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耕雲心藥錄——家庭幸福篇▪P3

  ..續本文上一頁馨的家庭。愛你該愛的,不管他是好是壞,也不管他合不合你的意。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大都認爲人家不合我的意。但是你反省一下,你又合過誰的意呢?你一輩子也沒合過幾個人的意,卻要求別人合你的意,這是暴君思想,這是不對的。如果要求父母合我的意,才孝順他們,那古代的舜對瞽叟,就不會那麼孝順了;舜的孝才是大孝。

   孝是因爲愛他的父親,慈是因爲愛他的兒女,智慧是因爲愛他的知識,勇是因爲不讓別人破壞他所愛。懂得真愛,才會自尊自重,只有愛才能長久,只有愛才能和諧;只有愛才能發揮自己生命的潛力,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

   爲什麼講“慈悲”呢?慈悲是愛的升華。愛是有條件的,愛是有等級的,愛是有步驟的,愛我自己的國家,再愛別人的國家;愛我自己的爸爸媽媽,再愛別人的爸爸媽媽;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楊子爲我,看起來楊朱這個人只管自己,別人的事我不管,社會的事我也不管,好像連皇帝都不要了;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不尊重國家、不尊重政府。其實人人若都像楊朱那樣,國家就會富強。楊朱有一句話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縱使拔掉我一根汗毛對全天下有益,我也不幹。他下面還有一句話說“舉天下富于一身而不取”──你把天下的財富都給我,我也不要。這是極端個人主義,若人人都能照顧自己,照顧得很好,這個國家就會富強,爲什麼?因爲社會沒有垃圾,社會沒有包袱,當然就富強。

   佛的愛是慈悲。什麼是慈?就是予衆生以樂;什麼叫悲?就是除衆生之苦,給予衆生以歡喜、快樂與幸福。

   觀音菩薩是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無條件的同情。對于衆生煩惱痛苦,都會同情,不因爲認識你,也不因爲你是我的什麼人,都一概同情。

   什麼是同體大悲呢?你長一個瘡,等于是長在我身上,而感同身受,這就是同體大悲。

   像這樣的人,他不但贏得幸福,而且會贏得永恒。

   觀音菩薩,他是無所不在,法身遍虛空,從中國到東南亞,沒有一個國家不供奉觀音,甚至可說是遍及全世界。

   我們了解“愛是幸福的動力”,家庭充滿了愛,家庭一定會溫馨、和諧、完整;社會充滿了愛,就沒有凶殺、仇殺,沒有綁架、勒索、金光黨,沒有了這些事,社會就是一個祥和的社會,是一個溫馨的社會。如果人人獻出愛心,社會就是天堂,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先進國家。

   反過來說,我們若缺乏愛,也就沒有創造幸福人生的動力;我們若沒有愛,就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一個冷漠無情的人,不會很健康,也不會是天才;天才都是情感豐富、熱情洋溢的。所以要想活得健康幸福,就必須充滿愛心,充滿愛心再進一步升華,到了大慈大悲,我們才能夠創造幸福的生活,也才能爲人類帶來永恒的希望。

  二、與媽媽調和相處

  問:我常常看不慣媽媽的舉止,老師說要活在責任義務裏,自己也想嘗試去做,但是心力總是無法持久,而且跟媽媽之間缺少了親密感,要如何才能改善?

   答:我們的修行是內明 —— 明白自己,不向外馳求,你常常被你媽媽所牽動。我們要求的是包容,你看你媽媽的那個樣子,你就想改變她,改變不了,方法錯了;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不是那個方法。

   你不應該看媽媽不順眼,應該看你自己不順眼,你試試看。我若講得太緊了,也許我太誇張,放寬一點,從今以後,你做上半年,你專找你自己的毛病,找你媽媽的可愛的地方,你不斷地改,半年以後,你們一定很調和;而且在這個期間,你常常憐憫你媽媽。如果你媽媽的動作是錯的,說話也是錯的,做事也是錯的,你是知道的,“錯誤恒等于煩惱”—— (我舉過太多的例子,大家應該不會懷疑),說錯一句話,做錯一個動作,都會招來煩惱;“罪惡終難逃毀滅”—— 你造了罪惡,就毀滅了。你看那些被槍斃、被法院關起來的人,都是因爲罪惡。那些犯罪而不受國法製裁的人,將來還是要受宇宙規律(因果律)的製裁。他們現在不受製裁,時間拉得越長越慘,將來還要收回利息。

   所以你跟媽媽不要對立,“不二法門”—— 你就是你媽媽,你媽媽就是你,沒有你媽媽就沒有你,所以你看你媽媽應該要很順眼。若看她的那些動作、說話是在討厭你,你就感覺她很可憐,不夠藝術,她活得很苦惱。如果你媽媽愛發牢騷、愛生氣,你就感覺她更可憐,一個生氣的人不是一個快樂的人,快樂的人就不會生氣,她已經不快樂了。她那些惹人嫌的動作,她沒有注意到,那表示她沒有辦法控製自己,沒有辦法掌握自己,她活得很無奈,你應該憐憫她。

   你要放棄想改變媽媽的心理,加緊改變自己。我有很多朋友都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問題,我說“你先改變自己”,結果他的家人都改變了,跟著他改變了,小孩子也變好了,一切都往好處走。你若不肯改變自己,想改變別人,那是自尋煩惱,效果相反。所以要先改變自己。(解惑錄第二集。信願行證”會後解惑)

  叁、唯求心安無愧

  問:在工作上爲了使自己負責的工作順暢,勢必要通過主管這一關。如果對方是個喜歡別人奉承巴結的人,自己應該委曲求全地去討好他呢,還是固守原則,不忮不求?

