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心和人生

  人心和人生

  ——2004年春在西園寺般若堂爲青年學佛社學員所作的開示

  濟群

  各位學佛的時間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學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門。但無論什麼樣的程度,學佛都要從頭開始。這個“頭”是什麼?正是“發心”。

  所謂發心,是我們做每件事的動機和出發點。正確的發心,則是學習佛法的必要基礎。

  發心,對許多學佛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發心究竟有多麼重要,卻很少有人能真正意識到。

  在世間,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是什麼?可能很多人會立刻想到家庭、親人、財富……覺得這些才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依怙。事實上,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是內在的“心”,而非外在的其它。無論我們是否學佛,也無論我們做些什麼,必然有各自的心行基礎,必然離不開心的參與。我們所以會行善,是因爲擁有善良的心;所以會作惡,是因爲擁有不善的心。

  我們爲什麼會快樂?在于能創造快樂的心。快樂不過是一種內心的感覺,真正使我們快樂的,是我們的心,而非環境。如果我們沒有能快樂的心,再好的環境也無法使我們快樂。我們爲什麼會煩惱?也在于會製造煩惱的心。同樣的清風明月,心情好的時候,會使我們怡然陶醉;心情不好的時候,卻會使我們感到蕭瑟肅殺。

  我們可以逃避環境,但能逃離我們的心麼?能逃避這被我們忽略已久,甚至從來不願正視、不願面對的心麼?

  百年後,我們的事業、家庭在哪裏?我們在世間擁有的一切在哪裏?不必說這些,即使是與我們須臾不曾分離的色身,也將灰飛煙滅,不知所蹤。但生命不僅僅是這一生,死亡,也只意味著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卻離不開輪回不息的六道,離不開熾然火宅般的叁界。

  何去何從?在出離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將延續。心所造作的種種業力,仍將永遠跟隨並影響著我們,乃至盡未來際。就象一張通存通兌的存折,它的使用範圍是過去、現在、未來,而它的有效期則是無限,唯有解脫才能將它注銷。所以說,擁有什麼樣的心,對我們才具有永久的意義。

  這一生,我們會做很多事。而在做事過程中,我們不僅成就了外在的事業,同時也成就了我們的心。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會得到兩種結果:一是外在的,一是內在的。比如開辦公司,打造名牌産品及獲取經濟利潤是外在結果;工作過程中用心參與,所得到的工作經驗及由此形成各種心行習慣,則是內在結果。在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人們爲了賺錢可以不擇手段,結果引發貪心、嗔心等種種不善心行,並不斷地將之培養壯大。最後,事業雖然成就了,內心卻變得不堪入目。

  我們要知道,事業的成就是短暫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再輝煌的事業也不得不放下。但心中留下的善惡種子,積累的心行習慣,即使我們想放也無法放棄,就象陽光下甩不掉的影子。

  “心”是怎樣培養出來的?我們每天運用什麼樣的心做事、生活,就是在造就什麼樣的心。

  每一種心行,都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所謂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比如戀愛,未必在最初相見時就難舍難分。但相處日久,彼此的依戀日漸加深,貪著之心也隨之加深。當貪著到達極致時,一旦失去對方,就失去了全部的精神支柱,失去了所有的人生意趣。假如我們的生命中從不曾出現過對方,人生同樣會按部就班地進行,何至于爲此尋死覓活?可見,這種執著只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我們將對方作爲執著的著力點,然後全身心地撲于其上。一旦失去這個著力點,自然就失去了重心和平衡。

  我們對事業、金錢的貪著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將事業、金錢作爲生命的依賴、人生的支點,一旦對象發生變化,似乎心一下子被懸空了,無處安放,也就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乃至絕望。

  其實,生命本身是圓滿的,是自立並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賴。

  但無明帶來的貪心,卻不斷慫恿我們尋找外在的依賴。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無法永久依賴的。所以,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我們的身體、家庭和事業,哪一樣是永恒不變的?我們每天都可以觀察到無常,但無常並未使我們警醒。相反,無常往往使我們更加執著。似乎執著就能抵擋無常到來,並使我們執著的對象變得堅不可摧。

  我們的貪著,正是在不斷生起貪心的過程逐漸壯大的。並在最終,使我們自己成爲貪心的受害者。貪著之心帶來的危害,與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在金融風波中,很多人都會受到傷害,但程度卻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尋短見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陣就痊愈了。貪著越深,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傷害就越大;反之,環境變化就不會構成太大的破壞力。就象爬上一個注定要坍塌的高樓,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們也在不斷培養我執,每做一件事,無不介入自我。其實,一件事從開始到完成,只是緣起的過程。我們執著其中有“我”,完成是出于錯覺和不良習慣。

  什麼是“我”?我們自身的存在,只是一個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當識前去投胎時,我們將父母的那一點遺傳物質當作是“我”,由此開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這就是“我”,那麼,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又是什麼?

