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有名,這是辯證法的道理。
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卻有所求,那就是世間的善緣、有漏的善緣;反之,廣結四緣無所求、不著相,無人無我無自無他,那就是無漏的善緣,那就能夠成聖成賢。
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麼——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見佛性,自成佛道。
有了“我”的執著,就忽視了他人的存在,忽視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視了他人意見的存在。
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慈悲的人沒有敵人。
對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來。
諸佛有沒有老師呢
有,佛的老師就是法寶。這裏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佛和衆生的關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贖者的關系,而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師父和徒弟的關系。
要清淨世間,首先我們每個人要先清淨自心,要用因果來規範心念和行爲。
每一個人都應當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個人的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行爲是善是惡。
以“覺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獻人生”之實踐成就大悲心。
有大智慧的人沒有煩惱,因爲他把萬法的本質都看得非常透徹,不被一切現象所迷惑。
在這個生活的世界裏,在時間上只有無數的異時連續互存的因果關系,在空間上只有無數的同時互相依存的相對關系。
貪心也好,嗔心也好,癡心也好,都是從本能出發,然後衍生成爲生命墮落的催化劑;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規範,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煩惱。
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難,就能戰勝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經過艱苦的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
因果在什麼地方修
就在舉心動念之間來修。起一念善,就是種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起一念惡,就是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
能夠在喜、怒、哀、樂面前,應付得過去、排解得開、不生心、不動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們做功夫所要達到的境界。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能在這個問題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當,然後念茲在茲地保任,人生的問題就解決了。
修行,就是轉化業力爲願力。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輝煌,都是從苦中來。事業的成就如此,學問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間善法的觀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無所求的心去做,就是無漏善法。
修行的全過程,就是一個超越自我的過程。
我們做功夫,就是打掃心地,讓心地千千淨淨,生長一切善根、生長一切善法。
世間與出世間並不是兩回事。一切從對立的心態出發,就是生死,就是世間;若能心包太虛,煩惱即刻成菩提,世間也就是出世間。
不要把我們現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們有這個心量,小能變大,少能變多。
見到任何事不動念,就像鏡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這個地方做,就叫做“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做功夫,得到受用以後,不是把這種受用來顯異惑衆,而是用來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們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禅意和禅機】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禅意和禅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但大多數人由于自我封閉,意識不到他本身具有體驗禅的潛能,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信任是禅,關懷是禅,平衡是禅,適度是禅。
作爲在家佛門弟子,不論你信佛有多虔誠,你都不能脫離社會和人群,不能脫離你所從事的工作,也就是說不能脫離你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過去的不可得,未來的還沒有到,當下也是當生即滅。就要在這當生即滅的時候,抓住當下這一念,面對世間、面對煩惱、面對生死。
所謂孝順,就是要尊重體貼、恭敬侍奉,讓父母心生歡喜。
保持一種令人歡喜的語言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際關系穩定和諧的重要方法。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決痛苦的辦法。向上者,求證無上大涅槃;向善者,從一點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一切高深的東西,都是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做。
佛教並不否認名與利。你有好的德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這樣的人一定“名稱普聞”。
在背後絕不說家庭的長短,更不說父母的長短。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有感恩的心態,要有奉獻的精神,因爲一個人的存在是與周圍的所有人、與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開的。
佛教的修行,以信爲基礎,以解爲先導,以行爲落實,以證爲圓滿,是爲信、解、行、證。
家庭是道場,盡大地是一個禅堂。
智慧是我們領悟了世間萬象互爲緣起的事實後,內心呈現出的高度的覺照和辨別力,它能使我們擺脫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種種碰壁。
戒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身口意保持平衡與清淨,進而修習禅定,由此顯發本有的智慧。
有了生命價值永恒性的觀念,就有了對人的言行負責任的思想做基礎,人類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證。
以上求佛道之心覺悟人生,以下化衆生之心奉獻人生。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現成茶飯之外,再去找什麼特殊的風味,沒有那個東西。
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去理它,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法,我們生在世間,只有隨順因緣而有所作爲。如果我們的作爲違犯了因緣的規律,認爲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顧一切條件,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會行不通。
業由心造,一切染淨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世間森羅萬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們在主觀上存在妄想執著,才改變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戒、定、慧叁學,持戒是根本、是保證,修定是基礎,證慧是究竟。
學習佛法,一個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只有隨順因緣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隨順因緣,才會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隨順因緣,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在日常的逆境來臨的時候能夠不動心、能夠做得了主,經常能如此,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安祥是禅,睿智是禅,無求是禅,無爲是禅。
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著。在空掉妄想執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
一切隨緣——隨緣消舊業,隨緣度衆生,隨緣了生死。
生命的意義在于感恩,生命的意義在于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的落實。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覺地感恩,我們的心態會非常之平和。這有利于我們心胸的開朗、煩惱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個體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向生滅處究取無生,向差別處體會平等,向煩惱處直認菩提;在世間法上落實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衆善,在盡職盡責中廣度衆生。
