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格言系列7:成就必經之叁法(索達吉堪布)

  

人生格言系列7:成就必經之叁法

  

——索達吉堪布

  

  

  有叁法是自古以來無數大成就者必經之法。

  第一是智慧,智慧是開啓絕對真理的鑰匙;

  第二是悲心,藉由大悲,才能珍愛所有生命勝過自己;

  第叁是信心,依靠信心之炬能照見心的本來面目。

  

  

◎ 智慧

  

  沒有智慧,就不能證入萬物本質。從出世間的層面,無論是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都需要智慧才能涉入。其中最無上的,就是了悟現象和自我不存在的智慧。

  

  獲取智慧有兩種途徑,第一是通過聞思修和講辯著。現代人大多生長在缺乏信仰的環境中,他們的心,常常被懷疑和傲慢蒙蔽,除了他接觸到的現象世界、所受的科技教育,很難接受超越他狹隘意識和感官的存在,也不了解現象的本質。除了追逐虛幻的顯現,徘徊于各種學說之外,沒有真正思維過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更遑論自身和他人永久的福祉!

  

  了達自我和現象如幻的真相,能擺脫對苦樂的恐懼和希求。它藉由次第聽聞深刻的教法、趨入它的意義、並依靠行之有效的方法訓練,才能獲得。此時,我們的心會逐漸轉化,安住在萬法的本性中,與其無二無別。

  

  獲得智慧的另一個因,是內在的精進。如果沒有夜以繼日的努力,不要說通達出世間的真相,即使世間基本的生存也難以維持。

  

  前不久,一位美國博士畢業生向我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學院出家。她說,她從五歲開始讀書,今年叁十一歲,一共讀了二十六年,學的只是世間的知識。如果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學習的是無常、無我、空性的道理,現在,應該會有稍許的證悟吧。人生一半已去,她不願再浪費光陰,而要尋求現象的究竟本質。

  

  學院的知識分子,可能對此深有同感。這也是他們摒棄今生,來這裏品嘗無盡法喜的因。

  

  如果我們把受世間教育的時間,用于觀察諸法因緣和合産生,沒有本俱、堅固的體性,究竟遠離一切概念,一定會在不同程度上,獲得與實相相應的境界,從而從現象的束縛中獲得解脫。

  

  所以,前輩大德經常說:“如果我們把追求錦衣玉食和聲名所做的努力,用于斬斷生死之鏈,則我們早已成就了。即使沒有成就,也已經有了不墮于畜生、餓鬼和地獄的把握。”

  

  

◎ 悲心

  

  爲什麼要珍愛一切生命?佛陀依靠滅盡煩惱的漏盡通,發現輪回無始。雖然色身會湮滅,但心識不滅,一直在六道中流轉。

  

  我們爲了願望不能滿足所流的淚水,超過了四大洋;爲貪欲折斷的頭顱,堆起來比須彌山還高。所有衆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子女,如今,由于貪婪、憤怒和無知業流的力量,不由自主投生到更爲低級和痛苦的生命形態中,我們怎麼忍心爲了自己而加害它們?

  

  從其他宗教和文化看,從未宣說過佛陀所說的四種真相:所有生命痛苦的真相、痛苦之因的真相,解脫的途徑及解脫之果的真相。有些人不了解輪回的真谛,對佛陀教法中,愛所有人和非人勝過自己,一時無法理解和接受。

  

  在北京一所高校中,我遇到一位著名的學者,我們就悲心是否應遍及一切衆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後,爭論歸入到一個焦點:

  

  衆生有沒有苦樂的感受?如果有,我們憐惜它、不加害它,乃至保護它,是否可以象征大慈大悲之心?是不是一個有頭腦、有苦樂感受並希求離苦得樂的人應該具有?後來,他在不同場合中,對自己所造的殺生惡行公開忏悔。

  

  佛教的悲心,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提倡慈愛的思想中,是最高尚、最徹底的。這不是不擇時機贊美自宗,而是在漫長的時日中,我以畢生精力對佛教研究之後,深切體會到的佛法醍醐。

  

  有些人因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一直持有人就是人,畜生就是畜生,畜生生來就是人類食物的觀點。即使在人類中,他們也愛憎分明:哪些是親友,值得付出,哪些不是。在他們心中,有一種狹隘的我和我所有的執著,有自他截然的分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而在佛教博大的思想中,卻有衆生大平等的深刻見地,具有真正的和平理念。

  

  現在世界上,無論是哪一個論壇,哪一個圓桌會議,都強調世界和平與和諧。但和平不能僅在口頭上,如果能學習大乘佛教的理念,將之付諸于行動,哪怕僅僅實現“愛護一切生命”這一部分,也已足夠實現人類的和平。

  

  如果我們擁有遍及一切生命和環境的大悲,就一定會讓人們感受到真正無私、慈愛的精神。社會上常說“無私的奉獻”,其實,真正無私的奉獻,在大乘佛教中、在釋迦牟尼佛無數生世的記載中、在成就者的傳記中無處不在。

