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1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1

  頂禮與文殊師利菩薩無二無別之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

  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

  大圓滿前行修法分爲叁部分:共同外前行、不共內前行、往生法。

  共同外前行是人天乘、聲緣乘、大乘(菩薩乘)共同的修法,旨在調柔相續,生起知苦離苦之心。具體而言,人天乘的出離心表現在厭離叁惡道的痛苦,希求今生來世得善趣的安樂。聲緣乘和大乘共稱爲解脫道,聲緣乘的出離心表現在厭離輪回的痛苦,希求涅槃的安樂,而大乘則是進一步認識到輪回、涅槃皆爲浮想,衆生妄執成苦,由此生起無僞大悲心,希求所有衆生斷盡無明、究竟解脫,這種心也稱爲菩提心。大乘菩提心實以出離心爲基礎,是對出離心的擴展和深化,不求個人獨自解脫,而求衆生解脫;不僅擺脫輪回的束縛,還要出離一切無明執著。所以認爲大乘不講出離心、學大乘可以不修出離心是錯誤的。沒有出離心的基礎,菩提心可以說無從談起。

  在共同外前行部分,我們要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解脫利益、依止上師六法。通過觀修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我們將不再貪戀、希求今生今世的享樂;通過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的修法,我們將斷除對來世生于善趣、享受人天安樂的希求,並間接對謀求自利的心行産生厭惡。對謀取今生、後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厭離就必然追求解脫,爲此務必要思維解脫的功德利益,並認識到解脫道只有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才能宣說,因此要知道如何去依止善知識。

  不共內前行是大乘的修法,包括皈依、發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埵、積累資糧和上師瑜伽。

  往生法主要針對沒有機會求得正行法或求完正行後修道還沒有達到穩固境界的人,在死亡來臨時,依靠頗瓦法來延續道的修行。

  一 共同外前行

  (一)暇滿難得

  修共同外前行,簡而言之,就是修出離心。出離心並非人人生而有之,上來就純粹是爲了解脫而學佛,大多數人的起點沒有這麼高。出離心要一步步培養起來。大家剛開始進到佛門裏來,多是因爲遇到了難事,求佛菩薩幫忙解決問題的,要不就是求福報,求平安,希望這輩子能少點磨難多點快樂。然而有些人慢慢就體會到,人這一輩子,溝溝坎坎是填不完的,快樂不是沒有,轉瞬即逝。多好的緣分,多好的人,輕易也就散了。這世間的事真是沒道理可講,你不學佛不生出離心,一切也是轉頭成空。知道世間法有多麼靠不住,修出離心才算是有點影子了。

  開門見山就談出離心,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好接受,可是要繞過出離心先說別的,人生短短幾十年,東繞西繞,轉眼就沒了。佛教的修行,再怎麼繞終歸要回到出離心上來。

  我知道,大多數人成長、生活的環境和傳統都不鼓勵人們過多地關注解脫輪回這件事,今生今世一帆風順、幸福安穩就夠了。即使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認爲現世的幸福美滿是學佛最起碼應得的好處,如果連眼前想要的都得不到,還說什麼來生來世得大福報。就算不以財富、地位、才智、健康、長壽等等爲目標,也應該在追求解脫的過程中,順便把這些福報體現出來,這也是大乘佛教度化衆生的方便,否則學佛就有點理不直氣不壯,不但不能說服身邊的親朋好友跟著一起學佛,連自己也開始猶疑了。現世、世俗的福報常被當作衡量學佛是否有成效的指標。說某位名人、富豪也是信佛的,大家便感到“與有榮焉”,備受鼓舞。如果一位居士越來越窮或者工作生活不太順利,人們就會想:要麼是佛法不靈,要麼是他學佛沒學好。

  你也許會說: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尊者當初就是因爲羨慕佛陀寶相莊嚴,自己也想修成那樣美好的相貌,才決定跟隨佛陀出家的,可見要接引衆生,自身各項條件還是要過硬,要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才能把愛漂亮、愛健康、愛享受、愛這愛那的衆生們接引到學佛求解脫的路上來。我想,如果爲了衆生解脫而發願示現福壽圓滿,那很好。那是大出離心、大悲心。真要是發了這樣大的願心,十方叁世諸佛菩薩都會隨喜贊歎的。你看《大乘無量壽經》裏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四十八願,是何等樣的氣概!他說他作佛時,要身體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身口常出無量妙香;他作佛時,壽命無量,就算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裏日夜計算,也算不盡他的壽量;他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都將稱歎傳頌他的名號、功德;他作佛時,要成就一個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的美好刹土,七寶成樹,黃金爲地,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發深廣志願,積功累德,爲“由是因緣,能令無量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十方世界所有衆生看見他,被他的身光照耀,聽聞他的名號,都會心生歡喜,希望能追隨他左右,在他的極樂刹土生活、修行,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相比之下,扪心自問,大家平時希望自己年輕漂亮、傑出富有,求這求那,是爲了衆生的解脫嗎?說來慚愧,你我衆人與諸佛菩薩的差別就在這裏,佛菩薩做什麼都是爲衆生,我們做什麼都是爲自己。嘴上說學佛,心裏還是不免爲自己打算,明明是放不下眼前這一點卑微的生活受用,卻還要找借口說是爲了接引衆生、不做自了漢。

