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養佛學人才,利益社會衆生

  

培養佛學人才,利益社會衆生

  

——索達吉堪布2012.09.01UC開示

  今天我們在UC講堂跟大家一起,在佛法上做一個交流。大家都知道,現在是21世紀,網絡極其發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求。就我個人而言,作爲一個佛教徒,也喜歡學習佛教方面的道理,同時也跟一些有緣的人,各方面因緣比較好的人,通過網絡和其他各方面的一些手段,包括寫書,或者當面講課,以這種方式來跟大家交流。今天交流的內容當中,有一部分是給大家念傳承,念《二十一度母》,還有《懷業祈請文》,也叫做《自在祈禱文》;還有我們在座的有個別現場的佛教徒,要求給大家的一些佛像、一些佛珠,做一些加持和開光;還有做一個簡單的皈依。

  

◎因佛緣相聚

  今天我們在此共同聚會,這也是一種因緣聚合,也是佛緣,大家的一種佛教方面的因緣。因爲在座的人,不管你是抱著什麼樣的目的來聽,實際上你對佛陀是有緣的。按照佛教的經典裏面講,如果我們每個人沒有這樣的因緣的話,那麼佛陀的名號,也就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寶髻佛、南無阿彌陀佛等等,這樣的名號在耳邊也是聽不到的。所以我相信,今天我們在這個講堂當中,有個別人真正是對佛教有虔誠的信心,而且自己也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有一些人呢,對佛教是一種好奇心,有一種好奇感:到底佛教是什麼樣的?再有一部分,很有可能,認爲佛教所說的事,也許是不合理的,我要想批駁它,我要想駁斥它的觀點;也有一部分人,沒有什麼真實的目的,等等諸如此類的。但不管怎麼樣,我想我們在座的人都是對知識有愛好的,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真理,如果真正去了解它,通達它的話,應該是有這方面的愛好,或者說是興趣。

  

◎培養佛教人才

  

1. 佛教人才培養的長期性

  那天我們極個別佛教徒說,要我給大家講一講培養人才。其實培養人才,並不是我今天講一堂課,然後佛教的人才就能培養了。大家都知道培養人才是多麼不容易,我們十年栽樹是可以,但是百年育人,一百年人才才可以真正培養出來。我們佛教比世間任何一個學問更深更廣,世間的任何專業一節課、兩節課,能不能培養出人才呢?有一定的困難。說實在的,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各位聽衆,至少也是有小學水平以上的人,否則的話,你可能依靠網絡來聽這個現場的直播有一定的困難。那麼這樣的話,我們讀小學也需要5年、6年,我們原來讀的時候,需要5年,現在小學基本上是6年,還有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博士後。那這樣讀來的話,其實我們世間的一個真正的人才要培養出來,起碼10-20年的時間,那佛教的人才也是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按照藏傳佛教的一些培養人才的傳統,或者按照他們的規矩,從佛教的基礎到最後密宗最高的這些知識之間,至少也是25-30年。所以說,可能你們認爲,今天聽一節課,我就成爲真正的佛教人才,其實也並不是。

  

2. 佛教人才在當今時代非常重要

  如今在這個時代當中,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佛教的人才的確也是非常重要。有了佛教人才的話,對整個社會,對整個國家,乃至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居住,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一方面我是一個佛教徒。我在接近30年的時間裏,如果從我學校裏面研究算起的話,應該有30多年的時間,在30多年的時間當中,我不敢說是夜不倒單,但是我花了一定的時間,看了佛教的顯宗、密宗,小乘、大乘,也就是說,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漢傳佛教的,基本上大多數的論典和經典都翻閱過。在翻閱的過程當中,我感到特別榮幸。

  爲什麼這樣呢?在如今這樣的非常浮躁的時代當中,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份,你如果懂得佛教的很多道理,的確對你的人身、對你的整個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力量。因爲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社會特別亂,不管是東方社會也好,西方社會也好,乃至歐美國家的許許多多的人,爲什麼科學越來越發達、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候,人心越來越煩躁、人心越來越倒退?導致現在自殺率越來越高。這是一個社會現象,並不是對社會抱怨,也不是對某一個政權,對誰有意見。這個世界的人們都很需要宗教,尤其是佛教完全提倡博愛,乃至對一切生命都抱著一個特別包容、開放的心態來攝受一切衆生。所以我想,我們這個佛教的這樣的教育理念,希望今天在座的很多知識分子要特別關注。

