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 有
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落地时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当男女以爱染心交合,中阴身便在精卵结合时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开始。至此,结束了中阴身的生涯,佛教称之为生有。关于生有,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1、成胎的条件
胎儿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因缘呢?《瑜伽师地论》谈到了四种要素。
(1)父母与子女具有业缘。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须有感子的业缘。假如父母在这期生命中没有生子的业力,或是生理有问题,或是没有中阴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无法受孕。
父母与子女多是因为宿债而形成亲属关系。俗话说,“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父母做牛做马地哺育儿女成人,可有些儿女非但不能承欢膝下,还要使父母终日操心受气。当然,也有不少子女从小便能为父母分忧,长大后更尽心报答养育之恩。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正是那句俗语的真实写照。同时,感情及愿望也是构成血缘关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间患难与共,夫妇间恩爱有加,乃至父母对子女的无我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恋等等,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远在一起,这种愿望也是构成业缘的重要因缘。
组织一个家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中阴身投胎时也有这种讲究。《大宝积经》曰:“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应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没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无法孕育胎儿;或受精卵虽形成,但母体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为受精卵提供生长空间;或父母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流产或死胎。这些都影响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爱染心发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时出现的。中阴身在爱染心的驱动下,缘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赖耶识执此为我有,构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阴身的介入。现代医学认为:只要有生命的遗传基因,就能构成胎儿。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对的,遗传基因仅仅属于物质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还必须有中阴身的介入,进一步说就是识的参与。现代人认为生命根源乃遗传基因,因此在解释生命现象时,多归结到遗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体的相似。事实上,子女与父母在性格、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来受胎的。
2、投胎时的情形
有情投胎时是怎样的情形呢?《瑜伽师地论》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说明。
投胎发生在男女发生交合时。当中阴身看见父母交合的情景时,在染污心的支配下,生起颠倒之想,不认为是父母在交合,而觉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为女,便对父亲产生贪爱,希望母亲远去;若投生为男,便对母亲产生贪爱,希望父亲离去。渐渐不见父母形像,只见男女生殖器官,在业力推动下趣向男女根门,中阴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从而进入生有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佛法以淫欲为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赖耶识对遗传基因的强烈执持,安危与共。假如遗传基因坏了,或胎儿受到破坏,或有情因业力而走到生命尽头,即寿限已至,阿赖耶识就只有离开,生命便会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时,因福报不同,所见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若投胎者的福报极少,将生于下贱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杂乱的音声,同时看见自己走入阴暗的丛林中;若投胎者的福报很大,将生于尊贵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美妙的音声,同时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当然这些都是幻境,随有情福德不同,所现幻境也各异。
二、本 有
本有,是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刹那开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即我们今生的整个过程。关于人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涉及生存的基本问题。作为有情生命,依赖什么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续呢?佛经中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佛教所说的“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食,资益、增长义。也就是说,凡对色身具有资益增长作用,皆可称之为食。因此,佛教所说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饮食。在佛经中,将“食”归纳为四种: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饮食,如米饭、面条等,需要分段而食。因为我们不能把三餐饭一次性解决,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连着吃,必须吃过之后,间隔几小时再吃,所以称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体的食物,毒品、毒药等损害身体的物品,皆不能称为食。
段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修道也有帮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辟谷,以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如乌龟、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几个月乃至几年。假如以辟谷为功夫,人只怕比起乌龟还差得远,可我们却未见过哪只乌龟开智慧、断烦恼了。
在修道过程中,饮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动道业成就的作用。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并未因此而悟道。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极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从而恢复了体力与精神。结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后,就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觉悟。试想,假如佛陀坚持无益苦行,最终能悟道吗?
2、触食
触,是一种心理状态。佛经说:“三和生触”。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三者和合于一处,便产生六触。触产生于根尘识的结合,同时又令根识再接触尘境。
“触”为何也称为食呢?因为它与有情的生存关系非常密切。触以六尘为食,即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触又分可意触与不可意触,完全取决于所食境界的好坏。当我们面对顺境时,如看到久别的亲人、听到悦耳赞叹、闻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触舒适的环境、或遇上意外的惊喜等等,这些都属于可意触。
可意触能使我们生起愉悦、欢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不治之症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开朗,善于调节情绪,最后使疾病好转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紧张或感情受挫,终日处在忧郁苦闷、焦虑不安之中,从而引发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这就是不可意触所带来的影响。
3、思食
思,即意愿,也就是生存的愿望。有情生活在世间,求生的愿望非常重要。人类为了生存,才会不断地工作、操劳。而一切动物也都在为生存而奔忙,不论空中的飞鸟,陆地的禽兽,或是海中的游鱼,都在想方设法的谋求生存之道。因为这种生存的愿望,有情才会获得生存的动力。
对生的渴望是资养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时常有些濒临死亡的人,为了能见到远方亲人一面或达成某个心愿,会奇迹般地以意志支撑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对于一个缺乏生存动力的人来说,维持生命也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而自寻短见。造成自杀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业或财富为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业破产,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较有思想的哲学家、艺术家,虽然对人生有所思考,却无法找到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最后也会选择自杀作为归宿。
4、识食
识食,是执持有情生命体的精神源泉。我能在台上讲座,在座的能在下面听讲,也是因为有识在执持着。假如离开识的执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阴身投胎之后,识一直执持着有情的生命体,直到寿终正寝。当此期生命宣告结束后,识又将带着业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组合。
四食执持着我们现有的生命。其中,思食与识食更推动有情未来生命的延续。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愿望,也是造业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恶之业,并形成业力,继续影响未来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贪著现实人生,畏惧死亡的断灭。因而产生强烈的后有爱,不断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存的意欲将推动识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结束,又推动再下一期生命。在获得解脱之前,将周而复始地延续到尽未来际。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尽管生命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觉中,养儿育女才是使血脉延续的可靠保障,这就促使有情不断繁殖后代。人类有这种需求,动物同样有这种需求,这也是后有爱的表现方式。
生命的无尽延续,除了思心所的推动,还必须有识的执持。识作为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带着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从一生转向另一生,从一道迈向另一道,构成生生不已的轮回。因此,识既执持现有生命形式令不败坏,也相续未来舍生受生。
三、死 有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刹那。医学对死亡的判断是:瞳孔放大、脑干反应能力消失、脑波无起伏、呼吸停顿等,以上几项连续出现6个小时而毫无变化。而佛教认为:死亡是寿、暖、识的解体。有情生命由寿、暖、识三法组成,一旦寿命结束,识体离开,体温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转折。那么,佛教对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1、死有多种
生死无常,有生则必有死。但有情因为业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缘。《大毗婆沙论》将死亡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有财而寿尽之死。财代表着福报,有情的生存需要福…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