  

  一世又一世,覺者們爲了把解脫法帶到人間,爲了保護人們眼中卑微的生命,付出了自己的血肉乃至生命!他們摯愛衆生勝過自己的悲心,達到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

  

  現代人雖然渴求真理,卻沒有打開寶藏之門的鑰匙,他們四處求索,得到的卻是糟粕。他們將其視爲前衛和精華,作爲精神所依,在空虛錯謬的道路上空耗一生。

  

  

◎ 信心

  

  在這個世界上,未知之法浩如汪洋,僅僅依靠自身尚未確立的理論和學說,難以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符合諸法本來面貌的圖畫。此時,除智慧之外,還需要信心。

  

  憑借信心,能曲徑通幽,趨入一片前所未有的洞天。一些科學家也是如此,雖然,他們未能解開某些課題之迷,但對他們所預測的前景,一直深具信心。

  

  我曾讀過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泰鬥榮格的自傳。西方研究者認爲,榮格是神秘主義科學家中最有創造力、最具貢獻的代表人物。他認爲《西藏生死書》中所揭示的生死因果真實存在。他在書評中寫道:

  

  “這部著作一直是我的忠實友伴,我不僅要把許多令人興奮的觀點和發現歸功于它,還要把許多重要的洞見歸功于它。”

  

  他說:“生命就像以根莖來延續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見、深藏于根莖的;露出地面的部分生命,只能延續一個夏季,然後凋謝。然而,我從未失去的是埋藏于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它持續地在永恒的流動中生存;我的夢境、各種幻覺猶如火紅的岩漿,于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賦予了形狀。”

  

  可見,精神分析學家對自己尚未觸及的領域,不僅未加否認,而且還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還有一位大學校長,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中,召集人體潛能方面的專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對心電感應、透視(手指耳朵識字)、遙感(遙視)、意念致動、意識生物工程、突破空間障礙等人類尚未破譯的領域進行試驗,發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

  

  比如,在手指識字的實驗中,其他字都可以被輕易識破,但佛陀的“佛”字,被測試者卻無緣目睹。有人看見的是一道強光,有人看見神秘的靈光和影像;在測試觀音菩薩等名號時,也出現了蓮花和白衣人等異象……

  

  佛經論典中常說,與佛陀相關的文字、圖像是嚴厲的對境。如果我們對一塊石頭磕頭,沒有任何功德。但假如石頭上有佛像,就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力量。祈禱和念誦也無不如此。

  

  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生命,遍滿整個世界;肉耳聽不見的聲音,充斥了整個空間。有很多未知的力量在我們周圍發生作用,無論承認與否,它們真實存在。假如我們能獲得甚深的證量,就會對佛號和咒語的力量深信不疑。

  

  如果你呼喚相距遙遠的友人,他不一定能聽見;即使聽見,也不一定有能力幫助你。但佛菩薩不同。只要我們祈禱他,他立刻會看護、加持我們,無有任何阻礙和遲疑。

  

  蓮花生大士離開藏地之時,君臣們哀哭倒地。他說:“誰祈禱我,我就出現在他的身邊。”釋迦牟尼佛也在《華嚴經》、《法華經》等經中說:“誰祈禱佛陀,佛陀就會在出現在他的面前。”

  

  記得中學物理老師講到正電、負電和電波時,牧民的孩子矢口否認它們的存在。夏老師說:“不管你們承認還是不承認,電波是絕對存在的,我對此深信不疑。”

  

  科學家所說的聲波及微塵,閉塞之人可能匪夷所思,但否認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反映了我們的無知。

  

  這位教授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說,宗教是一種心靈的慰藉,經文中的內容都是神化和迷信。實際上並非如此。儒釋道不僅僅是哲學思想,也講述了一些科學成果。”

  

  科學家們並未將這位教授的實驗視爲危言聳聽,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已撥款一億美金,投入“另類醫療”的研究,開始探索“身、心、靈”的現象。

  

  這兩位學者雖然尚未踏入佛學殿堂,但智慧之船加上信心的舟楫,有朝一日,會帶他們駛向無死的海岸。

  

  公元十世紀的世親論師,是著名的印度那爛陀大學的一位大師,他背誦般若經典的時候,有一只鴿子一直在他的房梁上傾聽。鴿子去世後,轉生爲孟加拉國一名孩童。

  

  他剛出生時就問:“我的上師在哪裏?”父親驚懼莫名:“你的上師是誰?”“世親論師。”父親向前往印度的商人打探,得知確有世親論師其人。等孩子稍大,就送孩子來到世親阿阇黎面前。

  

  這段曆史與印度著名的香蒂•黛薇的經曆頗爲相似。香蒂•黛薇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前世——一個離德裏一百多公裏城市的人,並經常向人們訴說自己的前世經曆與見聞。

  

  印度政府爲此成立調查機構查證此事,經過嚴格取證…

《人生格言系列7:成就必經之叁法(索達吉堪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