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長老《生活禅語》2011年
編著:宗舜 明道
一月 【在生活中實現禅的超越】
二月 【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
叁月 【滿目青山是禅】
四月 【生命是無常的】
五月 【善意的微笑是禅】
六月 【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七月 【禅是清涼自在的享受】
八月 【外在的和平要以內在心靈的和平爲前提】
九月 【開悟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十月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禅意和禅機】
十一月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十二月 【人的內心要和諧】
【在生活中實現禅的超越】
所謂生活禅,即將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禅的超越,體現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風采。
做人的六條標准:知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識見、充才幹。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人總是在克服一個一個困難的前提下才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功。只有迎難而上、知難而進,這才是應有的精神。
所謂禅在當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見地、禅的功夫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當下、生活的當下。
覺悟人生是智慧解脫,奉獻人生是慈悲關懷。二者的融合無間就是菩薩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優化自身素質,就是要淨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
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團隊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宗教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覺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獻人生。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鑽營強求。能夠安于本分,內心的煩惱就會慢慢地淡化。
在生活中體驗禅的關鍵所在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所謂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淨化身、口、意。
要以享受和欣賞的心態,滿心歡喜地生活在當下。
我們做人最樸實、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人生在因果規律面前看起來好像是被動的,實際上爲善作惡仍然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舍”就是要舍去我們凡夫的心態,要在平等地看待衆生的前提下,發慈心、發悲心、發喜心。
我們要從自心中求解脫,不要在心外尋找淨土。
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守一不移,是一種覺照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訣竅就在這四個字上。
保持一顆平常心——無斷常、無取舍、無憎愛、無凡無聖、超越一切對立的東西,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解脫生死的法門。
人生很被動,唯有結緣這件事可以主動地去做。
生死在片刻間,成功在片刻間,失敗同樣也在片刻間。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當下一念不放過。
誰好誰不好,自己找煩惱。自己沒煩惱,一切都好了。
物質上的豐收總是會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財富才會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財富。
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覺悟,即是從生活禅進入禅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衆生,即是從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過程。
懂得尊重別人,才知道尊重自己。
要結四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這就是講如何發揮人的主動性,推動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惡因惡果的來臨。
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修行人就是要在現實生活環境中鍛煉自己、考驗自己鍛煉自己抵製煩惱的力量,考驗自己的定力。
所有的問題、矛盾的存在都是緣于我們主觀世界的看法和客觀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煩惱。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製造出來的,自作自受。要消除這些苦厄,別人代替不了,還要自己來解決。
【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
我們盡量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經過不斷地積累,就能夠改變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使惡的結果推遲,使好的結果提前。
禅是一種生活藝術,是覺者的生活體驗,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每天臉上有笑容,自然少一些煩惱、多一份安祥。
我們念佛、參禅,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門頭,使眼不貪美色、耳不貪莢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染一切六塵緣影之法。
要調心,少欲知足是法寶,一切隨緣是妙方。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隨緣,心就自在。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氣和。
學禅的人,爲了感恩一切衆生,首先自己要過一種淡泊的生活、清淨的生活、簡單的生活。
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爲貴,忍辱包容是妙方;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鍾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養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財物來,只要有這種心態,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空”是不執著,是把一切法緣生緣滅的道理圓滿無缺地理解清楚。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
簡單地說可以有一個標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內在需要,是自覺自願的,而非外在強製的。
慈悲是智慧的具體展現,它源于對一切生命互爲依存這一事實的認識。慈悲是要求得自他的共同利益,必要時甚至要舍己利人。
和諧是內在的要求,必須從內心的和諧做起,必須從生命的和諧做起,必須從善待天地萬物做起,必須從人的內心淨化、向善向上做起。
世間一切事業的成就,出世間一切功德的成就,人生一切宏偉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
安心不可向外馳求,不可脫離當下。迷失也好,覺悟也好,煩惱也好,清涼也好,道不遠人,都在當下。
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所要達到的目的、所要表達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
在修行的路上,只問耕耘,莫問收獲。一直走下去,總有一天歸家穩坐。
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重要。
我們怎麼來感恩呢
就是要盡己所能來奉獻自己的一切。
開悟是生命的轉換、生命的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邁向無限的生命,從迷妄的生命進入覺醒的生命。
修行實際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爲我們要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沒有一種拼搏精神是萬萬辦不到的。
我們要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因爲人生在世,唯一能夠積極主動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結緣。
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兩者缺一不可。沒有信心,光憑理解,可能會落入邪見;沒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會變成迷信,增長無明。
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生命實實在在能夠把握和感受的只有當下這一念,錯過了這一瞬間,那就叫做“時不再來”。
雖然每個人的成就與自己的主觀努力分不開,但是說到底,還是應該把每—個成就看作是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結果。
“真實不虛”四字,既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實不虛,做事也要真實不虛;對待自己要真實不虛,對待他人也要真實不虛。
追求也好,抛棄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樂。
【滿目青山是禅】
滿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長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黃花是禅。
要在做事業中落實佛法,把事業當成佛事來做。把做好事業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人有愛心,對他人有感恩的心,對他人有關懷的心。而這種關懷也好,愛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沒有任何目的,是本當如此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
調心的最後目的是要把心調伏得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貪心、沒有癡心,最後全心全意來爲大衆服務、爲大衆做牛做馬。
“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定的修行方法; “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的覺照能力。
淨土非遙,靈山不遠,都在我們舉心動念之間。
修行人要發大願、立大志。只有把自己這一點點心力都奉獻給衆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戰勝困難、攀登高峰。
在世間什麼是富,什麼是貧呢
“慈母在堂名之爲富,慈母不在名之爲貧。”
破除執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礙,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願是大海,實踐是高山,以行山填願海,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脫離現有的生活狀況。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在盡職盡責中來完成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責任和義務。
慚愧心、悔改心應該有,但是不能老是後悔,不知道前進。如果只是後悔,不知改正、不知進步,悔就成了障礙。
貪、嗔、癡叁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是我們衆生迷惑的根源。
個人的利益與大衆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只有把個人的利益與大衆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個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修學生活禅有四個要點: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
《生活禅語(淨慧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