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禅语(净慧长老)▪P4

  ..续本文上一页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却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著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有了“我”的执著,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视了他人意见的存在。

  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对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来。

  诸佛有没有老师呢

  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清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

  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对关系。

  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因果在什么地方修

  就在举心动念之间来修。起一念善,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当,然后念兹在兹地保任,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

  修行,就是转化业力为愿力。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间善法的观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就是无漏善法。

  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千千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两回事。一切从对立的心态出发,就是生死,就是世间;若能心包太虚,烦恼即刻成菩提,世间也就是出世间。

  不要把我们现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们有这个心量,小能变大,少能变多。

  见到任何事不动念,就像镜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这个地方做,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做功夫,得到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

  作为在家佛门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过去的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当生即灭。就要在这当生即灭的时候,抓住当下这一念,面对世间、面对烦恼、面对生死。

  所谓孝顺,就是要尊重体贴、恭敬侍奉,让父母心生欢喜。

  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一切高深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

  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在背后绝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

  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

  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

  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则。

  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要想到,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主张损害了团体、家庭或者企业的发展。

  菩萨的精神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一个“难”,一个“能”,难能可贵,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在实际行动上落实这种精神。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我们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驾驭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道理。

  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的积极态度。

  修行是对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优化与提升,你会变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献精神。

  “执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所谓“五蕴皆空”不是等这五样分离了才空,而是当下就空。

  不要在无明烦恼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当下觉悟、当下寂灭无明烦恼,就是菩提涅槃。

  人生要解决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心念,如何来确定我们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选择对了,就是顺善法的,生命的发展就会沿着善业的轨道升华。

  受用佛法要从随顺因缘开始。

  佛法讲真空,一物也无;讲妙有,万行具足。这就是最实际的、活生生的辩证法。

  人生的苦必须通过自己觉悟才能解决。主体觉醒了、觉悟了,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能帮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发菩萨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一个人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兢兢业业地去做。

  世间的觉悟始终是以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为目的,而佛法的觉悟则是强调在彻底的自我否定的基础上来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众生包括人和动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恩惠,我们要感恩。

  成佛作祖要靠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也无法恩赐。

  修行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当下这一念,从当下这一念做起。

  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生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生成。

  【人的内心要和谐】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

  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

  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觉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献人生。

  禅在生活中,禅在当下。

  修行,就是要让修行与生活保持零距离、没有距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禅生活”。

  只要有心去做,目标就在当下。

  修行不仅仅是打坐、念佛、诵经,一切善法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学佛是要转换身心气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们长期的积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不断地在持戒、修定、证慧的过程中断除。

  所谓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彻底地实现了自我否定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无私无欲、悲智双运的精神。

  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我们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以佛心作佛事,就会佛光普照。

  我们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时刻要想着丢掉什么——丢掉无明、烦恼、贪嗔痴。我们无所求,最后会得到一切——得到我们本有的清净光明、自在安乐。

  所谓众生者,众因缘和合而生。众生之间互为存在的前提,真正个体、独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互相仇视必然两败俱伤,互相友爱必然两全其美。

  修行,要修、要行。修就是不断地改正自己,行就是要把正确的理念、法门付诸实践。

  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当,然后再讲其他的事。直下承当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

  不是佛,赶快修!不像佛,赶快修!

  修行不能远离社会人群,不能逃避现实生活。我们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当中提升自我、净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坏也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包容才有和谐,有和谐才有温暖,有温暖才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

  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

  一切严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逾越本分。做到位了,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有消极的影响。

  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会变得广大和宽容。有了感恩的心,人们才会想到要去回报社会,回报大众。

  “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作为见地,以息道观作为修习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烦恼作为日常实践的功夫。

  禅在哪里

  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

  禅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脸。虽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脸也不等于就能解决生死问题。要解决生死问题,还是得从容面对。

  在感恩中奉献自我、回报社会;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分享中广结善缘、和谐发展;在结缘中成就自他、共创未来。

  

《生活禅语(净慧长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