不該聽的事不要去打聽,不該說的話不要說出口,不該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亂想。
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門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是我們處世待人的根本原則。
修行說起來沒有別的訣竅,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執,就是要把蒙蔽在覺性之上的種種障礙,如貪、嗔、癡等煩惱,一層一層地剝掉。
佛告訴我們在家信徒要通達世事、如法求財,做一個誠實的勞動者就可以自強自立。這是學佛成佛的基礎。
盲目的、沒有節製的自由恰恰會給我們帶來不自由,而對貪、嗔、癡的約束則體現出人類的智慧與覺性。
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關、休戚與共,自我生命的價值僅存在于爲他人、爲群體的無私奉獻中。
修行要落實在當下,做一切事業、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實在當下。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要不離覺悟來講奉獻,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會偏于一面。
能夠根據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對應的戒條,如法行持、成就律儀、無所毀犯,就有相應的解脫自在。
對于各種不同的意見,都要想到,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發展的。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爲和主張損害了團體、家庭或者企業的發展。
菩薩的精神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一個“難”,一個“能”,難能可貴,不是空口說白話,要在實際行動上落實這種精神。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我們推定人生叁世因果並駕馭自己命運的最簡單的道理。
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的積極態度。
修行是對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優化與提升,你會變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獻精神。
“執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如其本來地認識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所謂“五蘊皆空”不是等這五樣分離了才空,而是當下就空。
不要在無明煩惱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當下覺悟、當下寂滅無明煩惱,就是菩提涅槃。
人生要解決的問題,都取決于我們每一個心念,如何來確定我們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選擇對了,就是順善法的,生命的發展就會沿著善業的軌道升華。
受用佛法要從隨順因緣開始。
佛法講真空,一物也無;講妙有,萬行具足。這就是最實際的、活生生的辯證法。
人生的苦必須通過自己覺悟才能解決。主體覺醒了、覺悟了,不但能夠解決自身的痛苦,還能幫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發菩薩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一個人只要充滿信心,就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每一份工作都會兢兢業業地去做。
世間的覺悟始終是以自我肯定、自我實現爲目的,而佛法的覺悟則是強調在徹底的自我否定的基礎上來達到自我淨化、自我完善。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衆生包括人和動物,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恩惠,我們要感恩。
成佛作祖要靠自己,別人無法代替,也無法恩賜。
修行一定要緊緊地抓住當下這一念,從當下這一念做起。
修行就是要從根本上,從心地上來培養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來生成、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來生成。
【人的內心要和諧】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人的內心要和諧,必須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諧,必須從慈悲孝敬、友愛尊重做起;社會要和諧,必須從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做起。
處理煩惱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學會諒解他人;第叁,曉得感恩和奉獻;第四,惜緣惜福。
優化自身素質靠智慧;和諧自他關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覺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獻人生。
禅在生活中,禅在當下。
修行,就是要讓修行與生活保持零距離、沒有距離,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禅生活”。
只要有心去做,目標就在當下。
修行不僅僅是打坐、念佛、誦經,一切善法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學佛是要轉換身心氣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們長期的積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不斷地在持戒、修定、證慧的過程中斷除。
所謂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徹底地實現了自我否定之後而産生的一種無私無欲、悲智雙運的精神。
我們要以長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長取人則天下無可棄之人,以短取人則天下無可用之人。
我們把一切衆生都當作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以佛心作佛事,就會佛光普照。
我們不要想得到什麼,而是時刻要想著丟掉什麼——丟掉無明、煩惱、貪嗔癡。我們無所求,最後會得到一切——得到我們本有的清淨光明、自在安樂。
所謂衆生者,衆因緣和合而生。衆生之間互爲存在的前提,真正個體、獨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互相仇視必然兩敗俱傷,互相友愛必然兩全其美。
修行,要修、要行。修就是不斷地改正自己,行就是要把正確的理念、法門付諸實踐。
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當,然後再講其他的事。直下承當我就是佛,然後以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
不是佛,趕快修!不像佛,趕快修!
修行不能遠離社會人群,不能逃避現實生活。我們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當中提升自我、淨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人生于世間,一切都是緣——苦是緣,樂是緣,好是緣,壞也是緣。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你也無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隨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養成適應環境的能力。
有包容才有和諧,有和諧才有溫暖,有溫暖才有利于一個人的進步。
我們的心靈是一塊陣地,菩提心不去占領它,就一定有無明煩惱去占領它。
一切嚴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逾越本分。做到位了,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都會有消極的影響。
滿天星鬥是禅,皓月當空是禅;驕陽似火是禅,好風徐來是禅;皚皚白雪是禅,細雨無聲是禅。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會變得廣大和寬容。有了感恩的心,人們才會想到要去回報社會,回報大衆。
“覺悟人生”即是觀照在當下,破除煩惱;“奉獻人生”即是發心在當下,成就衆生。
一個人能夠把握住每一個當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禅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灑,禅是思想的空靈。
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爲出發點,以般若見作爲見地,以息道觀作爲修習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煩惱作爲日常實踐的功夫。
禅在哪裏
禅不在書本上,禅不在禅堂裏,禅不在深山古寺裏,禅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
禅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臉。雖然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沒有什麼值得快樂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臉也不等于就能解決生死問題。要解決生死問題,還是得從容面對。
在感恩中奉獻自我、回報社會;在包容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分享中廣結善緣、和諧發展;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共創未來。
《生活禅語(淨慧長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