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蔡巴噶舉、蔡巴派始于達布弟子尊追紮巴(1123-1194),大約是他在30歲時(1152)依止達布拉結,達布傳他《俱生和合法》後依達布之侄楚逞甯布繼學達布噶舉法,又依沃喀瓦學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教授,在他二十歲時于拉薩附近蔡莊園建寺,傳法收徒。蔡巴的重要教授是《唯一白法》,此法由明空雙運定引生頓悟本元心,複依《方便道》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引生大樂成爲樂空雙運的大手印。其它法要有《究競勝道》、《聖法—密意趣》等導引。隨學弟子甚多,此派傳承系統則稱爲蔡巴噶舉。但傳數代後,大寺被毀于火,法脈漸衰了。
叁、鮑絨噶舉。始于鮑絨巴·達瑪旺秋,達布拉結弟子,得師傳授《大手印》,後在藏北建鮑絨寺,將師傳之《溶遷》教授實相大手印,即樂空大印,改爲《溶遷法》。此法專爲不能悟心實相,乃憑使佛力把自己心識遷移溶入佛心往生淨土,快速成佛之一法。又傳出《單追覺性小道》這是求悟心見性法門,本派由此得名。他的弟子中有一名爲帝師熱巴頗有名氣。
四、帕竹噶舉。是達布拉結弟子帕木竹巴所首創。帕木竹巴(1110-1170)本名多吉傑布,幼年就依止多師廣學經教,學過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後來他遇到向蔡巴學噶舉派法要,向領他去岡布,參拜達布拉結得其教授,頓然契悟大印法門。他四十九歲,在帕木竹地方建丹莎梯寺。他的及門弟子很多,後來由他的最有名弟子發展成爲八小派。帕竹的宗風也是繼承他的教師岡布瓦的思想走顯密結合的漸修路子。他的《午姿論》就是把噶當的教授與《大手印》相結合的典範。另外法要述有《總持陀羅尼》等。後來,他的有名弟子八人,又分出八個支派:八支派有止貢、達隆、主巴、亞桑、超普、修賽、葉巴、瑪倉等。
Ⅰ、止貢噶舉。本派系帕竹弟子郊巴·義敦貢布所首創。義敦貢布(1143-1217)幼年依止帕木竹巴,叁十七歲時建止貢寺宏傳帕竹所傳教授。他也是嚴守律戎,從學者甚多。聞其某次講經聽衆曾達五萬多人,授戒的達十萬多人,1290止貢寺變焚燒了止貢寺。從此逐漸衰落。止貢派的法要主要也是顯密融合如《叁戒一要》等,止貢所傳《大印》就是用大悲心與大手印結合而修的,其它還有空性與菩提心結合,空性與緣起因果結合,與四無量心結合等,認爲這樣結合便是二谛雙融之旨。密乘方面止貢的《五具》是導入大印的方便道。 Ⅱ、達隆噶舉。本派創始人達隆巴·紮西白(1140-1210)。二十四歲時師事怕竹,接受了顯密結合的思想,他自己曾說:“當修諸法自性空而無我,即在此無我之中同時兼修四無量心和諸方便法,這才是獲得無住涅槃之道”。他也從噶當派伽喀巴學噶當派教授,從複惹瓦授比丘戒,1180年在噶當派博德瓦駐錫地建達隆寺,他的宗風也是注重律戒,因此派名大振。
本派的法要有《叁十九本事》等,1267年由其及門弟子把本派的法要傳到朵康在類伍齊建寺,從此達隆本寺則稱上塘,類伍齊寺稱下塘,傳承到十八世紀後,逐漸消沈了。
Ⅲ、主巴噶舉。創始人爲林熱·白瑪多吉(1128-1188)。叁十八歲時依止帕木竹巴,學其六法大印等的講解與導引,駐錫熱隆寺,其弟子藏巴嘉熱(1161-1211)又依之學《六法》和《俱生和合》。據說他們修成內外風息合一,製伏一切煩惱,得平等一昧境界。掘出伏藏得《平等一昧法門》,修建主寺,派名大張。主巴繼承米拉宗風,重苦行修練,主巴門中多作乞人。本帕特點還特重對境修習,因爲對境潛伏的煩惱種子才能現行,才能將實執等一齊拔掉,所謂轉煩惱爲道用,故他們有《怨親平等》、《染淨平等》、《平等一味》的法要,其它還有《緣起與一味》、《六種一味》等等皆是導入《大手印》的方便。此外還有《八大導引》,也是導入《大手印》的方便。藏巴嘉熱的弟子後來又分出主巴上下二支系,主寺稱中主巴,合稱爲主巴上、中、下叁支系。
Ⅳ、亞桑噶舉。初創人爲格丹·耶協僧格(
-1207)他是帕木竹的弟子。得師傳授迦舉法要,廣傳弟子,其中主要者爲卻門朗(1169-1233)。卻門朗繼承耶協僧格所傳帕竹法要,于叁十八歲時建亞桑寺,他又廣傳弟子,後各建分寺甚多,遂稱此派爲亞桑噶舉派。
Ⅴ、超普噶舉。創始人爲帕竹兩個弟子即傑操(1118-1195)和衮敦(1148-1217)。傑操十九歲時依止帕竹學《大手印》生起證悟。衮敦爲傑操之弟,爲其兄送糧至帕竹,對帕竹生敬信,亦依之學法,得殊勝證悟。彼二人之侄爲超普譯師,降巴白(1173-1225)。建超普寺,從印度迎請克什米爾之班欽釋迦室利廣宏律戒,超普之名于是大振。超普得傑操、衮敦傳授一百叁十六種不同風規之教授和十叁種語旨。本派法要有《九字要門》、《十二種心言》、《大手印九義》、《百種要門》等等。
Ⅵ、修賽噶舉。創始人爲吉貢·楚赤僧格(1144-1204),十九歲時從帕竹學法,1181建修賽寺宏噶舉法。據說他對希解派法特別重視並廣傳授,後來他的法嗣也並入希解一派。
Ⅶ、葉巴噶舉。創始于帕竹弟子耶協孜巴建葉浦寺宏傳噶舉法要,後來此派與他教派合並。
Ⅷ、瑪倉噶舉。創始人爲瑪倉·喜饒僧格爲帕竹弟子,得帕竹教授,建瑪倉寺,傳迦舉法,法嗣有耶協堅贊和仁飲林巴等人,後來這一派與康區白玉的甯瑪派合並。
二、噶舉派的法要
噶舉派的經典和教法都是來源于印度,合稱爲四大語旨。瑪巴派語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六法》所依的密乘經典有父續《密集》,母續《摩诃摩耶》,心要續《勝樂》、《喜金剛》、《怖畏金剛》、《金剛空行母》、《時輪金剛》,其它本尊和護法有《六臂大黑天》、《金剛亥母》、《四座》、《觀音馬頭金剛》、《無身空行法類》、《無我母》、《澤仁五姊妹》等等。教授內有:《噶白》、《解脫點》、《桑布紮》、《笃哈藏》、《六法幻身》、《六法夢境修》、《遷識》。香巴噶舉亦系語旨傳承,故其續經與瑪巴噶舉均相同。其教授類則有《幻身大灌頂》、《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輪》、《四過》、《轉爲道用》、《六臂大黑天》、《勝樂五尊》、《亥母秘修》、《觀世音》、《摧破金剛》、《金剛手》、《不動尊》、《叁身自現》等等灌頂教敕。
