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溫飽;既得小康,複羨富貴;富矣、貴矣,則思彼南面者“可取而代之也”。若竟“尊爲天子,富有四海”矣,猶感歲月苦短、生也有涯,百計千方,妄求不死,爲己甯有涯哉!雖然求之有道,富貴可居,惟貧賤與欲望永遠相連,蓋貧窮並無准的,有之則“不足感”便是追求之動力。然本自具足者,何待追求?本無者,求未必能得,得之豈果能甘?百年歲月,蹉跎而過,到頭仍是抱憾終天,曾有幾人真正獲得滿足?擾攘一生,積重難返,正事未辦,又入輪回,盡多驢胎馬腹,誰知神歸何所?
生因我有,苦與生俱,人生必須解決之中心課題,首爲生死苦樂問題,故曰:“生死事大”。此關不透,總是浮生虛度;大事不了,再出頭竟何時?一切浮世虛榮與物質享受,唯能蔽性靈、塞智聰,絕難填補生命的空虛,此昔賢所以棄爵祿如敝屣,視富貴如浮雲,而自辦其大事,乃堪稱善“爲己”者也。
吾人既生矣,當求善生;善生者,首當融真情感于真理智之中,以完成理智之情感化的全人格之創造,亦即情感之理性化的真人格之“圓成”,以開拓人生真境界,證入:
真平等——海水一味,法界一如,萬殊一本,萬物一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真獨立——“觀自在菩薩”,唯自觀“自在”,斯則“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萬象叢中獨露身”,豈不灑脫自在?
真自由——無憎愛、取舍,離是非、戲論,不爲八風動,不受名利牽,“生死猶昨夢,涅槃等空華”,豈不自由?
自利、爲己之道,有逾于此者乎?[《觀潮隨筆》——《世說》]
11》命由己立,因果是天律
命由己立
人,具明是非、別善惡之良知,趨安祥、避險巇之良能,益以學問之辨析、生活之磨練,應能自肯、自信而自立、自強。無如性相近而習相遠,致私欲日熾,智聰日蔽,盡多投機取巧如意算盤,無複天君泰然剛健氣質,乾坎異位,否泰無常,榮辱通塞,胥聽他人決定,喜怒哀樂半點不能自決,此“我”既是迷失,自主竟乃難能。于是陰陽、星相、占筮之道大行,奉勒、巫祝、禳解之術大興,求福避禍者趨之若鹜,前途事業悉決彼伧一言,其愚甯可及哉?
殊不知命由己立,果由因熟,因種果生,因果循環,自作自受,孰有能替?天命無常,善人是福,“亢龍有悔”,故君子有終,欲求化凶爲吉,必當忏罪悔非,冀希轉變命運,必先變化氣質。蓋夙惡不悛,終遭惡報;鐵若成金,身價自高。不則徒見自誤,生機雲何。論變化氣質之道,則莫過于學佛,以“不二法門”,妙難思議,叁寶加被,慈力無邊,故一念至心忏悔發露,宿生惡業罪障如片雪之入洪爐,但肯真修實行,即身成佛亦不是分外。況屠兒尚能立地成佛,我輩豈果缺乏自信?且“在家修行亦得”,不拘定要出家。不聞乎?“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其猛省!
昔有袁了凡居士者,爲變化氣質而改造命運之典型範例,近多大心人士印贈流通,願求富貴、惡貧賤者,幸一閱讀,當知求之有道,而命由己立也。
注:伧——鄙賤之人。[《觀潮隨筆)》——世說]
12》飲食要注重中道平衡,營養過盛和不足都有害
例如有些人過于重視營養,選擇最營養的東西吃,結果弄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血壓高”,甚至于血管硬化、心髒病等等,這都因爲背離中道而失去平衡。
有些人過于省吃儉用,也不正確。我有個同事,他的夫人很賢慧、很節省,先生上班有時候很忙,不能回來吃飯,他的夫人買了五個饅頭准備兩個人吃的,先生兩天沒有回去,饅頭都發黴了,她還是照吃,結果不幸死于胃癌。
還有一位老戰友,他沒有結婚,也不照顧身體,只是拼命地存錢,最後營養不良,四十多歲就死掉了。[《幸福之道》]
13》保健長壽良方,莫妄想
(1)
修行人最大的敵人就是妄想,妄想不但妨礙我們修行,也縮短了我們的壽命。根據《聖經舊約》上記載,耶稣的祖先大衛活了叁百多歲,曆史上記載中國的彭祖活了八百歲,文王也活一百多歲,爲什麼現在的人壽命縮短了?這是因爲我們妄想太多,背離了中道。
古時候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時候人們的思想很單純,沒有太多妄想來幹擾自己。現在的人生理比較不健康,多半是被妄想所破壞、幹擾的。比方說,我們聊天談到了臺南府城的肉粽、棺材板很好吃,說著,說著,口水就變多了,雖然還沒有吃,但生理上已經完成了消化的准備。再說,你如果看了一場不該看的電影,你的性荷爾蒙必然大量分泌,這些都將造成生理上的傷害。
