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情生命的四個階段

  有情生命的四個階段

  生命是無盡的延續。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片段。那麼,生命又是如何轉遞的呢?如何從過去轉到今生、又從今生抵達來生?佛教告訴我們,有情生命的延續大體要經曆四個階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 有

  生有,不是指我們從母胎落地時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當男女以愛染心交合,中陰身便在精卵結合時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開始。至此,結束了中陰身的生涯,佛教稱之爲生有。關于生有,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

  1、成胎的條件

  胎兒的形成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呢?《瑜伽師地論》談到了四種要素。

  (1)父母與子女具有業緣。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須有感子的業緣。假如父母在這期生命中沒有生子的業力,或是生理有問題,或是沒有中陰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無法受孕。

  父母與子女多是因爲宿債而形成親屬關系。俗話說,“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父母做牛做馬地哺育兒女成人,可有些兒女非但不能承歡膝下,還要使父母終日操心受氣。當然,也有不少子女從小便能爲父母分憂,長大後更盡心報答養育之恩。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正是那句俗語的真實寫照。同時,感情及願望也是構成血緣關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間患難與共,夫婦間恩愛有加,乃至父母對子女的無我之愛及子女對父母的過分依戀等等,因爲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遠在一起,這種願望也是構成業緣的重要因緣。

  組織一個家庭,往往講究門當戶對,中陰身投胎時也有這種講究。《大寶積經》曰:“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見,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應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沒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無法孕育胎兒;或受精卵雖形成,但母體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爲受精卵提供生長空間;或父母遺傳基因有問題,導致流産或死胎。這些都影響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愛染心發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時出現的。中陰身在愛染心的驅動下,緣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爲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賴耶識執此爲我有,構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陰身的介入。現代醫學認爲:只要有生命的遺傳基因,就能構成胎兒。這在佛教看來是不對的,遺傳基因僅僅屬于物質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還必須有中陰身的介入,進一步說就是識的參與。現代人認爲生命根源乃遺傳基因,因此在解釋生命現象時,多歸結到遺傳。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遺傳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體的相似。事實上,子女與父母在性格、思維方式、興趣愛好上往往差異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個生命都是帶著自己過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來受胎的。

  2、投胎時的情形

  有情投胎時是怎樣的情形呢?《瑜伽師地論》對這個問題有著詳細的說明。

  投胎發生在男女發生交合時。當中陰身看見父母交合的情景時,在染汙心的支配下,生起顛倒之想,不認爲是父母在交合,而覺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爲女,便對父親産生貪愛,希望母親遠去;若投生爲男,便對母親産生貪愛,希望父親離去。漸漸不見父母形像,只見男女生殖器官,在業力推動下趣向男女根門,中陰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從而進入生有狀態。也正因爲如此,佛法以淫欲爲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賴耶識對遺傳基因的強烈執持,安危與共。假如遺傳基因壞了,或胎兒受到破壞,或有情因業力而走到生命盡頭,即壽限已至,阿賴耶識就只有離開,生命便會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時,因福報不同,所見到的景象也不盡相同。若投胎者的福報極少,將生于下賤之家,投胎時會聽到種種雜亂的音聲,同時看見自己走入陰暗的叢林中;若投胎者的福報很大,將生于尊貴之家,投胎時會聽到種種美妙的音聲,同時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當然這些都是幻境,隨有情福德不同,所現幻境也各異。

  二、本 有

  本有,是從投胎之後的第一刹那開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即我們今生的整個過程。關于人生,需要討論的問題很多,這裏只涉及生存的基本問題。作爲有情生命,依賴什麼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續呢?佛經中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謂“民以食爲天”。而佛教所說的“食”,有著更豐富的內涵:食,資益、增長義。也就是說,凡對色身具有資益增長作用,皆可稱之爲食。因此,佛教所說的“食”,並不限于叁餐飲食。在佛經中,將“食”歸納爲四種:

  1、段食

  即一日叁餐的飲食,如米飯、面條等,需要分段而食。因爲我們不能把叁餐飯一次性解決,也不能沒完沒了地連著吃,必須吃過之後,間隔幾小時再吃,所以稱爲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體的食物,毒品、毒藥等損害身體的物品,皆不能稱爲食。

  段食,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對修道也有幫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階段就開始辟谷,以爲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實很多動物都有這種功能,如烏龜、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裏一躲就是幾個月乃至幾年。假如以辟谷爲功夫,人只怕比起烏龜還差得遠,可我們卻未見過哪只烏龜開智慧、斷煩惱了。

  在修道過程中,飲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動道業成就的作用。佛祖釋迦牟尼在尼連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並未因此而悟道。後來,他放棄了這種極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糜,從而恢複了體力與精神。結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後,就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覺悟。試想,假如佛陀堅持無益苦行,最終能悟道嗎?