以上所舉續部及其解釋經續要義和實修尚多,不勝枚舉,上面僅談其大概而已。
叁、噶舉派的教義
第一、教義概述: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叁方面的理論來概括自己的教義。“因”就是衆生的根基或起點,“道”就是所入法門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證成佛成聖的結果。
①.關于因的理論。噶舉派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承認衆生有佛性,但現在不是佛,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證成佛,須要從粗身心逐步轉變到最微細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據身心的粗細,修證方法亦有大小等級之不同。
關于因,指身心實際存在的情況,身心各有叁種。
有粗、細、最細的叁心和叁身。
根據身心的情況,采取各各相符之方便,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②關于道。總分爲前行與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脫道與方便道。
解脫道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講明心見性的法門和甯瑪派一樣,是頓悟一心的無功用法門,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機還是從有功用的法門修生、圓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生圓次第就是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導學人使之從速悟道的一種手段。方便道中生起次第則用假想的方便,轉變凡夫執著自身和所處境界爲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觀爲本尊或生起種子字,所處環境觀爲本尊所住之壇域,通過這種鍛練,自身就能生起佛慢,所處環境成爲淨土,這是成就報化佛之因,也是把蘊、界、處和合的粗身逐漸轉爲細身的一種方便。圓滿次第,則進而修細身的風、脈、明點成爲精微,轉爲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證成報化二種色身之果。但圓滿次第中的收攝次第又是從有相到無相,逐漸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圓滿次不僅是一種方便道,也是頓悟法身真性的一種方便,又屬解脫道。此二次第爲密乘的根本**。本派的圓滿次第總括爲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夢境》、《遷識》、《中陰》等。總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鍛練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圓滿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風、脈、明點的轉變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爲只講見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證法身,但身還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成佛必須具備叁身。噶舉派祖師瑪巴說過:他的宗風的特點就是具有從一個凡夫起可以修證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傳的無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能將粗身轉爲最微細身的法門。《六法》是噶舉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從無上瑜伽的重要續經中總結出來的教授,爲究竟之圓滿次第。《拙火》是根據母續《勝樂金剛續》和《喜金剛續》;《幻身》、《光明》是根據《密集金剛續》;《夢境》、《中陰》是根據《金剛空行母續》和《戒生續》;《遷識》是根據《桑布紮續》和《四座》等。
《六法》的次序和名數,噶舉內部各有不同說法,俄巴大師把《六法》的精要總結爲《溶(合)遷(轉)》二法。瑪巴大師總結爲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遷識》和《業印》;睡眠中成佛之《夢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爲四支或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爲《拙火》、《業印》爲一雙,《夢境》、《中陰》爲一雙,《光明》、《雙運》爲一雙,《遷識》、《奪舍》爲一雙,總爲四雙八法。熱穹巴許“叁溶合”或者《九溶遷》。止貢熱巴許首先成熟道爲灌頂授…
《噶舉派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