爲什麼剛結婚的人容易感冒?根據中醫的理論,是說腎水不足。換言之,就是性荷爾蒙消耗多了,造成其他器官荷爾蒙的不平衡。荷爾蒙就是組織分泌,它不像眼淚、鼻涕有一定的管腺,而是以滲透的方式供應。它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卻提供了多種的用途,如果你的性荷爾蒙消耗多了,你的肺荷爾蒙或許就不夠了,其他的髒腑也都受到影響。所以說剛結婚的人容易感冒,一方面是行爲造成的,一方面也是想念造成的。如果我們不能在這兩方面保持均衡,我們的修行就不會成功。
在佛陀時代,修行人多半是“日中一食”,佛自己也是“日中一食”,保持半饑餓狀態,因爲他是出家人;我們在家的人要有合理的營養,不要吃刺激的東西,否則就違反了中道。而真正的修行是“心物一元”的,好比說你腿上長了一個瘡,或者你頭痛,你能坐在那兒禅定嗎?沒辦法!你必須是身心健康,才能禅定。而你禅定的工夫,不是坐在那兒什麼都不知道,那叫“枯木死灰定”,那叫“無記”,“無記”是打坐的大障礙。你必須要曆曆明明、清清楚楚,而且一念不生。別以爲這個做不到,其實很容易做到,你們現在就做到了。它的要領是什麼呢?就是“截斷兩頭”。我們的妄想從哪裏來?年紀大的人最喜歡想過去,年紀輕的人最喜歡編織未來。各位知道,妄想也需要能源的,勞力的人,只要碳水化合物的供應;勞心的人用腦較多,就需要很細致的營養,也就是所謂的高蛋白。你若一天到晚亂想,就消耗了你的能源,浪費了你的生命力,這是不正確的。
我們學禅的人要打掉妄想,淨土宗念阿彌陀佛,也是要打掉妄想,這個叫做方便,“舍方便,無究竟”──除了方法之外,沒有什麼叫做真理。所有講出來的、言之成理的,都是方便,都不是真理。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大宇宙,萬象森羅,就是沒有“真理”這個東西,所以我們不要去追求真理。如果勉強說有的話,真理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你自己。
生命的形態很多,有動的生命、准動的生命、不動的生命,都是生命。我們不要被自己的五官所欺騙,說這個麥克風它不是生命,這個煙灰缸它是死的。其實它們都是原子堆積的,而原子中有電子,電子都是活動的,哪裏有什麼靜止的東西呢?所以我們修行的要領很簡單,截斷兩頭──不想過去,不想未來,現在沒事。但是你要甘于寂寞,現在沒事,你又想寫信,又想打電話,又想去找人聊天,你怎麼能修行?就是佛陀再來也救不了你,因爲你不甘寂寞。不甘寂寞是修行大病,“平安是福”才是修行的信條。
人排遣寂寞的正確方法,就是活在責任義務裏──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尤其家庭主婦,家務事是做不完的,怎麼會寂寞?你只要把握住修行的要領──截斷兩頭,兩頭一截斷,就是中道。我們不談理論,只談事實,截斷兩頭以後,我們才能落得安祥、落得實在、落得喜悅,而我們的身心自然就能調和,智慧自然就會發露。
古德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外面拿進來的,不是你的傳家之寶,傳家之寶一定是在你家裏。古德又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不要到外面找什麼真理,你只要截斷兩頭,保持中道,當下就是大解脫。你試試看,現在有什麼?空空的。這個“空”就是創造的空間,就是真理的當體,就是宇宙的實相,就是生命的發皇。你若常常保持這種心態,既不會影響你的工作,更能讓你發揮出生命的潛力,在集中的心念之下,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是全心全力的,它都會形成一個焦點,在這個焦點上就會迸出智慧的火花。反之你若是沈緬于妄想,就會顛倒夢想,不但晚上做夢,白天也會做白日夢。
歸納起來說,通往幸福的路徑就是中道──對人必須自他兼利,對事情要恰到好處,在生活上要保持平衡,在修行上要截斷兩頭。通過這條路線,你就能獲致幸福,否則你只顧自己,人際關系不調和,想念太多,神經衰弱,你一定會傷腦筋。[《(幸福之道)》]
(2)保健良方二愛你的工作,爲法付出。
比如當教師的,你若是用愛的教育去教學生、改作業,晚上雖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帶著莫可奈何的厭煩心情去教學生、改作業,隨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對你便是一種煎熬和懲罰,不但影響健康,照照鏡子看,臉色一定會一天比一天難看。
