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爭鬥,家庭就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戰場,每天都是吵吵鬧鬧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周圍的人也覺得他們家庭過得特別糟糕。
但很多人學佛以後,就懂得了因緣,比如說家裏面的人互相不太好的話,他也並沒有要求非要你對我好。如果我們家人各自的一些觀念不同,互相有一種容忍、理解,雖然他想的是這樣,他說的是這樣,他做的是這樣,但是這些以我的心意不太適合,不過我也沒有要求他必須走我這一條路。我有我的思路,他有他的想法,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當中,難免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有差異。因爲佛教都講前世的業因果,前世的這種輪回,前世是個衆生,難免這樣,也許他前世是歐洲人變到這裏,我也許是東方人來到這裏的,那這樣的話,我們兩種不同生活習慣的人,現在在一個家庭當中生活的時候,難免互相有一些沖突,互相有一些不理解,甚至我們的生活習慣、愛好,包括很多方面的行爲有矛盾也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我想,我們學佛,如果真的是從家庭開始,從我們小的社會群體開始,逐漸逐漸推廣的話,可能比很多治安人員、警察,還有很多維護社會秩序的人要好。如果要給他們提供大量的工資,那對這個社會的消費,對整個資源的開支也比較多。我們佛教裏面講自淨其意,就是我們的心獲得了調整,獲得了調伏,當我們的心獲得調伏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想得開,什麼時候都過得很快樂的,這是我們社會非常需要的。
4.多學習有意義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我今天也講了,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很多綜合素質都不太高,尤其是佛教的綜合素質不太高。我接觸的許多人,在不同的城市也好,在一些寺院當中也好,在佛教的一些小團體當中,都在進行學習。我覺得是很需要學習!現在我們通過網絡,通過各種科學手段,全世界的很多知識都在學習。這是一個開放的心態,這是一個國際化的心態,是國際化的一個趨向,我們誰也控製不了,也不需要控製,我們現在越控製的話,可能就越沒有利益。所以我們很多的佛教徒也特別希望學習對自己有利的,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對社會乃至整個群體有意義的一些知識。
要不斷地學習,否則我們很多年輕人每天都是上網沈迷在各種各樣的貪嗔癡中,或者說是沈迷在各種各樣的對社會,對自身的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很多方面不利的活動中。我每次覺得要是通過網上溝通的話,應該學一些在社會道德上,比如說漢地的話,像儒教思想、道家思想,還有基督教思想、佛教思想,這些都是對人類人心非常有幫助的一些宗教,這些宗教你可以學習。通過網絡,像西方的一些哲學,包括亞裏士多德或者一些其他的像柏拉圖等等,他們的哲學思想也可以學。
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他喜歡的是什麼?喜歡錢和地位,還有自己的一些所謂的需求,各種各樣的社會目標。當然這些我們也不排斥,隨著年齡、社會和家庭的需要,大家也難免在這方面花一定的時間。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爲是學知識,沒有學知識的話,人類每天都是除了吃喝玩樂以外沒有什麼其他可想的話,那跟旁生沒有多大的差別。
5. 拒絕浪費,節約惜福,智慧地使用財富
我看到了很多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今天在這裏順便跟大家講一下。現在尤其在很多大城市裏面,食物的浪費非常過分。現在人類自己可以吃,自己可以喝,自己可以穿,這個應該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是現在城市裏面一些年輕人特別喜歡講一些排場,比如說你請一個客,本來我們可以吃100塊錢的,但是你爲了面子,可能要花1000塊錢,然後大概六七百塊錢,甚至九百塊錢的食物全部在餐桌上浪費,這有什麼必要呢?大家扪心自問,想一想。
還有很多人,特別喜歡講一些名牌。名牌衣服得花多少多少錢,你穿了以後對你的身體真的很好嗎?也不一定!你穿一個非常普通的衣服,你買名牌衣服的這些錢,如果捐出來,給偏僻地方的一些讀不起書的、看不起病的、過不了生活的窮苦的人,給他們的話,那多好。一個富裕的人,一件衣服可能上萬、兩叁萬、甚至十幾萬幾十萬也有,這些錢如果用到了非洲國家,那該多好。現在那些國家鬧的饑荒是什麼樣,大家都應該清楚。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多貧窮的地區需要幫助。
我們城市裏面的一些特別喜歡穿名牌衣服的,經常自己非要消費而且講一些排場的,這些人過多的浪費是對我們人類整個資源的一種破壞。這樣的破壞,如果你即生當中用得太多了、太過分的話,來世你一定會變成一個非常貧窮的人。這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得非常清楚的,這種因果規律是誰也沒有辦法推翻的。
