土法門。(資訊來源:摘自《佛學研究》)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伍先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