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

  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

  ——在金剛乘中對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淨觀。

  自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多生多劫當中積澱了根深蒂固的串習習氣,這是我們不斷流轉于輪回的惡因,也是我們追求解脫道路上的巨大阻礙。其中最主要的內在障礙,就是觀察別人的缺點、議論他人的是非,而這恰恰是我們最習以爲常的事情。

  如何才能做到不觀察他人缺點,同時又發現自己的問題呢?

  這對我們的修行而言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話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同時,在無始輪回中我們內心充盈著許多的負面情緒,被無明、分別念、妄想以及顛倒的思想充滿著,所以我們根本很少能發現自身行爲、思想、語言上的缺點。這些因素直接將我們束縛于輪回之中,一世比一世更泥足深陷,一世比一世更漂泊流轉,陷入無盡苦海而無法自拔。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首先在于消除我們內心的無明和我執。由于我們過度的自我保護,或者說是對自我的認識不清,導致了無明的産生。而有了無明的種子,我執就會在其基礎上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在無明和我執強而有力的推動與支配下,我們通常會産生兩種特別主觀的成見:

  一方面,我們習慣于議論他人的是非,觀察他人的缺點而拒絕承認他人的優點,甚至會進一步生起嗔恨、我慢、嫉妒等種種煩惱來排斥他人;

  另一方面,我們總是認爲自己是正確的,把自己當成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爲什麼我們會對自己特別保護、特別珍愛,甚至是過分的認可,卻對他人抱持嚴重排斥的態度呢?

  這是由于我們對自我太過珍愛、貪欲炙熱,卻易對他人生起嗔恨、排斥抗拒。也就是說,我們主要是受到貪欲和嗔恨的操控,而這兩種煩惱卻都是建立在愚癡和無明基礎上的。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認可自己的存在,就自然了解他人的存在。從自己和他人的存在中産生貪執和嗔恨。由于這些關系,導致了輪回中的一切過患。

  自我和他人是對立的,由于無明的力量,我們産生了對自我的認可,之後就有了他人的存在,因爲有了自我和他人的區別,自然就會有對自我的保護和對他人排斥的區別對待。

  接下來,我們就會開始不間斷的造業了——我們在保護自己,讓自己更加完美、幸福、快樂時,所有支持我們的人、事、物,就歸屬于我們貪愛的對象、貪欲的對鏡;而那些阻礙我們的人、事、物,就歸屬于我們生起嗔恨心的對鏡。于是,我們的貪欲和嗔恨就永無休止、無有間斷的茁壯發展,我們自己也被推動著跌入輪回的流轉之中,生生世世,無有窮盡。

  如果想要獲得解脫,唯一的條件就是破除無明。在破除無明之前,先決條件是要破除我們對自我的過分珍愛、對自我的主觀認同,同時要減少、消除對他人的排斥和嗔恨心。而在破除自我珍愛和主觀認識之前,首先我們要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過往以來,由于無明和貪嗔癡等原因,我們不僅把自己的優點當成優點,也會把自己的缺點也當成優點來對待。無論我們處于何種地位、擔任何種角色,哪怕僅是有人拿一根手指指著我們,我們都無法坦然接受。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自我保護、自我認可的意識太強烈了。

  佛法告訴我們,自他是平等的。如果我們認爲自己很完美,要能想到他人也一樣很完美;當我們覺得他人有缺點時,要能想到自己也一樣有缺點。

  同樣是陷落于輪回的凡夫,爲什麼我們有優點而他人沒有?“因爲我是我”;爲什麼他人有缺點而我沒有?“因爲他是他”——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想法。

  大家一樣的被無明蒙蔽、被我執束縛、被煩惱折磨、被痛苦煎熬,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認爲自己比他人更完美。一切衆生皆平等,不僅是在優缺點的方面他人和我們都是平等的,在追求快樂和遠離痛苦的感受上也是平等的。

  我們追求快樂,爲什麼他人不需要快樂?我們不願意遭受痛苦,他人爲什麼要遭受痛苦?我們爲了滿足自己一時的口腹之欲而去傷害一個生命,將它活生生的殺掉,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爲什麼它們就可以隨意被殺害呢?“因爲我是我,所以絲毫不可以受到傷害,因爲它是它所以我可以去殺掉它”,除了這個理由之外就沒有其他理由存在了,我們認爲的原因就是這樣。但事實上,我們現在是人而它是無辜生命,但誰都無法保證我們永遠是人,等我們死後我們會不會變成它而它變成我們?