同樣的道理,你若是給禅刊寫文章,晚上只睡了兩叁個小時,第二天精神仍然會很好;如果是爲了被迫寫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會頭昏腦脹。不信?試試看![《無漏行》——四、正思惟與邪思惟]
14》苦與樂
出苦海,登樂邦,雖爲人所共企,然何者爲苦?何者爲樂?猝難遽下定義。若以貧困爲苦,何以釋尊棄王位如敝屣?乃至以生爲樂,死爲苦;刺激爲樂,寂寞爲苦;康強爲樂,病爲苦……皆屬相對之說,不契究竟之理。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境況各異,感受亦殊;此之所苦者,彼且以爲至樂;彼所追求者,此則避之不遑。曰苦,曰樂,實不易言。
約實言之,苦樂從心生,亦皆隨心轉,兩皆無自性,心尚不可得,苦樂何所寄?然則甜瓜澈蒂甜,苦瓜連根苦,現象頗有,勉強言之,必須是無條件、無選擇、無取代的樂,乃堪言樂,乃能常樂。若以根塵選擇之相對爲樂,則是以刺激爲樂,其樂短暫,而寂寞恒常,未是真樂。若求真樂,亦有妙訣:此時當樂,此處可樂,衆善奉行,自得其樂。自若不樂,則病在選擇條件,殊不知有條件之樂,只是暫樂,暫樂何若常樂,而常樂必須自樂,自若不樂,無人能畀你以快樂也。
語苦亦然。世間本無絕對的苦,只是人們自苦耳,自若不苦,無人、無物能苦汝。誠然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是苦非樂,若是力氣充沛,亦尚不難排遣。故凡健康身無病,債主不上門,法院無傳票,無仇敵窺伺,而言苦者,皆屬自苦。因他(她、它)所引起之苦,尚可除苦因,擺脫苦境,唯獨自苦,真是難醫,須是不自苦始得。
總之:苦樂從心生,亦由心主宰。勸君勤觀心,一切不存在。不見黃檗大師道:“凡人多爲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莫倒用心也。”若能如此,豈不是直截爽快?還會用心嗎?莫又道“無心可用”好。[《觀潮隨筆》——《世說》]
15》善生
韶華易老,生也有涯;逆旅人生,誠如過客。然生當善生,死宜善終,則爲人所共企,故如何珍惜此百年歲月,堅善信,知善養,行善道,以克全正命,進而跻生活于至善之境,冀得無忝此生,允宜深思熟計。顧人各有志,不唯秉賦、氣質各殊,且亦觀點、態度迥異。其間,淑世獨善者有之,疾世遁隱者有之,對酒高歌者有之,秉燭夜遊者有之,恣情風月、玩物喪志者有之,消極頹廢、歲月淹留者有之,乃至以奇謀異阖、睥睨天下、逞馴人伎倆、荼毒生靈之人中修羅,亦時時應劫而生,道途千歧,不勝例舉。其浪費光陰、虛擲生命,則同出一轍,悉不得名爲“善生”。
雖然,亦頗有英豪、賢哲,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以贏取生命不朽者;至若滅苦樂根,窮生死源,全身脫出牢籠,澈見本來面目,而臻人生于無量光明、圓滿之境,則殊難一睹。如叁不朽者,姑許其爲“善生”,要實亦未跻于“至善”也。
然則如之何乃可?此事譬如“登高須自卑,行遠必自迩”,老實行去,終得相應,要旨有叁:
一、堅善信——正信叁寶,皈依導師,唯法是尚,唯義是親,切生死念,以悟爲期,確立生命目標,堅持理性生活。苟能堅定信念,功德必不唐捐。
二、知善養——節飲食,寡嗜欲,“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藉保澄明甯靜、身心平衡,以爲禅觀、靜慮之資。不則四大失調,病固是痛苦,五陰熾盛——生理與心理之精力過剩,尤爲危險,不可不慎!
叁、行善道——善道者,吉祥、離苦之途徑也。此須以“根本五戒”爲基礎,“十善業道”爲總綱,具見《佛說十善業道經》。敬勸受持奉行,此不贅述。
此外,尤當效法大禹“惜寸陰”精神,時以“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自己警策。存誠務實,敦倫盡分,精勤德業,日知所亡,以發揮時間功效,完成生命之淨化、充實、開拓。否則,辜負大好時光者,終必爲時光所腐蝕、埋葬。“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可怠忽哉![《觀潮隨筆》]
《耕雲心藥錄——保健養生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