  緣起的世間,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生命的延續,只是緣起的相續。我們的色身,就像我們所擁有的一個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當我們認爲那是“我的”,它才被貼上了“我的”這個標簽。不然,和“我”有什麼關系?但自從我們將執著投射其上,將之視爲“我的”,它的變化就會影響我們。當它敗壞時,我們就會因此難過、惋惜。

  我們對色身也是如此,只是這種執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經和色身合二爲一,不可分離。從投胎的刹那起,我們的執著就開始了。事實上,早在投胎之前,我們已執著了生生世世。在我們的意識活動中,我們不斷從“我”出發,不斷介入“我”,不斷鞏固“我”。成功時,會認爲是“我”成功了;失敗時,會認爲是“我”失敗了。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盡心盡力去做,成與敗,就不會對我們構成什麼傷害。因爲事業成敗也是緣起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而不至爲執著所累。

  我執使我們處處張揚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麼?世上並沒有自我這個東西。但我執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卻將我們和他人對立起來。有了強烈的自我觀念之後,我們當下就和整個世界成爲對立的雙方。我代表著一方,而整個世界代表著另一方。現代人常常感到孤獨,當你的世界只裝著你一個人,當然會感到孤獨。如果你和整個世界、和所有衆生是一體的,就不會懂得孤獨爲何物。 

  在無盡的生命流轉中,我們始終在培養凡夫心,培養貪嗔癡。

  我們做任何事,關心的只是結果,卻很少考慮是以什麼心在做。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忽略。事實上,以什麼心做事,最後成就的就是什麼。以貪嗔之心行事,最後成就的就是貪嗔之心。

  真正傷害我們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客觀環境。我們恨一個人,內心就會形成一道傷痕;恨兩個人,就會留下兩道傷痕;恨天下人,內心就會布滿傷痕。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産生嗔心時,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就是自己。只有當這種破壞性的心態傳達出去並付諸行動後,才會進而傷害到他人。 

  無始以來,我們一味地追逐外在事物,不斷培養貪心、我執、無明等種種不良習慣,由此形成堅固而巨大的凡夫心。在生命洪流中,凡夫心早已成爲我們的主人翁,不僅主宰我們的今生,還將繼續影響未來的生命,使我們不斷造業。而造業的過程,又是加強凡夫心的過程。如是周而複始,無有了期。

  衆生千差萬別,凡夫心的表現也各有側重。有的特別貪婪,有的特別自私;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忌妒心強;有的寬厚,有的慈悲……身而爲人,雖然具有某些共性,但更有不同的個性。人性從何而來?我們的起心動念、行爲方式,都會在識田播下一粒種子,在內心投射一個影像,並由此張揚人性中的某個部分,可能是貪婪、忌妒,也可能是慈悲、善良。所以說,我們做過的一切確實功不唐捐。 

  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我們的今生,不過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段,就像大海上的一片浪花。生命形式會變化,但身口意叁業留下的種子卻不會消失,它所形成的力量也不會消失。每一種心行,都是在無盡生命延續過程中積累而成。

  因此,生命的起點並不相同。佛教提倡衆生平等,但這種平等並不抹殺差別,因爲人是具有可塑性的。爲什麼每個人的天份會有所不同?正是因爲生命起點的差異。這個起點,是我們自己在過去生造就的;而今生的積累,將奠定未來的起點。 

  佛教認爲生命是緣起的,非由神祗決定。命運之舵完全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佛菩薩只是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幫助我們了解自身,並爲我們指出改善生命的方法。生命的進程並非一成不變,關鍵是看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心行,增長什麼樣的力量。

  衆生輪回于生死苦海,生生不息。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這種重複已然進行了無數生、無量劫。在生生死死的過程中,有的只是低級重複,有的則是高級重複。生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基督教認爲,人既具有神性,也具有獸性。孟子也認爲,“人人皆可以爲堯舜”,就是說,在我們生命中具有可以成爲堯舜高貴品質;但他還說過“人與禽獸幾希”,可見我們生命中還有和禽獸一樣的低劣品質,不小心就會成爲衣冠禽獸。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人有衆生性,如貪嗔癡及飲食男女等,皆與動物相通。在某種意義上,人類還能將這種動物性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但人之所以爲人,又有著區別于動物的不共之處。佛教說人身難得,是因爲人類具有憶念勝、梵行勝、堅忍勝的特點。其中,憶念勝爲抽象思維能力,所以人類具有的智慧是其它任何動物無法…

《人心和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