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耕云心药录——保健养生篇▪P3

  ..续本文上一页温饱;既得小康,复羡富贵;富矣、贵矣,则思彼南面者“可取而代之也”。若竟“尊为天子,富有四海”矣,犹感岁月苦短、生也有涯,百计千方,妄求不死,为己宁有涯哉!虽然求之有道,富贵可居,惟贫贱与欲望永远相连,盖贫穷并无准的,有之则“不足感”便是追求之动力。然本自具足者,何待追求?本无者,求未必能得,得之岂果能甘?百年岁月,蹉跎而过,到头仍是抱憾终天,曾有几人真正获得满足?扰攘一生,积重难返,正事未办,又入轮回,尽多驴胎马腹,谁知神归何所?

   生因我有,苦与生俱,人生必须解决之中心课题,首为生死苦乐问题,故曰:“生死事大”。此关不透,总是浮生虚度;大事不了,再出头竟何时?一切浮世虚荣与物质享受,唯能蔽性灵、塞智聪,绝难填补生命的空虚,此昔贤所以弃爵禄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而自办其大事,乃堪称善“为己”者也。

  

   吾人既生矣,当求善生;善生者,首当融真情感于真理智之中,以完成理智之情感化的全人格之创造,亦即情感之理性化的真人格之“圆成”,以开拓人生真境界,证入:

   真平等——海水一味,法界一如,万殊一本,万物一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真独立——“观自在菩萨”,唯自观“自在”,斯则“自在”自“观”,自“观”“自在”,“万象丛中独露身”,岂不洒脱自在?

  

   真自由——无憎爱、取舍,离是非、戏论,不为八风动,不受名利牵,“生死犹昨梦,涅槃等空华”,岂不自由?

   自利、为己之道,有逾于此者乎?[《观潮随笔》——《世说》]

  

  

   11》命由己立,因果是天律

  命由己立

  人,具明是非、别善恶之良知,趋安祥、避险巇之良能,益以学问之辨析、生活之磨练,应能自肯、自信而自立、自强。无如性相近而习相远,致私欲日炽,智聪日蔽,尽多投机取巧如意算盘,无复天君泰然刚健气质,乾坎异位,否泰无常,荣辱通塞,胥听他人决定,喜怒哀乐半点不能自决,此“我”既是迷失,自主竟乃难能。于是阴阳、星相、占筮之道大行,奉勒、巫祝、禳解之术大兴,求福避祸者趋之若鹜,前途事业悉决彼伧一言,其愚宁可及哉?

   殊不知命由己立,果由因熟,因种果生,因果循环,自作自受,孰有能替?天命无常,善人是福,“亢龙有悔”,故君子有终,欲求化凶为吉,必当忏罪悔非,冀希转变命运,必先变化气质。盖夙恶不悛,终遭恶报;铁若成金,身价自高。不则徒见自误,生机云何。论变化气质之道,则莫过于学佛,以“不二法门”,妙难思议,三宝加被,慈力无边,故一念至心忏悔发露,宿生恶业罪障如片雪之入洪炉,但肯真修实行,即身成佛亦不是分外。况屠儿尚能立地成佛,我辈岂果缺乏自信?且“在家修行亦得”,不拘定要出家。不闻乎?“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其猛省!

   昔有袁了凡居士者,为变化气质而改造命运之典型范例,近多大心人士印赠流通,愿求富贵、恶贫贱者,幸一阅读,当知求之有道,而命由己立也。

   注:伧——鄙贱之人。[《观潮随笔)》——世说]

  

  

  12》饮食要注重中道平衡,营养过盛和不足都有害

  

  例如有些人过于重视营养,选择最营养的东西吃,结果弄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血压高”,甚至于血管硬化、心脏病等等,这都因为背离中道而失去平衡。

  有些人过于省吃俭用,也不正确。我有个同事,他的夫人很贤慧、很节省,先生上班有时候很忙,不能回来吃饭,他的夫人买了五个馒头准备两个人吃的,先生两天没有回去,馒头都发霉了,她还是照吃,结果不幸死于胃癌。

  还有一位老战友,他没有结婚,也不照顾身体,只是拼命地存钱,最后营养不良,四十多岁就死掉了。[《幸福之道》]

  

  

  13》保健长寿良方,莫妄想

  

  (1)

  修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妄想,妄想不但妨碍我们修行,也缩短了我们的寿命。根据《圣经旧约》上记载,耶稣的祖先大卫活了三百多岁,历史上记载中国的彭祖活了八百岁,文王也活一百多岁,为什么现在的人寿命缩短了?这是因为我们妄想太多,背离了中道。

