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生活禅语》2011年
编著:宗舜 明道
一月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二月 【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
三月 【满目青山是禅】
四月 【生命是无常的】
五月 【善意的微笑是禅】
六月 【要敢于承担,而不是躲避】
七月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八月 【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
九月 【开悟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十月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
十一月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十二月 【人的内心要和谐】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风采。
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只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这才是应有的精神。
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钻营强求。能够安于本分,内心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淡化。
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身、口、意。
要以享受和欣赏的心态,满心欢喜地生活在当下。
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为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我们要从自心中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寻找净土。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保持一颗平常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解脱生死的法门。
人生很被动,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生死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谁好谁不好,自己找烦恼。自己没烦恼,一切都好了。
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懂得尊重别人,才知道尊重自己。
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考验自己的定力。
所有的问题、矛盾的存在都是缘于我们主观世界的看法和客观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烦恼。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自作自受。要消除这些苦厄,别人代替不了,还要自己来解决。
【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
我们尽量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
禅是一种生活艺术,是觉者的生活体验,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每天脸上有笑容,自然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安祥。
我们念佛、参禅,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门头,使眼不贪美色、耳不贪荚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染一切六尘缘影之法。
要调心,少欲知足是法宝,一切随缘是妙方。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随缘,心就自在。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气和。
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
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养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财物来,只要有这种心态,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空”是不执著,是把一切法缘生缘灭的道理圆满无缺地理解清楚。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
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强制的。
慈悲是智慧的具体展现,它源于对一切生命互为依存这一事实的认识。慈悲是要求得自他的共同利益,必要时甚至要舍己利人。
和谐是内在的要求,必须从内心的和谐做起,必须从生命的和谐做起,必须从善待天地万物做起,必须从人的内心净化、向善向上做起。
世间一切事业的成就,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成就,人生一切宏伟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
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表达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
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一直走下去,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人人脸上有笑容,这个集体就非常祥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包容、彼此谅解、彼此尊重。在一个集体当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关重要。
我们怎么来感恩呢
就是要尽己所能来奉献自己的一切。
开悟是生命的转换、生命的觉醒,从有限的生命迈向无限的生命,从迷妄的生命进入觉醒的生命。
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为我们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我们要在结缘中成就自他。因为人生在世,唯一能够积极主动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结缘。
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心,光凭理解,可能会落入邪见;没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会变成迷信,增长无明。
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生命实实在在能够把握和感受的只有当下这一念,错过了这一瞬间,那就叫做“时不再来”。
虽然每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是说到底,还是应该把每—个成就看作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
“真实不虚”四字,既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
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满目青山是禅】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调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调伏得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 “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的觉照能力。
净土非遥,灵山不远,都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
修行人要发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这一点点心力都奉献给众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战胜困难、攀登高峰。
在世间什么是富,什么是贫呢
“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源。
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
《生活禅语(净慧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