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格言系列6:漫步在綠色的星球上(索達吉堪布)▪P2

  ..續本文上一頁人們環境保護的理念。只要是有利于社會的事,都應大力提倡;如果是損害人類利益的行爲,則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製止。

  

  現代人沒有節約水、電、節約糧食和衣物用品的意識,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持有一種與己無關的無所謂態度,甚至以踐踏和浪費爲榮,宛如地球資源取之不盡。在這個地球上,生命是非常微小和脆弱的,隨時都可能斃命。如果我們鼠目寸光,只顧今生的蠅頭小利,人類生存環境將變得越來越險惡。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不從自身開始,爲所有人樹立起一面榜樣的旗幟,僅僅憤世嫉俗,謾罵社會急功近利遭致道德淪喪和腐敗,並不能改變日漸危急的現狀。

  

  我們要爲地球環境,切身實地地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盡量減少浪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節約用水等……當我們越來越便利之時,我們的生存卻越來越危機四伏。

  

  爲了自身的未來,爲了這個星球上延續不斷、渴望獲得快樂和幸福的生命,對地球上所有的資源、生態和大氣,要如同珍愛生命一般,小心翼翼,倍加愛惜。如果喇榮的每個人都樹立了環保意識,一人節約一度電,幾千人就節約幾千度電。

  

  世界共有六十五億人口,每人節約一粒米,能積余多少公斤米?如果沒有個體的參與,也就不會有積少成多的力量;如果沒有行動,思想也就成爲虛僞,成爲空談。

  

  

  

我應從哪些方面做起?

  

  

  環境保護,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和海洋、山林之處,不能隨意傾倒固體廢物、排放有害廢水及有害氣體,嚴禁亂伐森林。這樣,無論是海洋還是高山湖泊,都會如人間仙境一般一塵不染,生命在這樣美麗的自然中,身心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愉悅和甯靜,心靈也會變得純淨。

  

  第二是對人類生活環境的保護。人類生存所需之食物、衣物、行住坐臥之各種用品,包括交通工具,應盡量以符合綠色、健康、科學和醫學的方式來生産和使用。當今社會,人們製造各種假冒僞劣食品、假藥、使用膨大劑、增紅劑和催熟劑等化學激素催熟水果、生産轉基因食品、以催肥飼料喂養牲畜……嚴重危害了人們的健康。

  

  經英國政府資助的一項研究顯示,食用了轉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現了肝髒癌症的早期症狀及睾丸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部分萎縮等異常現象。而通過雌激素、生長素、催乳素、促産素等化學飼料和動物內髒催肥的牲畜之肉,在進入人體之後,會導致滿腦肥腸、胖墩、孩子性早熟並誘發女性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

  

  第叁是對地球生物的保護。地球是迄今爲止,唯一被發現具有多樣化生物的星球。在整個銀河系中,地球如同夜空的流星一樣稀有和璀璨。可是,居住其上的萬物之靈,正利用高科技儀器掘地千尺,將不可再生之石油、煤炭、稀缺金屬、森林等資源洗劫一空!用漁網拖過海床,無論海洋生物之品種及大小,均無幸免。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秘書長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中說:“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了汙染、城市擴張、濫伐森林、“外來物種”入侵和全球變暖等諸多問題,從而對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造成毀壞。估計目前的滅絕速度是曆史上的1000倍。”

  

  人和動植物息息相關,當大量動植物在這個星球上滅絕之時,生態已然失衡,人類之和諧、和平豈能實現?

  

  印度著名和平主義者甘地先生說:“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欲望。”的確,地球蘊藏著豐富之礦産、無盡之資源,完全可以滿足人之所需。但如果要填滿每個人的欲望之壑,不僅地球捉襟見肘,連全知佛陀也無能爲力。

  

  古人具有前衛的思想,愛惜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因憐愛饑鼠,常常留下剩飯,擔憂飛蛾撲火,早早熄滅燭燈;現代人雖然擁有高科技設備,但境界卻不如從前。他們被自己製造的眼花缭亂的現象所蒙蔽,追逐陽焰之水,虛空之花,喪失了人類最爲珍貴的價值:追求真理,並將之造福于衆生。

  

  

心對環境起決定作用

  

  

  雖然在究竟本性中,一切萬法超越了任何一種概念,是無可言說的大空的本性,但世俗中,尚未抵達解脫之島,受到現象界束縛之人,急于在他們蜉蝣一般短暫的人生中,逃避痛苦,獲得歡樂。對這些關乎他們今生來世身心健康的嚴峻問題,大乘佛子應如關心自己的解脫一樣,關心它們。

  

  世界環保史只有區區五十年,而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對環保的倡導,已有兩千五百年。表面上看,環保是世間之事,希求往生極樂或轉生天堂之宗教人士,與此毫無關系,其實不然。

  

  如果了解佛陀教法的精義,就會驚訝地發現,佛陀之環保意識比世間任何一個環保理念更爲深刻,它不僅就自然對人的影響有細致入微的分析,還對自然的來源——我們的心——對環境的決定作用進行了令人歎服的闡釋。

  

  《金光明最勝王經》說:“由愛敬惡人,治罰善人故,星宿及風雨,皆不以時行。”如果敬仰惡人、懲罰善良之人,整個世間就會無惡不作。此時,星宿詭異多凶,天上非時降下霜雹、暴雨,瘟疫流行。