  我們佛教徒不應該學習一個表面上的行爲。現在大多數的佛教徒,就是到寺院裏燒燒香,拜拜佛,做一些簡單的供養、簡單的一些佛事,就認爲自己已經成爲佛教徒。甚至有些人辦了一個皈依證,把這個證書時時刻刻都帶在身上,就認爲自己是一個佛教徒。當然這是佛教徒部分的行爲,也是佛教徒的一種象征,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其實是一個非常圓融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大家應該通過長期的學習,用我們佛教的專用名詞來講,叫聞思修行。什麼叫聞思修行?先從上師那裏聽,或者老師那裏聽,然後自己慢慢慢慢去思維、研究、觀察……最後佛教的教義並不是口頭上說的,而是應該在自己實際行動當中,慢慢慢慢去串習,慢慢慢慢去實踐與行動,這叫作聞思修行。所以我們如今在這個社會當中,特別需要佛教的聞思修行。

  我也經常在想,我們佛教徒現在的綜合水平並不是很高,就像東方社會和西方社會,或者是阿拉伯國家和歐美國家人的綜合水平方面,可能有很多的差別。這個我不用評論,你們自己去一些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國家,整個民衆的綜合素質,有些國家是非常高的,整個社會的秩序也好,社會的治安問題也好,或者說社會的民族風俗習慣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個特別的自覺性,不需要每次都用法律來控製,或者說以高壓政策來壓伏,不需要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的佛教徒,的確是好多在綜合素質上都有待于提高。像我們藏傳佛教的一些寺院裏面的一些出家人,因爲從小都是受到大乘佛教的教育,他們依止在很嚴厲的一種學習的製度下成長,他們的綜合素質稍微高一點。

  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知道看得多,聽得多,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社會的誘惑也特別強烈。因此,我們經常通過不同的途徑,給大家傳授一些佛教的教理。這是我個人而言,作爲一個佛教徒,在我的有生之年,應該是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因爲我來到這個世界,我對社會肯定做不了什麼其他事情。對整個社會,要改變很多人的命運,改變很多社會的現象,這對我來講是無能爲力的,但至少,我所懂得的佛教的這些道理,身邊哪怕是1個人、10個人、100個人,我也願意傳授。

  我這樣傳授的目的,有些人可能認爲,是不是爲了他自己的名聲,會不會爲了他自己的一些……爲了獲得一些財富等等,有各種想法。其實我個人而言,從來都是對名聲看得很淡的,因爲在佛教當中名聲都是虛假的空谷聲。在我沒有潛心研究之前,包括在讀書的時候,在社會上的時候,對名聲都看得很淡的。同樣地,我對財富其實也是,從來都沒有像現在有些人一樣,通過佛教的名義,以這個作爲借口,來發財等等。其實我們作爲一個出家人,說實話,生活非常簡單,如果對社會沒有做些什麼事情的話,錢財就沒有辦法用上。我也經常在想,所謂的錢財,現在個別的佛教的一些所謂的行爲不太如法的人也好,或者說其他一些世間當中的奸商、貪官……他們能控製很多的資源,然後對社會沒有做什麼事情,其實這是我們人類當中最可怕的、最悲哀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個人認爲,包括我們今天的交流,平時跟很多漢地的一些佛教的愛好者,或者我們藏地,還有各個民族的一些佛教的愛好者,有因緣的時候,大家都可以交流。我心裏所想的是這樣的,你們心裏所想的是什麼樣的,我們共同彼此學習,共同彼此探討。在這個過程當中,佛教徒一定要培養人才。

  

3. 學佛對家庭及社會的利益

  培養人才雖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但是從總體上,在大乘佛教的內容當中講,我們佛教徒實際上應該要爲天下的一切生命負責,我們要讓天下的一切衆生得到幸福安康,要付出自己的,乃至生命、乃至身體、乃至一切的一切都要幫助他們,佛教的教育和精神的確也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佛教徒當中,有些是可能做得比較不錯的,但有些人不但做不到,還要利用佛教,毀壞社會、毀壞很多人的生命等等,那這樣的話,我想,尤其是殺害衆生等等,這些行爲都是佛教應該呵斥的。因此特別希望我們行持善法。

  行持善法的過程當中,人首先應該自己有一種約束,有一種自律,沒有自律的話,行持善法是根本無法談起的,因此佛陀在《別解脫經》當中也這樣講了: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真正的教義,不要做壞事,要做善事,調伏自己的心,不要經常抱怨社會,經常發脾氣。包括你在家裏面,經常以小小的、一個雞毛蒜皮的事情開始跟家人吵架,跟自己的親朋好友吵架,其實這是很不安甯的一種行爲。如果我們的家庭不安甯,可能組織和一些生活團體也不安甯;如果社會不安甯,則國家不安甯;國家不安甯,最後世界不安甯;世界不安甯的話,全人類也好,所有地球上的生命都遭到了一些威脅。所以從自己開始,從家庭開始,大家應該用一種佛教的包容和智慧來對待。

  我看到很多學佛的家庭,以前丈夫和妻子之間關系不好,經常有各種各樣…

《培養佛學人才,利益社會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