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後超“大和尚”佛圖澄卒于邺宮寺,年117歲。生前與弟子共建寺893所。
351年(東晉穆帝永和七年)
佛圖澄弟子竺僧朗等東入泰山,在金輿谷建寺傳教。
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與僧人支遁等作蘭亭之會,書《蘭亭序》。
354年(東晉穆帝永和十年)
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傳教,慧遠與弟慧持出家師之。
山東長清建靈岩寺。
362年(東晉哀帝隆和元年)
哀帝請竺道潛進宮講《大品般若經》。
363—365年(東晉哀帝興甯年間)
顧恺之于建康瓦棺寺畫《維摩诘像》。
366年(東晉廢帝太和元年)
甘肅敦煌莫高窟開鑿。
372年(東晉簡文帝鹹安二年)
簡文帝司馬昱于建康長幹寺建叁層佛塔。
前秦苻堅遣僧人順道等赴高句麗弘佛。是爲佛教傳入朝鮮之始。
374年(東晉孝武帝甯康二年)
前秦僧人阿道入高句麗弘法。
375年(東晉孝武帝甯康叁年)
高句麗建肖門寺和伊弗蘭寺。
380年(東晉孝武帝太元五年)
道安編《綜理衆經目錄》,一般以之爲最早而可信的經錄。昙摩持、竺佛念等在道安主持下譯出《十誦比丘戒本》等。
381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
慧遠至廬山創“龍泉精舍”,講經說法,廬山漸成爲南方佛學中心之一。
道安倡劃一僧尼姓氏,四姓沙門皆改姓爲“釋”。中國漢地位僧從此以“釋”爲姓,自稱爲釋迦牟尼後人。
384年(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
東晉梵僧摩羅難陀到百濟弘法。
396—397年(北魏道武帝皇始年間)
建康瓦棺寺毀于火災。
道武帝拓跋跬以僧人法果爲道人統,管攝僧徒。
法果倡“皇帝即當今如來”論,以使佛道與王道互相利用。
法果得授公、侯之爵,開和尚受封之先例。
398年(東晉安帝隆安二年)
江西南昌建大安寺。
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
399年(後秦弘始元年)
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求法。
4世紀
印度菩提伽耶寺建立。
印度笈多藝術風格佛像雕塑藝術流行。
約400年(東晉隆安四年)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
401年(後秦弘始叁年)
龜茲僧人鸠摩羅什來長安,後秦王姚興以“國師”禮相迎。鸠摩羅什在長安說法,開始系統地介紹印度大乘中觀學派的觀點。以後,譯《大品般若經》、《妙法華蓮經》、《阿彌陀經》、《十誦律》等35部300余卷。
402年(東晉安帝元興元年)
慧遠結廬山白蓮社,首倡漢地佛教淨土信仰。
太尉恒玄下令沙汰僧尼,登記僧尼“名籍”,加強管理。是爲政府設僧尼名籍管理之始。
403年(東晉安帝元興二年)
慧遠倡“沙門不敬王者”論,以保持佛門的相對獨立性。
404年(後秦弘始六年)
後秦僧人智猛等15人從長安出發,赴印度求法。
408年(東晉安帝義熙四年)
印度僧佛陀跋陀羅到長安。
罽賓僧佛陀耶舍被迎到長安,譯《四分律》。
410年(東晉安帝義熙六年)
法顯抵師子國修習佛學。
412年(東晉安帝義熙八年)
法顯遊曆南亞、中亞29國,達15年,取道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回到崂山。返國後著《佛國記》。
昙無谶到姑藏。以後譯《大般涅槃經》北本、《金光明經》、《菩薩地持經》、《菩薩戒經》等。
413年(後秦弘始十五年)
陝西戶縣建草堂寺,以供鸠摩羅什譯經弘法之用。
416年(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
慧遠卒于廬山東林寺,年83歲。
417年(東晉安帝義熙十叁年)
高句麗僧墨胡子來華求法。
418年(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
法顯在建康譯出《大般泥洹經》,宣揚除“一闡提”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竺道生在建康闡揚“涅槃學”。
古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在揚州天甯寺譯出《華嚴經》等。
江蘇蘇州靈岩寺和常熟興福寺興建。
420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繪壁畫,並留有題記。是爲全國石窟中現存最早的題記。
422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叁年)
謝靈運受竺道生影響,著《辯宗論》,以會通儒佛之說。
安徽壽縣導公寺約建于此年。
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罽賓(今阿富汗一帶)僧人佛陀什抵建康,與竺道生等譯《五分律》等律書。
424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
西域畺良耶舍到建康,譯出《觀無量壽經》。
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
浙江甯波鄞縣建阿育王寺。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
竺道生因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佛門,進虎丘山。
431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
罽賓沙門求那跋摩到達建康,譯《菩薩善戒經》。是爲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學說傳于南方的開始。
43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
師子國尼姑鐵薩羅到建康,與僧伽跋摩爲中國尼僧授具足戒(一說爲元嘉六年即429年)。
發生“白學先生”(儒學)與“黑學道士”(佛教)之爭。