  當輪回的循環開始流轉時,大家都平等了。世間萬千生命各式各樣,但因果的法則是平等的;一切萬法形形色色,但無常的規則是平等的。最公平、公正的“法律”就是無常、因果和死亡。

  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都離不開無常;無論是什麼樣的苦樂感受都躲不開因果;無論是誰都逃不開死亡。在生死規則、因果規律、苦樂感受、佛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無有例外。所以我們要了解大家都是平等的,平等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觀念。

  身處輪回之中,我們一切的所作所爲都離不開無明、離不開妄想,這是我們的修行無法進步的主要障礙,更是無法獲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是無明的表現,習慣觀察他人的短處是妄想的習氣;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是智慧的征兆,不去觀察他人的短處是慈悲的體悟。

  正因爲我們凡夫缺乏慈悲與智慧,所以會習以爲常地挑剔他人的短處,卻永遠找不出自己的缺點。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以智慧來認識自己,以慈悲來接納他人。

  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但在他人眼中的我們並不如我們自己想象的那麼完美。通常,他人觀察我們會更全面、更清晰,譬如我們自己看自己只用兩只眼睛在觀察,如果有五個人看我們的話就有十只眼睛在觀察;他人觀察我們會更全面,我們自己觀察自己通常僅有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一個角度出發,而其他五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五個不同角度來觀察。

  我們自己從一個角度看自己可能是完美的,而別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缺點。由于我們對自我的保護,從無始以來就習慣于執著自我、過分珍愛自我,所以哪怕別人對我們提出一點點的意見,我們都會不滿意;當別人對我們有一點點議論的時候,我們就會生氣,內心會對對方有些不滿甚至敵意;即使別人真的看到並指出我們的缺點時,我們也會抵觸,因爲我們已經習慣把自己的缺點當成優點了。

  我們不僅把自己的缺點當成優點,而且還固執的認爲自己是正確的,所以誰都無法破除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觀點。這主要是因爲我們智慧不夠,無法徹底認清自己。

  當我們習慣去觀察他人缺點時,這正是說明了我們內心的慈悲不夠,可以說是很少。譬如一個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她是無法發現孩子的缺點的,因爲母親對孩子太疼愛了,將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孩子的優點上面,所以沒有一個母親會觀察到孩子的缺點。

  同樣,我們習慣去觀察別人的缺點就說明了我們的慈悲心不夠。當我們看到他人缺點時就會排斥,就會自然的遠離,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也會非常在意,一直無法忘卻、放不下,嚴重時甚至無法接納他人,産生矛盾、相互爭鬥,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太投入于觀察他人缺點了,我們對他人沒有同情和悲憫之心。當一個人內心充滿著滿慈悲時,盡管他可能做不到不看他人的缺點,但他能接納他人的缺點;而沒有慈悲心的人就會很反感,進而厭惡對方,引起爭鬥等等。

  慈悲之中有接納的力量,當我們對衆生抱著仁慈、友愛的心去關心對待時,即使我們會看到缺點,內心也不會反感,因爲我們能夠接納他人,因爲我們心裏有對他人慈悲的情感,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點而能接納之時,缺點盡管還存在,但不會引發惡的結果。對方慢慢也會有一種感受,會産生一種親切感,進而慢慢改正缺點,慢慢被感化。由于慈悲和接納,我們內心會接納厭惡的人進而慢慢將他轉變成可愛的人,嗔恨心逐漸消失了,怎麼還會有人對可愛的人生起嗔恨呢?

  同樣,當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時,我們也不會那麼激動,而是進行理智的觀察並自我反省。如果我們真的有他人所說的缺點,那我們就努力改正。缺點越少、進步就越大,最終對方將會變成是我們的善知識一樣的恩人了。由此,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對他人的認識、接受度也會有所提高,當自己內心之中不好的方面逐漸被消除時,自然就會成爲一個平易近人的人。這時,我們不需要再多說什麼,僅僅通過我們行爲、思想的表現就能夠感染他人,這便是更有力量的表現。

  現在很多的聰明人不聽他人說什麼,而是主要看你做什麼。當我們能夠真正落實到行動的時,別人自然會恭敬你,這時我們的行爲就會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而這並不僅是因爲有文化、有學曆、口才好,和有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等原因,而是通過我們的身體力行,道德修養,自然表現出的行動力量。

  譬如一個人常常喜好議論他人缺點,在與他相處時的人也會情不自禁的更起勁的議論他人的缺點,絲毫不會感到畏懼或不安;而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說他人的壞話,那別人自然也不會在這樣的人面前說他人的壞話,因爲這個人不說他人壞話的行爲很有感染力,他不需要告訴別人說你們不要議論他人的缺點,只需通過自己不說他人缺點的行爲、修養,就自然能感染他人,讓別人也不敢、也不會去議論他人的缺點。因爲他自己真正做到這樣了,真正的自我淨化了。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造業。當看到他人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將注意力放到觀察他人的缺點之上,而希望自己能在他人面前呈現非常優美的一面,在這個當下我們就已經造業了。

  往往對自我的保護力越大,對解脫的阻礙力就越大;對他人缺點的觀察力越強,造業就越可怕。因爲我們在觀察他人時,精神、眼光…

《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