所以我想今天在這裏呼籲大家,在舉行宴會的時候,要盡量節約,因爲現在這樣做已經成爲習慣。其實對西方國家,和對其他的一些文明民族來講,這是非常注意的。現在我們很多地方提倡自助餐,自助餐是很好的,你自己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我看到很多漢地城市裏面的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包括一些政府官員和一些商人,他們還是很會節約的,除了自己吃的、穿的以外,基本上多余的這些資源都留給其他人。
我們人類短短的人生幾十年中,也許你即生當中有福報,你可以霸占很多的財物,這一輩子吃不完,下一輩子也吃不完,即使子子孫孫全部都用的話,也可能都用不完。你擁有或者占用過多的資源,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在來到這個地球上的時候,是獨自一人的,我們最後離開這個地球的時候,也是只有一個生命。這個生命也許變成人,也許變成其他的一種動物。那在這個時候,你所擁有的、當你擁有權力的時候所霸占的這些資源,你不給社會幫助,不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支援,其實這是比較愚癡的。我經常想,現在很多人,的確是來到這個世界,對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是沒有關心。每個人都認爲,成功就是自己有錢、自己有地位、自己有財富,認爲這個是成功的標志,但是我們成功的標准應該是你對社會做了多少貢獻,這一點很重要。我看到很多,有些人剛剛得到一份工作,剛剛找到了一家企業,他拼命地幫助別人,但是到了一段時間以後,原來的愛心就消失了,就沒有了,然後就開始往自己的家庭、在自己的身上堆積財富。
所以我經常想,關于財富觀上面,呼籲大家不要浪費,過多的浪費對我們個人的發展不利,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不利。現在大多數的浪費一個是在餐桌,一個是在其他一些無用的所謂的名牌等等這些方面。
但是佛教徒也沒有必要爲了節省,穿得特別破,臉不洗,頭發不洗,連營養都跟不上,佛教對生活觀講的是不能過于奢侈,也不能過于貧窮,要講中道。中道,是我們現在很需要的一個社會理念,很需要的一個生活觀念,現在很多沒有錢的人太貧窮了,連基本的生活都沒辦法,有錢的人太富裕了,有點太過奢侈了,浪費過多。你一晚上所消費的東西,可能偏僻地方的一個人一年當中也是花不完的,所以在惜福方面,大家一定要重視。
6. 希望寺院、佛教團體,組織系統地學習佛教教理
回到我今天所講的話題——培養佛教人才,其實我們佛教的人才要是培養的話,需要以後包括一些寺院,和一些其他的佛教團體、組織,像我們佛學院一樣進行系統地學習。法王如意寶在大概30年前的時候,給我們學院製定了一個真正的學習的架構,這種學習的方法首先是法師給大家引導,然後輔導員給大家開導,這個輔導員平時都是受法師的監督,在法師的指導下學習,要看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資格給別人輔導。有些輔導員,他自己都是學得特別特別差,只不過世間的嘴巴會說而已,然後到社會上的佛教徒當中經常天花亂墜地說,其實他講的很離譜,根本不符合佛教的教義,那麼這種輔導員沒有輔導的資格。所以我們也很希望以後,相關的寺院、佛教組織,系統地學習佛教教理。
學習藏傳佛教、學習漢傳佛教、學習任何一個宗教,一定要有一個系統的學習,比如說我們在學校裏面學習的時候,老師講課,老師講完課以後給大家布置作業,然後過一段時間,你學得怎麼樣,通過期末考試、期中考試等等這種手段來知道學生的成績。其實我們佛教現在也是在推行這樣的一些作法,最近我們學院裏面也是對學院的相關的四衆弟子做了一些考試,在考試的過程當中,發現有些人學得特別不錯,然後准備過一段時間給大家發獎勵,有一部分學得並不是很理想的,但不管怎麼樣,你參加考試的話,這也是非常好的一種鼓勵吧,對自己也是鼓勵。我也是參加他們所有的講考,所有的批卷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花了大量的時間。
7.佛教徒應該系統地學習顯宗、密宗
在這個時候發現,我們佛教徒還要進一步地去學習,因爲大家都知道,有些人不是從小在佛教方面有信心的,而且有些人可能在半途當中,你十幾歲、二十幾歲、叁十幾歲……的時候,因爲你家庭出現什麼事情,或者你工作當中出現什麼事情,或者你到一個寺院看到一個有緣的上師,哦,路途當中看到一個特別胖胖的仁波切,然後覺得這個是對自己特別特別有緣的,或者說一個特別有善緣的一些各方面的一些信教徒,那這樣的因緣就學了,但學了以後,現在還是並不是很系統的,只是知道佛教當中的個別的一些道理而已。
我們特別希望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辦一個皈依證就可以了,你不要認爲是:哦,我是佛教徒,我在某某上師那裏已經得過皈依戒就可以了。其實這個是一個名相上的,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內心當中,包括顯宗的一些,比如說五部大論,在我們藏傳佛教當中有五部大論,在寺院裏面,一部論典要學幾年,可能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時間,但是有智慧的一些大學生,有些老師,…
《培養佛學人才,利益社會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