  2、觸食

  觸,是一種心理狀態。佛經說:“叁和生觸”。叁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當叁者和合于一處,便産生六觸。觸産生于根塵識的結合,同時又令根識再接觸塵境。

  “觸”爲何也稱爲食呢?因爲它與有情的生存關系非常密切。觸以六塵爲食,即眼以色爲食,耳以聲爲食,鼻以香爲食,舌以味爲食,身以觸爲食,意以法爲食。觸又分可意觸與不可意觸,完全取決于所食境界的好壞。當我們面對順境時,如看到久別的親人、聽到悅耳贊歎、聞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觸舒適的環境、或遇上意外的驚喜等等,這些都屬于可意觸。

  可意觸能使我們生起愉悅、歡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不治之症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開朗,善于調節情緒,最後使疾病好轉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緊張或感情受挫,終日處在憂郁苦悶、焦慮不安之中,從而引發生理上的種種疾病,這就是不可意觸所帶來的影響。

  3、思食

  思,即意願,也就是生存的願望。有情生活在世間,求生的願望非常重要。人類爲了生存,才會不斷地工作、操勞。而一切動物也都在爲生存而奔忙,不論空中的飛鳥,陸地的禽獸,或是海中的遊魚,都在想方設法的謀求生存之道。因爲這種生存的願望,有情才會獲得生存的動力。

  對生的渴望是資養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時常有些瀕臨死亡的人,爲了能見到遠方親人一面或達成某個心願,會奇迹般地以意志支撐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對于一個缺乏生存動力的人來說,維持生命也成了極大的痛苦,甚而自尋短見。造成自殺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業或財富爲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業破産,就會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較有思想的哲學家、藝術家,雖然對人生有所思考,卻無法找到人生的終極價值所在,最後也會選擇自殺作爲歸宿。

  4、識食

  識食,是執持有情生命體的精神源泉。我能在臺上講座,在座的能在下面聽講,也是因爲有識在執持著。假如離開識的執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陰身投胎之後,識一直執持著有情的生命體,直到壽終正寢。當此期生命宣告結束後,識又將帶著業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組合。

  四食執持著我們現有的生命。其中,思食與識食更推動有情未來生命的延續。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願望,也是造業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惡之業,並形成業力,繼續影響未來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貪著現實人生,畏懼死亡的斷滅。因而産生強烈的後有愛,不斷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結束後,生存的意欲將推動識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結束,又推動再下一期生命。在獲得解脫之前,將周而複始地延續到盡未來際。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盡管生命會無盡地延續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覺中,養兒育女才是使血脈延續的可靠保障,這就促使有情不斷繁殖後代。人類有這種需求,動物同樣有這種需求,這也是後有愛的表現方式。

  生命的無盡延續,除了思心所的推動,還必須有識的執持。識作爲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帶著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從一生轉向另一生,從一道邁向另一道,構成生生不已的輪回。因此,識既執持現有生命形式令不敗壞,也相續未來舍生受生。

  叁、死 有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刹那。醫學對死亡的判斷是:瞳孔放大、腦幹反應能力消失、腦波無起伏、呼吸停頓等,以上幾項連續出現6個小時而毫無變化。而佛教認爲:死亡是壽、暖、識的解體。有情生命由壽、暖、識叁法組成,一旦壽命結束,識體離開,體溫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轉折。那麼,佛教對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1、死有多種

  生死無常,有生則必有死。但有情因爲業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緣。《大毗婆沙論》將死亡分爲四種類型。

  一是有財而壽盡之死。財代表著福報,有情的生存需要福…

《有情生命的四個階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自我的回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