   答:如果你的修行很好,就沒有這個問題存在,因爲你有親和力。你修行的安祥度不高就不能夠同化別人,親和力高的時候可以融化所有的我執、所有的偏見。

   有很多人常常跟我訴苦說:“我努力幹,別人埋沒我;我非常努力工作,我也是一個好人,但他不了解我,也不諒解我。”

   我說:“修學安祥禅,是以求心安爲基礎。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心安無愧就對了。”而且我在十年前就曾講過這個話,我說:“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少數人主觀偏見的好惡之上吧!”如果你的生命意義跟價值是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的話,那你未免太作賤你自己了,而你那個價值是虛僞的、不堅固的、隨時會垮掉的。一方面你熱心地工作,一方面要在主管面前表示“我很能幹,我用不著拍你馬屁”,故意表示“我不理你”,你看我是只爲工作效忠,這樣就不太好,這是矯枉過正,這是一種執著。你如果不要執著,像《法華經》有個常不輕菩薩,見到狗他都磕頭,那你就不是拍馬屁啦!如果對主管很順從,對同事很傲慢,那你就是在拍馬屁啊!你要用平等之心相待,我們對任何人都要謙虛、包容,這樣與人相處才能和諧。(安祥合唱團春節聚會)

  四、夫妻信仰不同,應多包容

  問:太太信一貫道,觀念上難免不協調,這是否也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安排?

  答:這個話,我不敢講,為什麼不敢講?因為一貫道在理論上並沒有什麼不好。《六祖壇經》:「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信心銘:「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都包容了。你用不二法門,「一貫道,即非一貫道,是名一貫道」,套用《金剛經》的叁段論式,這個問題解決了。「一貫道者,即非一貫道,是名一貫道。」而且「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也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不要去管他一貫道、非一貫道,要有包容心,也就是說「不二皆同,無不包容」,都可以包容。

  你要表現得比他更有包容力,表現得比他更正常,你看我們兩個哪一個是怪物,將來時間久了以後,大家看看。誰若是表現得像個怪物,那他就是怪物了;誰若是表現得非常大量、非常包容、非常和諧、非常喜悅,那這個人是佛菩薩。

  你說到「夫妻兩人信仰不一樣」,我們〈安祥禪〉不叫做信仰,就叫方法。我們〈安祥禪〉沒有理論,只是方法。什麼方法?佛法。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安祥禪〉不屬於信仰,也不屬於理論,也不是一種學術。你若做了,就可以成佛;你若不做,就是廢知識。你看了看,你也不做,結果它一點用處也沒有,就業考試也不考這個,你肚子餓了,它也不能當飯吃,也不能取代麵包,你必須做才有用。

  所以夫妻不能心裏存著「一貫道好像是異端」,這就不對。一貫道創教的人是很好的,有無極派、先天派,都是很好的。好壞在乎人,不在乎法。一貫道也不是叫你做壞事,不要去管她,各人做各人的,要包容別人,不要有成見。(作者者座談會)

  五、自己修行,兒女會變好

  問:自己沾汙的汙垢,可以借修行而滌除,但是子女先天性的疾病,或是由于過去世的因果,請問該如何減少子女所受的苦難?

   答:你自己修行,如果你自己修行很好,你自己秒秒保持安祥,這樣的情況就會改善,因爲母親跟兒子之間有一根看不見的線在聯系。

   我講過,曾子去砍柴,家裏來了客人,他母親一緊張,那時候也沒有手機電話,她就咬手。她一咬手,曾子在山裏就心疼,心想家裏一定有事,他就回來了。所以這個是連著的,你要想使你的小孩活得比較好,那你就得先把自己的心調和好,調和好以後,他就很好。你若勸他:“安祥好,你來修行”,那是不可能的,不如你自己保持安祥。

   我們認爲:任何事情若通不過實驗,那就是不真實的。我們當中有些人的小孩每天睡到半夜就哭,他跟我講:“老師!我們住的環境靈氣不好。”我說:“靈氣應該是由你決定,開關在你手裏。第一個你們夫妻不要吵架,第二個你努力保持安祥。”他說:“這個安祥保持不來呀!”我說:“你不付出,你怎麼能獲得呢?”你光說牛奶很營養,你每天早上到別人家門口去拿一瓶來喝,那個不是長遠的事情,那樣是不對的,你必須自己去訂;也就是說你要想辦法付出決心,照著老師的話做,你先做個徹底的反省;你也不要急躁,說我一天、兩天就反省完畢。這是個大工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乃至花一年、兩年都不爲過。反省了以後,把自己的錯誤找出重點來,第一步我要把它丟掉。你們學安祥禅首要的一件事 —— 要正信因果,你們…

《耕雲心藥錄——家庭幸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