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
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
禅是一种受用、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惜缘是指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们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要晓得珍惜。
人生的不自由、不自在,往往具体地表现为能力或者财富的不够;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是时空的局限。
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缘;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
所谓的良心,就是将信仰和因果变成了一种现实的自觉和观照力。
所谓远方,并非指路程的长短、距离的远近,而是指心念的迷悟。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能得失随缘,则心地泰然。
时时刻刻能够安心,就是在道场中,就是在做佛事。
思维法义不仅仅是去找一些谈话的资料,而是要找到治疗自己烦恼疾病的药方。
一切应以和为贵,以包容为上。
佛法不是反对、摒弃一切追求,而是要让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实现。
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上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
生命的价值在于觉悟,在于奉献。
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
念佛不是数字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闻自性。
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圆满的,没有任何对立面。有对立面,就没有自在可言;有对立面,就在生死中。
良心即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之向善、向上。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
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碍。
人们喜欢向外追求幸福,这样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纵即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是变化无常的。
以佛心做佛事,一切事都是佛事。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们就是要在心生心灭之间,体会那不生不灭的佛性。
什么是生活禅
从物质到精神,就是生活禅;从迷失到觉悟,就是生活禅;从染污到净化,就是生活禅;从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禅。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棉花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修行首先要战胜自己心胸狭窄的关卡、畏首畏尾的关卡。战胜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别心、贪图安逸享受的心能够战胜得了,修行就一定会一往直前。
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挖掘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信心是学习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间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
做一个好人意味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动力和价值就是由此而生的。
万事都是缘,万事总是缘。把握机遇,随缘而住,随遇而安。
学佛要以修为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口说心行,心口如一。
参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透,功夫要稳,悟境要高。
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解脱,就是烦恼的止息。
随缘做事,随缘放下,不留恋。就是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能够随顺因缘而去,不留恋这个世间、不留恋任何东西,那才会没有遗憾地结束此生。
我执越重的人,烦恼就越重;烦恼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
五蕴是生活,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禅。
使自己的心从种种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使觉照能够独脱于一切攀缘之外,我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修行要消除内心的障碍,克服内心的对立面。
人需要锻炼,需要有意识地找一点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困难。
在因地中福慧双修,在果位上才能福慧庄严。
一切从大悲心出发,从菩提心出发,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
禅是一种方法,是一条道路,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受用。
修行,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菩萨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桥梁的精神!
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
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我们信什么呢
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生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地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
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狱都一样。
时时刻刻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就能把心独立起来;心独立起来了,妄想就减少了。
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别、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染污。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导下度一切苦厄。
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
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妄心、妄念。
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
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开悟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
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一是靠勤,二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
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
《生活禅语(净慧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