  古时候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单纯,没有太多妄想来干扰自己。现在的人生理比较不健康,多半是被妄想所破坏、干扰的。比方说,我们聊天谈到了台南府城的肉粽、棺材板很好吃,说着,说着,口水就变多了,虽然还没有吃,但生理上已经完成了消化的准备。再说,你如果看了一场不该看的电影,你的性荷尔蒙必然大量分泌,这些都将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为什么刚结婚的人容易感冒?根据中医的理论,是说肾水不足。换言之,就是性荷尔蒙消耗多了,造成其他器官荷尔蒙的不平衡。荷尔蒙就是组织分泌,它不像眼泪、鼻涕有一定的管腺,而是以渗透的方式供应。它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却提供了多种的用途,如果你的性荷尔蒙消耗多了,你的肺荷尔蒙或许就不够了,其他的脏腑也都受到影响。所以说刚结婚的人容易感冒,一方面是行为造成的,一方面也是想念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两方面保持均衡,我们的修行就不会成功。

  在佛陀时代,修行人多半是“日中一食”,佛自己也是“日中一食”,保持半饥饿状态,因为他是出家人;我们在家的人要有合理的营养,不要吃刺激的东西,否则就违反了中道。而真正的修行是“心物一元”的,好比说你腿上长了一个疮,或者你头痛,你能坐在那儿禅定吗?没办法!你必须是身心健康,才能禅定。而你禅定的工夫,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枯木死灰定”,那叫“无记”,“无记”是打坐的大障碍。你必须要历历明明、清清楚楚,而且一念不生。别以为这个做不到,其实很容易做到,你们现在就做到了。它的要领是什么呢?就是“截断两头”。我们的妄想从哪里来?年纪大的人最喜欢想过去,年纪轻的人最喜欢编织未来。各位知道,妄想也需要能源的,劳力的人,只要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劳心的人用脑较多,就需要很细致的营养,也就是所谓的高蛋白。你若一天到晚乱想,就消耗了你的能源,浪费了你的生命力,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学禅的人要打掉妄想,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是要打掉妄想,这个叫做方便,“舍方便,无究竟”──除了方法之外,没有什么叫做真理。所有讲出来的、言之成理的,都是方便,都不是真理。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大宇宙,万象森罗,就是没有“真理”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真理。如果勉强说有的话,真理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你自己。

  生命的形态很多,有动的生命、准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都是生命。我们不要被自己的五官所欺骗,说这个麦克风它不是生命,这个烟灰缸它是死的。其实它们都是原子堆积的,而原子中有电子,电子都是活动的,哪里有什么静止的东西呢?所以我们修行的要领很简单,截断两头──不想过去,不想未来,现在没事。但是你要甘于寂寞,现在没事,你又想写信,又想打电话,又想去找人聊天,你怎么能修行?就是佛陀再来也救不了你,因为你不甘寂寞。不甘寂寞是修行大病,“平安是福”才是修行的信条。

  人排遣寂寞的正确方法,就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尤其家庭主妇,家务事是做不完的,怎么会寂寞?你只要把握住修行的要领──截断两头,两头一截断,就是中道。我们不谈理论,只谈事实,截断两头以后,我们才能落得安祥、落得实在、落得喜悦,而我们的身心自然就能调和,智慧自然就会发露。

  古德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外面拿进来的,不是你的传家之宝,传家之宝一定是在你家里。古德又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不要到外面找什么真理,你只要截断两头,保持中道,当下就是大解脱。你试试看,现在有什么?空空的。这个“空”就是创造的空间,就是真理的当体,就是宇宙的实相,就是生命的发皇。你若常常保持这种心态,既不会影响你的工作,更能让你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在集中的心念之下,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全心全力的,它都会形成一个焦点,在这个焦点上就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反之你若是沉缅于妄想,就会颠倒梦想,不但晚上做梦,白天也会做白日梦。

  归纳起来说,通往幸福的路径就是中道──对人必须自他兼利,对事情要恰到好处,在生活上要保持平衡,在修行上要截断两头。通过这条路线,你就能获致幸福,否则你只顾自己,人际关系不调和,想念太多,神经衰弱,你一定会伤脑筋。[《(幸福之道)》]

  

  (2)保健良方二爱你的工作,为法付出。

   比如当教师的,你若是用爱的教育去教学生、改作业,晚上虽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带着莫可奈何的厌烦心情去教学生、改作业,随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对你便是一种煎熬和惩罚,不但影响健康,照照镜子看,脸色一定会一天比一天难看。

