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來滋養,福報有如銀行存款。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存款皆有限量,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時不斷培福,這樣的人即使到壽盡時,福報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壽而財盡之死。雖然壽命還未結束,而福報卻已提前揮霍一空。就象那些年輕時驕奢淫侈、揮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積蓄,老來便在窮困潦倒中死去。福報是支撐生命的拐杖,倘若壽限未至而福報享盡,生命也會提前結束。
叁是財壽具盡之死,即今生的福報和壽命都已耗盡。
四是財與壽命都未盡,然遇惡緣而死于非命。這種死亡方式又稱橫死,《藥師經》說到九種橫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時治療,或因誤診等醫療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觸犯國家法律,被判處死刑;叁是荒淫無度,被鬼神吸幹精氣;四是被虎、狼之類的惡獸咬死;五是從懸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燒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藥毒死;九是饑渴而死。這九種情況比較特殊,都不是壽終正寢,而是因某種特別強大的業力因緣致死。讀誦《藥師經》並修習藥師法門,可以避免橫死。
2、死時的狀態
前面講到“生命的輪回”這部分時,引用了不少《死後見聞》中的資料,那是美國人穆迪博士對150多位死而複生之人進行的關于死亡經驗的調查研究。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死亡有許多不同的境況。
《顯揚聖教論》告訴我們:人在死亡時有各種各樣的心態,有些屬于善心死,臨終回憶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種因緣引發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態中死去。而有些則屬于惡心死,臨終時回憶起一生的惡行,或由某種因緣引發自身的惡念,在嗔恨心中死去。還有些屬于無記心死,臨終時的心念非善非惡。
在善心、惡心、或無記心之後,正要死亡的那一刹那,都將進入無記心的狀態。在我們將要死亡時,意識還比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惡心中,或在無記心中。但在死亡的臨界點上,則處于無知覺的狀態。有如最深沈的睡眠,一覺醒來後,生命就轉入另一種狀態,也就是中陰時期了。
死時的心態不同,經曆與所見景象也大不相同。帶著善心走向死亡,就會有喜悅、安樂的感覺,見到種種美妙境界,聽到種種動聽音樂。帶著嗔心走向死亡,則會有痛苦、不安的感覺,見到種種恐怖景象,聽到種種嘈雜之聲。而無記心死的人,既無快樂也無恐怖。
3、臨終之念與死後去向
有情在臨命終時帶著什麼樣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生命的去處。臨終時生起善心,憶念平生所做善事,善業現前,會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國淨土等善處。臨終生起惡心,憶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惡,不善業現前,則會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中。
臨終之念對于未來生命去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人雖然一生都在行善,但臨終因爲某種違緣生起嗔惡心,使識田中的不善業現前,結果墮落于叁惡道中,功虧一匮。而有些人雖然一生都沒做過幾件好事,但臨終時因有善知識的引導,能夠如理作意,使善業現前,最後也能生于善處。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現在行善或作惡又有什麼關系呢?當然是有關系的。我們平時的行爲,就是爲臨終之念奠定基礎的。在通常情況下,平日行善積德之人,臨終自然會生起善念,爲惡亦爾。而且,盡管由于某種特殊因緣而導致了意外,善惡業依然是存在的,將來還會繼續受報。
《楞嚴經》則根據臨終時“想與情”的不同心態,闡述來生去向。“想”是指理性、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則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臨終時的心態是情抑或是想,決定了未來生命的升墮。這也就是《楞嚴經》中說的:“純想即飛,純情即墮”。臨終時的心態是純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國淨土;純情,則將墮落于叁惡道。經中又曰:“想情均等爲人”,也就是說,若想與情各半,則生于人道中。
4、死後去向考察
死後將到哪裏去?我們無從向死者詢問。世間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是無法知曉的。不過,佛經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考察的方法。《俱舍論》說:“死有兩種:一曰頓死;一曰漸死。”頓死,是意識和生命活動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間死去。漸死,是指意識和生命活動逐漸消失,色身漸漸敗壞,意識慢慢離開。
有情的死亡,就是識和暖的離開。當識和暖漸漸離開身體,色身也就隨之敗壞。對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來說,識離開色身的處所也不相同。所謂“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是從識離開色身的不同部位,來考察死者未來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時識從頭頂離開,那是成賢成聖、生于佛國淨土;有些人死時識從眼睛離開,則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時識從心口離開,則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腹部離開,則生于餓鬼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膝蓋離開,則墮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時識從腳板離開,則墮于地獄道。
那麼,如何判斷識離開的部位呢?在識離開生命體的過程中,色身的體溫將逐漸降低,乃至全身冰涼,唯有識的最後出口處保留一點余溫,那便是識離開之處。
四、中 有
中有,又稱中陰身,是此期生命結束到下期生命開始之間的過渡階段。當我們此期生命結束後,就進入中陰的階段。中陰身的出現,與前期生命的結束幾乎是同一時間。經曰:“如秤兩頭,高低同時”。秤有頭尾兩端,高低總是在同一時間出現,不分先後。
或許有人會問:色身的出現需要十月懷胎,中陰身爲何那麼快就産生呢?那是因爲,我們現有的色身屬于胎生,而中陰身則屬于化生,不需要借助任何物質基礎,能無中生有。在許多死而複生者的回憶中,都會有類似的經曆:聽到醫生宣布自己死亡,然後另一生命體從色身飄出,浮遊于半空,發現自己的色身躺在床上,親人們正在傷心地哭泣,等等。這一色身中飄出的生命體,就是中陰身。
中陰身的相貌與本有時的形相一樣,本有爲人,所現中陰身也是人;本有爲畜生,所現中陰身也是畜生。但中陰身的形體又不似本有的形體那麼笨拙,中陰身是輕盈、透明的。 中陰身是光明體,可因爲每個生命體的素質不同,中陰身所發出的光明也有很大差異。有些人罪業深重,中陰身便是漆黑一團,有如黑光;有些人善業深厚,中陰身則清明剔透,發出白色的光明。
一般人看不見中陰身,唯有具備天眼通者才能看到。但中陰身本身,卻具備了天眼通及其它各種神通,可以望見遙遠的世界,可以穿越銅牆鐵壁,行動無比疾速。不論是天空、海洋或山林、石縫,只要有生命的地方,都是中陰身可以抵達的。當中陰身發現了投胎的處所,不論有多遠,就能在一念間抵達,並完成受胎。
中陰身是以香氣作爲飲食的。不同福報的中陰身,所吸收的香氣也不同。其中福德好的,吃上等香,沒有福報的,吃下等香。
中陰身通常維持七天,在七天之內就要找到投生處所。假如找不到,這一中陰身就會死去,另一中陰身再接著出現。如此,一直可以經曆七個七日。也就是說,中陰身這一階段最長能維持四十九天,之後就進入下期生命形式,即本有階段。根據中陰身投胎的原理,我們若是要爲死去的親屬做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之內。超過這個期限,雖然也有功德,但作用已經不那麼大了。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有情生命的轉遞,經曆了從生有到本有、從本有到死有、從死有到中有、再從中有到生有的過程。沒有了生脫死之前,有情還將依循這一規律周而複始地輪回,甚至由不得自己作主。在無盡的生命洪流中,從此生過渡到下一生,從這一道轉向另一道。如此循環往複、生生不已。
(本文節選于濟群法師1996年主講的《生死與輪回》系列講座)
《有情生命的四個階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