43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中印度僧求那陀羅到建康,以後譯《雜阿含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勝鬘經》、《楞伽經》等。
43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叁年)
宋僧人慧琳著《白黑論》,宗炳、顔延之反駁之。
438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罷沙門年齡50以下者,以其強壯,使爲民。
444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太武帝在崔浩煽動下滅佛。數年間,北魏境內佛教蕩然無存。
445年(北涼沮渠安周承平叁年)
沮渠安周在新疆吐魯番等地大興佛教,立《造佛像碑》;北涼主客長史陰尚宿亦刻《捐道場碑》,立于吐魯番。
452年(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
北魏文成帝下诏複興佛教,命州郡縣造寺,許百姓出家。
455年(北魏文成帝興光二年)
師子國僧人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5人來中國時,帶來3尊佛像。
459年
畫家、藝術理論家謝赫生(—532)。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北魏沙門統昙曜在文成帝支持下主持開鑿雲岡石窟。
江蘇揚州大明寺興建。
466年(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永甯寺,造七級佛塔、傳說高300尺。又造釋迦像,用銅10萬斤,黃金600斤。
472年(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
诏禁止無籍僧尼在民間遊化,僧尼出外教化須帶僧曹文書。禁止私建寺塔。
山西交城玄中寺約于此時興建,後該寺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奉爲在中國的祖庭。
475年(宋後廢帝元徽叁年)
定林寺法獻往天竺求法,至于阗得佛牙、舍利及《觀世音滅罪記》等而歸。
478年
斯裏蘭卡錫吉裏耶古宮創建,宮內有佛龛及天女散花等壁畫。
479年(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
河南濟源盤谷寺興建。
480年(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
古印度僧人達摩約于是年來中國弘法,將禅學傳入中國。他曾面壁9年,被奉爲中國禅宗的始祖。
481年(南朝齊高帝建元叁年)
中印度僧昙摩伽耶舍在廣州朝亭寺譯出《無量義經》。
483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
敕長幹寺玄暢與定林寺法獻爲僧主,分任長江南北兩岸僧務,時號“黑衣二傑”。
北京天甯寺佛塔約于是年創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創建。
江蘇南京棲霞寺創建。棲霞山千佛崖石窟約此時開鑿。
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江蘇徐州雲龍山石窟開鑿。
487年(南朝齊武帝永明五年)
南朝齊竟陵郡王蕭子良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談儒論佛,吟詩作文,並造經呗新聲。
沈約受梵呗影響,講求詩賦音律,創“四聲”之說,被視爲“永明體”詩風的代表人物,開唐代律詩先河。
範缜撰《神滅論》,提出“浮屠害政”,與蕭子良等辯佛教之因果說。
道士顧歡寫《夷夏論》,認爲佛教爲“夷”,引起南朝士人佛道夷夏之爭。
488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六年)
西域僧伽跋陀羅在竹林寺譯《善見律毗婆沙》18卷。其譯律記載有“衆聖點記”。
492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
中印度沙門求那毗地譯出《百喻經》,後又譯《十二因緣經》、《須達經》。
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製定僧製47條。
49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北魏由平城遷都洛陽,佛教中心南移。
集能工巧匠開鑿龍門石窟。龍門日盛,信徒雲集。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書法藝術的珍品,龍門石窟“龍門二十品”始刻。
496年(北魏教文帝太和二十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诏令于嵩山建少林寺。
甯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開鑿。
49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叁年)
遼甯義縣萬佛堂石窟開鑿。
5世紀
印度迦裏陀斯著《薩昆塔拉公主傳》。梵語文學與佛教藝術極盛。其雕刻吸收犍陀羅藝術,在印度北方形成“秣菟羅佛教藝術”。
印度摩竭陀出現有光環的如來佛立佛。
上座部佛教衰微。
新羅的阿道來華求法。
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山西渾源懸空寺興建。
龍門賓陽叁洞開鑿。
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
劉勰于山東莒縣定林寺撰《文心雕龍》,將佛教思想融入文學批評。
江西南昌能仁寺創建。
湖南衡山南臺寺約創建于此時。
504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叁年)
梁武帝蕭衍下诏“舍道歸佛”。後又奉佛教爲國教,大興佛寺、佛塔,廢道觀。江南佛教極盛。
江蘇蘇州寒山寺興建。
廣東韶關南華寺創建,初名寶林寺。
法雲著《法華義疏》。…
《佛教年表--從佛教大年表看佛教發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