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禅語(淨慧長老)▪P3

  ..續本文上一頁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

  覺性形之于語言,必然是清淨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至我們的口業清淨;覺性見之于行動,必然是慈悲奉獻、助人爲樂、與人爲善,由此而達至我們身業的清淨。

  禅是一種受用、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

  惜緣是指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們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要曉得珍惜。

  人生的不自由、不自在,往往具體地表現爲能力或者財富的不夠;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是時空的局限。

  我們不能選擇什麼果報,但是可以選擇種什麼因緣;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

  所謂的良心,就是將信仰和因果變成了一種現實的自覺和觀照力。

  所謂遠方,並非指路程的長短、距離的遠近,而是指心念的迷悟。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能得失隨緣,則心地泰然。

  時時刻刻能夠安心,就是在道場中,就是在做佛事。

  思維法義不僅僅是去找一些談話的資料,而是要找到治療自己煩惱疾病的藥方。

  一切應以和爲貴,以包容爲上。

  佛法不是反對、摒棄一切追求,而是要讓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規範下得到合理的實現。

  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從責任上要強化,從感情上要淡化,這才能夠提得起、放得下。

  生命的價值在于覺悟,在于奉獻。

  妄想並不是心之外的某種實在的東西,它如同覺照一樣,同是心的一種作用,只不過覺照是清淨的,妄想是染濁的而已。

  念佛不是數字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聞自性。

  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圓滿的,沒有任何對立面。有對立面,就沒有自在可言;有對立面,就在生死中。

  良心即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使之向善、向上。

  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消滅五蘊本身,而是要空掉我們在五蘊上所起的種種妄念。

  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礙。

  人們喜歡向外追求幸福,這樣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縱即逝,因爲外在的東西是變化無常的。

  以佛心做佛事,一切事都是佛事。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就是要在心生心滅之間,體會那不生不滅的佛性。

  什麼是生活禅

  從物質到精神,就是生活禅;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禅;從染汙到淨化,就是生活禅;從凡夫到聖者,就是生活禅。

  【禅是清涼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棉花是磨不出刀子來的。人的一生,經曆了種種的磨難、種種的痛苦,才會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麼。

  修行首先要戰勝自己心胸狹窄的關卡、畏首畏尾的關卡。戰勝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別心、貪圖安逸享受的心能夠戰勝得了,修行就一定會一往直前。

  所謂禅在當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當下,轉化生命的迷惑、淨化生命的染汙、提升生命的素質、圓滿生命的品格,挖掘清淨生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無限潛能。

  能夠遠離殺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信心是學習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間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在行、住、坐、臥當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

  做一個好人意味著要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要有宏大的願力。人生的動力和價值就是由此而生的。

  萬事都是緣,萬事總是緣。把握機遇,隨緣而住,隨遇而安。

  學佛要以修爲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口說心行,心口如一。

  參禅的基本要求:見地要透,功夫要穩,悟境要高。

  修道要具足叁種心:信心、精進心、長遠心。這叁者缺一不可。

  解脫,就是煩惱的止息。

  隨緣做事,隨緣放下,不留戀。就是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能夠隨順因緣而去,不留戀這個世間、不留戀任何東西,那才會沒有遺憾地結束此生。

  我執越重的人,煩惱就越重;煩惱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

  五蘊是生活,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禅。

  使自己的心從種種分別、執著中解脫出來,使覺照能夠獨脫于一切攀緣之外,我們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種境界。

  修行要消除內心的障礙,克服內心的對立面。

  人需要鍛煉,需要有意識地找一點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困難。

  在因地中福慧雙修,在果位上才能福慧莊嚴。

  一切從大悲心出發,從菩提心出發,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

  禅是一種方法,是一條道路,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受用。

  修行,是一個長期訓練管理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

  菩薩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橋梁的精神!

  信仰佛、法、僧叁寶,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淨化身、口、意叁業,這四件事是佛法的總綱,也是我們修行的起點和終點。

  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顯現;唯有奉獻,心量才能廣大如虛空。

  要把盡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當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從心靈深處將對事物的種種界定、分別、妄想掃除幹淨,才能夠真正見到諸法實相。

  戒律是什麼?戒律是堤防。持戒精嚴,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嚴嚴實實,不會有漏洞。有戒律,我們的修行才有保證。

  既然每個人都有改善生存條件的權利和需求,那就必須相互尊重。爲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顧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將其物質財富據爲已有,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爲。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斷常、凡聖等一切對立面完全統一了之後所顯示的無分別智,才是平常心。

  【外在的和平要以內在心靈的和平爲前提】

  外在的和平要以內在心靈的和平爲前提,而內在的和平要從把握好我們的當下一念開始。

  學佛修行的人,千萬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不依靠任何人而獨立生存的人是沒有的,包括佛在內,因爲沒有了衆生就沒有了佛。

  我們信什麼呢

  首先是要信自己。因爲不信自己,就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就不能發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修行要防止叁種心:想速成的心、恐懼的心、懈怠的心。

  “佛”字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會中,那才是真實的受用,那才是無相的佛法。

  平常心是一種平等心,是一種沒有選擇的愛,是面對芸芸衆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心的迷惑就是以“我”爲中心,心的開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礙。

  圓滿的人生是建立在對因果規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徹把握的基礎之上。

  結緣就是不斷地創造有利條件,不斷地排除不利條件。

  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無挂礙;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礙。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製心一處,讓散亂的心集中在一點上。 “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能夠在一點上,妄想就少了。

  修行能夠改變命運,努力能夠創造輝煌。

  世出世間、有爲無爲,全在于自己的精進努力。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勒。

  通過五戒十善來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殺生心、貪欲心、嗔恨心和愚癡心,相應地就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一切的煩惱都是從不守本分的追求中産生。

  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獄都一樣。

  時時刻刻讓你的心安住在當下,就能把心獨立起來;心獨立起來了,妄想就減少了。

  在任何情況下,不分別、不攀緣、一念不生,六根就不會被六塵所染汙。

  般若要用、要觀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導下度一切苦厄。

  人生一世光陰極爲有限,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平平常常、歡歡喜喜過一輩子,即使對方有什麼對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關愛給予諒解,這樣,人就會有和睦的人際關系。

  在生活的鏈條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無有分別,離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種種虛妄分別去掉,才能真正無挂無礙。

  以煩惱爲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間法,以覺悟爲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間法。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爲究竟。它可以抗拒虛無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幹擾,從而使人的心靈獲得安頓。

  修行無非就是要調伏我們的妄心、妄念。

  有一些不會處理煩惱的人,到處自找煩惱,總覺得生活在一種大家都對他有意見的氣氛當中,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樣要求自己和怎樣諒解他人。

  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要了生脫死,最終在生死這件大事面前能夠做得了主。

  做到了“諸惡莫作”,心靈環境就得到了保護;做到了“衆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開發。

  在一切善惡境界上不起分別,不等于沒有分別。自性分別還是有的,只是不執著。

  盡職盡責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人倫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開悟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開悟實際上就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經過一次大碰撞後,我們內心深處就受到一次徹底地淨化。

  煩惱解決不了問題,歡喜也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實實在在地去面對、去處理。

  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一是靠勤,二是靠儉。勤是開源,儉是節流。

  我們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稱贊我們是另外一回事。不爲名去做,但做了就一…

《生活禅語(淨慧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