  

  《大樓炭經》說:“行十惡事故,天雨不時節。”如果人們肆無忌憚造作殺生、妄語、邪淫等十種惡業,以此罪惡業流的力量,必然招致雨水不調,洪水、龍卷風、、泥石流等頻頻發生。

  

  達爾文也說過與之相似的話:“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如果對我們身居之環境、動物和草木倍加珍愛,它們會投桃報李,帶給我們祥和、甯谧和歡欣;如果惡心以待,我們也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獲得相同的對待。著名作家雨果也說:“大自然是一個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在地球環境劇烈惡化的今天,肯尼亞女士馬塔伊因其非凡的努力,獲得了2004年若貝爾和平獎的殊榮。馬塔伊于1977年啓動“綠帶運動”,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裏,動員貧窮的非洲婦女種植了近3000萬棵樹,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爲上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樹木對人類環境及身心的作用,佛經中早已有之。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于藍毗尼花園的一棵樹下;在尼連禅河旁的樹下苦行禅修;于印度金剛座菩提樹下證悟;在鹿野苑森林中初轉*輪;于靈鹫山樹林間二轉*輪;並于廣嚴城美妙林木間叁轉*輪;最後在雙娑羅樹下示現涅槃。釋迦牟尼佛從降生到圓寂,與樹木息息相關。

  

  無論是漢傳還是藏傳佛教寺院,都伫立于林木縱深的幽處。人們去到那裏,宛如回歸相違已久的家園,在無邊寂寥的自然中,我們的心和自然渾然一體,一種超越塵俗的、神聖莊嚴的情感會油然而生……

  

  《增一阿含經》中說:有一天,佛陀在一個宜人的花苑中傳法,花園之主人——一位女性,聽後喜不自禁,祈請佛陀第二天到她家中應供。在回家的路上,她一路鞭打乘騎,令一位童子于心不忍。

  

  他說:“你是女人,行爲卻有失莊重,你爲什麼這麼焦急?”

  

  “我今天非常歡喜,我要早一點回去准備,明天迎請佛陀。”

  

  童子說:“既然佛陀那般美好,能否將供養的機會轉讓給我?我給您一千兩銀子。”女子不從。

  

  童子說,二千兩?叁千兩……百千兩?女子堅決不同意。第二天,她不僅迎請佛陀和眷屬應供,還將花園供養了佛陀。佛陀吟偈道:“園果施清涼,橋梁渡人民,近道作圊廁,人民得休息。”

  

  林木繁茂的果園和花園給人們帶來清涼,苑中水流湍湍,橋梁林立,人們可以自由穿行,到達綠水彼岸。道路的近旁,林木掩映之下,設有潔淨的洗手間。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身心會深深地快樂,獲得長足的休息。

  

  佛陀還在《毗尼母經》中贊歎了植樹的功德:“若比丘爲叁寶種叁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叁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不僅要植樹造福,還要慈愛林中鳥獸。

  

  《佛本行集經》雲:“慈心不起殺,饑渴既得解,飲食皆充足,一切悉歡喜,並受如天樂。”如果人們心中充滿了仁慈和愛,珍惜動物的生命猶如珍愛自己,不僅饑渴會得到解決,還會豐衣足食,感受天人一般的無憂無慮、飄然欲仙的歡樂。

  

  在2009年“地球環境日”那天,DB法王也召集一批專家和噶舉派寺院的高僧大德,舉行了一個環保會議,提出了“您也可以讓地球更美好”的口號,發布了一個包含108條環保條例的手冊。其中最後一條是,與會人員,每人每年植樹至少二十五棵……

  

  即使人類現有的觀念和行爲無法立刻改變,但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對他人的利益是生命最大的價值所在,點點滴滴改變自己的行爲,以慈愛的心念關注地球,愛護同類和其他生命,並將此訊息傳達給我們周圍的人,這樣,環境就能逐漸改變。

  

  雖然我們人微言輕,也要矢志不移。如麥彭仁波切所說:“即使大地上充滿了惡人,我們也不能隨波逐流,而要守持自己高尚的品行。”

  

  喜馬拉雅之世界屋脊,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那裏有廣袤無際深藍純淨的天空、有夾雜著野草花和幹草氣味的空氣、有天然甘洌的雪山之泉和未噴灑農藥的青稞和蔬菜。雖然鮮少平原豐富的水果,但擁有能滿足人體各種機能的營養藥物。

  

  在西藏、青藏和康藏高原,有許多百歲老人,專家們認爲,他們的長壽與營養豐富的主食糌粑有關。

  

  長壽不僅與清淨無染之食物有關,與深袤浩遠的環境有關,更關鍵的是我們內心的慈悲與甯靜。如果一個人深懷廣大的悲心,所遇之生命無一不是他的友伴,包括可憐的動物,傷害、損害他的人。在他廣闊無垠的心中,沒有一個人是他的敵人,他恒時住于安詳平和之中,沒有憤怒與不平,這是壽命綿長的因。

  

  歸根結底,地球環境是人心之外現,生存于怎樣的環境,取決于我們有怎樣的心。只有依靠淨化內心,外境才能得以淨化。

  

  

  

2011.4于喇榮

  

《人生格言系列6:漫步在綠色的星球上(索達吉堪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