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挂礙是什麼呢
就是自己內心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內心還有陰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礙。
無所求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不求將來是否會有好的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無所求。
我們的心總在給外在世界安立各種各樣的假名——好的、醜的、胖的、瘦的……。這個語言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們弄得暈頭轉向。
真修行者,重在默默地行持,而不在口頭上到處說。
一切的修行、證果、成佛度衆生,其根本的目的都是爲了知恩報恩。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報恩,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對立起來,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會對立起來。
一切事情,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長,當下是基礎,今天是基礎。
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總是越謙虛。
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一個處理品,我們大家一定不會自找煩惱。
所謂把握當下,就是要當下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我”執是一切煩惱的禍根,是生死的禍根、世間一切問題的禍根。
修德、積福,就是創造培育善因善緣。不間斷地培植善因善緣,惡緣就停止了。善緣成熟了,惡因就會推遲現報。
佛法就是一座橋梁,一切衆生通過它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般若彼岸。
所謂見道,就是要見因緣生滅當下的無生亦無滅。
在自我反省中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那就能夠確定自己生命行爲的方向,或者說生命行爲的取向。
【生命是無常的】
生命是無常的,這給我們提供一個改造生命、解脫生命的機會;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了。
要普度衆生,就要從愛護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苗、每一寸土地開始。
有感恩的思想,才會知道我們有社會責任。
一切使衆生受到傷害、引起煩惱的事情,就是惡業;一切令衆生歡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業。
修行最緊要的目的,是要養成適應生命被動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歡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打擊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歡喜地接受。
戒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應該做的就不去做,這叫止惡;另一方面是應該做的就必須去做,這叫修善。
慧,不是小聰明,不是世智辯聰,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發的一種高于一般的抉擇力、判斷力,是一種極其敏銳、透徹的洞察力。它能使我們斷除煩惱,趨于覺悟和解脫。
禅在生活中,淨土也在生活中,八萬四千法門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觀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們才沒有空過的時間。
學佛先從做人開始,把學佛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這樣,信仰才有根底,學佛才有落實的地方。
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于患者而言, 良醫、妙藥、看護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論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從醫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叁寶是缺一不可的。
好事從心開始,壞事也是從心開始,轉變我們的心念是轉變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關鍵。
菩薩的境界,就是菩薩道與生活零距離、菩薩道與生活成爲一體。
照體獨立,不是把外在的環境改變爲符合我們內心的需要,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心。
禅宗所說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裂的那個完整的心的原態。
不能將心待悟。將心待悟,永無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與不悟,功夫照做不誤。這樣才是參禅人的本色。
感恩是要從對待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實到具體的人、事身上,才是實實在在的。
心如虛空,就能夠包容一切。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把虛空擠破呢。
衆生都能夠從我們這一念善心當中獲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們個人的福德因緣才會由之而擴大。關鍵的一條,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時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總是暫時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經常的。
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無所求的心,就是無漏的心。
假使每一個人都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看作是神聖的,我們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愛護它們,那麼,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日趨完善。
精神的空虛用物質永遠也填不滿。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的精神來填補。
我們人類有責任協助其他生命都能獲得安全,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分別完全是一種主觀計度。本來沒有的事,一分別、一計度,問題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煩惱起來了,我們的身心就不得安甯,就不得自在。
世間的生態平衡,是以生命共融爲前提的。如果我們不能自覺維護生命的共融,以掠奪的方式來開發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
信仰佛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證。
處處都把“我”放在前面,什麼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這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輝煌。起步的時候,往往會很艱難,但是只要製心一處,一切都可以創造,一切都可以改變。
能夠管好自己的心靈,就能管好一切。
【善意的微笑是禅】
善意的微笑是禅,熱情的幫助是禅,無私的奉獻是禅,誠實的勞動是禅,正確的進取是禅,正當的追求是禅……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這種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辯聰——總想抄一點近路,總想舒舒服服就能夠成功。哪有不經過辛苦,就能夠到達光明的境界呢
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此岸是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
修行就是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空”是突破、超越、發展、轉變的意思,而不是空無的空;不是消滅一個東西,而是不斷地超越。
悟,是一種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這種境界,只有通過生命的大搏鬥才能夠擁有。
禅就是生活,以禅來淨化生活,溶實“覺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來體現禅的功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
空靈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佛是沒有煩惱的人,佛是歡喜的人,佛是慈悲的人,佛是無私奉獻的人,佛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體現出來了的人。
我們要想改變外在的事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心念。
真理是洞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衆生,是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界,落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知恩、報恩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客觀世界本來是平等的,但由于我們每一個衆生主觀上的見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觀世界反映到我們的主觀世界就千差萬別。
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佛法、禅以直面人生的態度,要求我們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在生死的流浪中了生脫死。
學佛的最後落腳點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當中。學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希望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
著眼當下、著眼現在,這是我們人生命運轉變的關鍵所在。
我們不要時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別人,而要有一種關愛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個人,幫助每一個人。
智慧的力量在當下一念,煩惱的力量也是在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能夠轉變,並且從煩惱方面斷相續心,從智慧方面連綿不斷地延續下去、擴展開來,那問題就一定能夠得到解決,就能做到內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經常以一種諒解他人的心態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就會減少很多煩惱。
一切按照因緣果報的規律,這樣才能夠自由,也才能自在。
不管是解決個人的生死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問題和全人類的問題,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
經常有大願力,我們就不會懈怠;有大慈悲,我們就不會煩惱。
生活禅應該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禅的智慧、禅的覺悟來淨化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生活,超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不會庸俗化,使我們的生活不會違背真、善、美的原則,不會違背清淨法、善法的原則。
生命需要平衡,需要和諧。對于所有的生命,我們都應該承認其存在的價值,承認其對我們個人乃至人類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要有一種主動的承擔精神、奉獻精神、感恩精神、包容精神、分享精神。有了這種主動,就能夠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良好的、清淨的生活氛圍、禅修氛圍。
能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不在法上,而在聽法人的心上。
在修行的過程中,翻來覆去的拉鋸戰就是精進與懈怠在戰鬥,就是道心與偷心在戰鬥。什麼叫偷心呢
苟懶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貪圖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辛勤勞作才是真正在培植福報。
因緣果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不是靜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緣果報都是隨生命主體的作用而變化。
【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要解除生命當下的煩惱,就是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心淨指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淨了,每個人的佛土清淨了,那麼國土就能清淨了。
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
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們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才能充滿喜悅、充滿幸福、充滿團結與和睦。
佛教所說的破除執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
《生活禅語(淨慧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