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依止的老師少一點好?還是多好?

  問:我來自蘭州大學科學學院。佛教很重視師道,有一位堪布曾說:身邊的人,即使是自己的弟子、普通人、非佛教徒,他們的語言、行爲也會對自己有啓發,所以“人人是我師”。但我也看到其他文章中說:初學者較容易生邪見,依止的老師少一點好,請問,這兩種觀點如何融合?

  

  答:叁人行,必有我師!

  

  一個有修行境界的人,任何人的語言,都能看作是對自己的教導,並將那個人當成上師。比如,假如有人罵我,而我並不覺得是受了傷害,也不以牙還牙,反而把他的指責當作是很好的指點和教訓,能做到這樣,實際上他就成了我的上師。

  

  但如果我沒有這種境界,不僅是批評,贊歎也聽得像嘲諷,那要我把誰當上師、當老師都很難;即使是我的老師,也不一定會認。像有些學生,一回寢室就罵老師,“他講得怎麼怎麼……”,嘲諷老師的行爲,把老師當玩偶,在這樣的學生眼裏,老師也不成爲老師了。

  

  因此,假如一個人能隨著別人的指導再接再厲,隨著別人的指責有錯就改,不用問,你可以說“人人是我師”;否則,不要說所有的人,就算是你的老師,一個老師,也不一定能利益到你。

  

  其實,“叁人行,必有我師”的境界不低,這有點像佛教裏講的觀清淨心。阿底峽尊者說過:“叁人之中,必定有一個是菩薩。”這個比例很高,可惜我們發現不了,誰是?誰不是?不知道。但如果我有清淨觀,今天在座的,我都可以觀成菩薩;但如果沒有,那我可能覺得在座的都比我差,而且都是凡夫。

  

  這兩種心態當中,前者顯然是有境界的;而後者的話,你們想想,生活中如果持這種心態,那只能給自己帶來痛苦,不會有快樂。

  因此,在師道的問題上,關鍵看你的心裏是不是認可對方,把他當老師。

  蘭州商學院問答『 2012年07月03日下午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