  同样的道理,你若是给禅刊写文章,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精神仍然会很好;如果是为了被迫写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会头昏脑胀。不信?试试看![《无漏行》——四、正思惟与邪思惟]

  

  

  14》苦与乐

  

   出苦海,登乐邦,虽为人所共企,然何者为苦?何者为乐?猝难遽下定义。若以贫困为苦,何以释尊弃王位如敝屣?乃至以生为乐,死为苦;刺激为乐,寂寞为苦;康强为乐,病为苦……皆属相对之说,不契究竟之理。盖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境况各异,感受亦殊;此之所苦者,彼且以为至乐;彼所追求者,此则避之不遑。曰苦,曰乐,实不易言。

   约实言之,苦乐从心生,亦皆随心转,两皆无自性,心尚不可得,苦乐何所寄?然则甜瓜澈蒂甜,苦瓜连根苦,现象颇有,勉强言之,必须是无条件、无选择、无取代的乐,乃堪言乐,乃能常乐。若以根尘选择之相对为乐,则是以刺激为乐,其乐短暂,而寂寞恒常,未是真乐。若求真乐,亦有妙诀:此时当乐,此处可乐,众善奉行,自得其乐。自若不乐,则病在选择条件,殊不知有条件之乐,只是暂乐,暂乐何若常乐,而常乐必须自乐,自若不乐,无人能畀你以快乐也。

   语苦亦然。世间本无绝对的苦,只是人们自苦耳,自若不苦,无人、无物能苦汝。诚然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苦非乐,若是力气充沛,亦尚不难排遣。故凡健康身无病,债主不上门,法院无传票,无仇敌窥伺,而言苦者,皆属自苦。因他(她、它)所引起之苦,尚可除苦因,摆脱苦境,唯独自苦,真是难医,须是不自苦始得。

  

   总之:苦乐从心生,亦由心主宰。劝君勤观心,一切不存在。不见黄檗大师道:“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莫倒用心也。”若能如此,岂不是直截爽快?还会用心吗?莫又道“无心可用”好。[《观潮随笔》——《世说》]

  

  

  15》善生

  

   韶华易老,生也有涯;逆旅人生,诚如过客。然生当善生,死宜善终,则为人所共企,故如何珍惜此百年岁月,坚善信,知善养,行善道,以克全正命,进而跻生活于至善之境,冀得无忝此生,允宜深思熟计。顾人各有志,不唯秉赋、气质各殊,且亦观点、态度迥异。其间,淑世独善者有之,疾世遁隐者有之,对酒高歌者有之,秉烛夜游者有之,恣情风月、玩物丧志者有之,消极颓废、岁月淹留者有之,乃至以奇谋异阖、睥睨天下、逞驯人伎俩、荼毒生灵之人中修罗,亦时时应劫而生,道途千歧,不胜例举。其浪费光阴、虚掷生命,则同出一辙,悉不得名为“善生”。

   虽然,亦颇有英豪、贤哲,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以赢取生命不朽者;至若灭苦乐根,穷生死源,全身脱出牢笼,澈见本来面目,而臻人生于无量光明、圆满之境,则殊难一睹。如三不朽者,姑许其为“善生”,要实亦未跻于“至善”也。

   然则如之何乃可?此事譬如“登高须自卑,行远必自迩”,老实行去,终得相应,要旨有三:

   一、坚善信——正信三宝,皈依导师,唯法是尚,唯义是亲,切生死念,以悟为期,确立生命目标,坚持理性生活。苟能坚定信念,功德必不唐捐。

   二、知善养——节饮食,寡嗜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藉保澄明宁静、身心平衡,以为禅观、静虑之资。不则四大失调,病固是痛苦,五阴炽盛——生理与心理之精力过剩,尤为危险,不可不慎!

   三、行善道——善道者,吉祥、离苦之途径也。此须以“根本五戒”为基础,“十善业道”为总纲,具见《佛说十善业道经》。敬劝受持奉行,此不赘述。

  

   此外,尤当效法大禹“惜寸阴”精神,时以“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自己警策。存诚务实,敦伦尽分,精勤德业,日知所亡,以发挥时间功效,完成生命之净化、充实、开拓。否则,辜负大好时光者,终必为时光所腐蚀、埋葬。“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可怠忽哉![《观潮随笔》]

  

《耕云心药录——保健养生篇》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杜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