  法藏比丘出家前是一位國君,因聽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歡喜開解,生起道心,毅然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不僅放棄了一生一世的榮華富貴,連來生來世的享受也一概不再期求,其後“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計衆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爲後人示現的修行之路也是這樣,他放棄舒適榮耀的宮廷生活去做苦行僧。雖然避世、苦行本身並非修行的目的,但在不停頓地追名逐利、散亂攀緣的同時,修行解脫道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並不是說,大家學佛就得馬上放下手頭的事,跑到深山裏去不見人。功名利祿、是非功過,或是感情,要放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習氣若是那樣容易改變,大家恐怕早就解脫了。面對生活的瑣碎和挫折,難免有個厭煩得想一走了之的時候,可郁悶歸郁悶,真狠下心來跟過去現在做個了斷的不多。再說,你就算表面上放下了,可心裏還有很大的不平,不服氣,處處想顯得自己高明,那麼你的厭世不過是與人競爭的一種手段,與解脫無關。

  不要把厭煩當作出離心。有的弟子心裏煩躁,便跟我說要“閉關”,我不好反對,雖然煩惱並不能被門關在外面,但不管怎樣,真能關起門來修一修法或者由此厭煩心爲緣起慢慢安靜下來漸次走上修法的正軌也好。周圍的道友隨喜贊歎,送飯送水替他護關。過了一段日子,出關了。我就問:你閉關都修了什麼法?有什麼驗相沒有?他說:也沒修什麼特別的法,就是每天看看書,打打坐,喝喝茶。這是閉關嗎?這是休假。閉關有克期取證的意味在裏面,擯棄幹擾,專心致志,務必要在設定期限內圓滿完成某一修法,獲得相應的驗相。不是說你煩了,不想見人,就叫閉關。護關的道友裏面說不定就有大菩薩大成就者,你在裏面不好好修法,一味圖清閑,讓他們來照應你的生活,真不知你有多少福報經得起這樣損耗啊!我們學佛最重要是發菩提心、積累福慧資糧,不要什麼都還沒學到,福報先用完了。

  心裏放下才是真放下。有些人學佛,不在出離心上下功夫,開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還是不出家好?心裏爲此很糾結,跑來問我該怎麼辦,這倒讓我爲了難。出家當然好,修行的障礙少,可以專心辦道,進步自然快,但前提條件是要有出離心,與世無爭不是做做樣子,是心裏真覺得這世間的五光十色沒什麼好。否則加入僧團過集體生活,很容易與道友發生矛盾,或是成天被人圍著叫“師父”“師父”,不自我膨脹才怪。在家同樣可以修行可以解脫,然而障礙多,睜眼閉眼全是冤親債主,意志不堅定的話,修行路上是進一步退十步,舉步維艱。說來說去,關鍵還是出離心。有出離心的人,出家的因緣成熟了就出家,因緣不具足就居家修行,發菩提心積累資糧,一樣解脫。不用爲此另生出一樁煩惱來,也不必一定等到出家了才開始修行。

  在家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記自己是修行人,雖然也朝九晚五爲生活打拼,卻終究與一般人不同。別人想的是如何在人群當中混出頭,你想的卻是要盡早結束這頭出頭沒的無奈循環。別人可以隨心所欲、隨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知道心生慚愧。這一點很重要。在家學佛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名利財色統統都要,一點不虧待自己,最後解脫也要,成佛也要,他耽著世間而心無愧疚,反倒覺得世間出世間兩不耽誤,才叫有本事。你若講出離心,他覺得你小裏小氣走極端,沒有大乘氣象。的確有很多大菩薩示現不離凡俗享受五欲,但他心無挂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五欲動搖不了他。我們自己是什麼程度自己知道。若沒到這種境界,還是老老實實盡量遠離誘惑障難爲好。

  佛門當然講福報。佛陀教授的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是在幫助我們積累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修行和世間福報的關系,就像燒柴火做飯的同時會産生炊煙一樣,修行是爲了解脫不是爲福報,而自然會伴生福報。一般世間福報對學佛人來說真的是很容易得到。有一位弟子看見電視裏播放名人顯貴的鏡頭,對我說:師父,這些人福報好大呀!以前一定做過很大的善事。我說佛經裏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曾有個窮人拿著一把豌豆准備向一位新娘抛灑,以示慶賀,這時正巧遇見德護如來前往城中,窮人生起極大的信心,將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缽中,兩粒觸到佛的胸口。以此異熟果他轉生爲南瞻部洲的轉輪王;以四粒豆落入佛缽中的果報,執掌四大部洲的國政八萬年;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報是成爲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另一粒的果報在叁十叁天第…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