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北印度僧菩提留支到洛陽,後譯出《金剛般若經》、《十地經論》、《入楞伽經》等。
中印度僧勒拿提到洛陽,譯《法華經論》。《究竟一乘寶性論》。
佛陀善多譯《攝大乘論》。
地論學派興起。
509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甘肅慶陽北石窟寺開鑿。
宣武帝親講佛經,西域沙門叁千余人集于洛陽。
512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一年)
武帝遣僧人入山,谘受叁論大義,以僧诠成就最大。後住攝山止觀寺,盛弘叁論,稱爲新說。
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開鑿。
514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叁年)
江蘇南京靈谷寺興建。
516年(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北魏孝明帝在洛陽建永甯寺木塔,呈樓閣式,高九層。
寶唱奉敕抄集經、律、論,撰《經律異相》、《出要律儀》。
僧祐撰《出叁藏記集》、《弘明集》。
洛陽龍門香山寺創建。
519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
慧皎撰《高僧傳》。
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河南登封嵩嶽寺塔興建。
帝宣佛、道二教的代表上殿論議。
梁武帝爲其父在鍾山建大受敬寺,又爲其母在青溪兩岸造智度寺。
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
梁武帝在建康建同泰寺,以弘佛法。
梁武帝倡僧人素食,此後漢地佛教多尊奉此規,表示慈悲之心。
山東濟南黃石崖石窟開鑿。
522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叁年)
司馬達等赴日本弘法,中國佛教傳入日本。
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河南登封嵩嶽寺密檐式磚塔興建。
山東樂安馬鳴寺、長清神寶寺創建。
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河南洛陽景明寺建7層佛塔。
527年(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舍身,群臣奉贖。
莊嚴寺僧旻卒。生前撰有《成實論義疏》。
異次頓列教。新羅開始接受佛教。
529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蕭衍在建康同泰寺設無遮大會,舍身。群臣奉贖。
531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叁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講《涅槃經》。
534年(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開鑿。
北魏洛陽佛寺1367所,全國3萬余所,僧衆達200萬人。
朝鮮新羅興輪寺興建。
535年(西魏文帝大統元年)
河南鞏縣石窟、渑池鴻慶寺石窟開鑿。
537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叁年)
廣東廣州建六榕寺,以貯佛骨,該寺初名寶莊嚴寺。
江蘇丹陽一乘寺彩繪暈染法繪成,遠視如有凹凸立體之感。
538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
梁武帝創立盂蘭盆會。
成實學派、涅槃學派興盛。
百濟聖明王向日本獻佛像、佛經、佛具,元興寺建立。
541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
中國南朝梁佛經畫工到百濟。
542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昙鸾卒。生前宣傳阿彌陀淨土信仰,撰有《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等。
543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
山東曆城龍洞山佛峪開鑿。
544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
山東曆城柳埠千佛崖開鑿。
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
道憑法師開河南安陽寶山石窟。
南朝梁武帝到同泰寺講《金字叁慧經》,再次舍身,皇太子及群臣奉贖。
547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
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記北魏洛陽宮觀佛寺等。
山東五峰山蓮花洞石窟開鑿。
548年(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西印度僧真谛經扶南,從南海入境,抵達建康。後譯出《十七地論》、《攝大乘論》、《顯識論》、《轉識論》、《唯識論》、《俱舍論釋》等經49部。
549年
新羅僧覺得從梁帶回佛舍利。
550年(南朝梁簡文帝大寶元年)
河北邯鄲南響堂山石窟開鑿。
河北平山林山石窟開鑿。
甘肅敦煌西千佛洞開鑿。
新疆吐魯番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開鑿。
畫家展子虔約生于是年。
551年
高句麗的惠亮成爲國統。
高句麗設立百座講會、八關齋會。
552年
日本蘇我、物部兩氏爭論可否禮拜佛像。
553年
新羅改修皇龍寺,修建法住寺。
554年
百濟僧人昙慧等9人赴日本弘法。
555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
河南開封建相國寺,初名建國寺。
556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
北印度僧那連提那舍到邺城,譯出《菩薩見寶叁昧經》、《阿毗昙心論》等。
558年(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
陳武帝陳霸先崇佛,舍身大莊嚴寺,群臣表請還宮。又設無礙大會,舍施乘輿法物等以弘佛。南朝佛寺林立。
書法家虞世南生(—638)。
560年
白匈奴約于是年南侵北印度,大肆毀佛,史稱“北印度法難”。
陳文帝敕寶瓊爲京邑大僧統。寶瓊撰《成實論》。
北齊僧稠卒,年81。生前善習四念處禅法,撰有《止觀法》。
561年(北齊武成帝太甯元年)
山東益都駝山石窟開鑿。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
中印度僧阇那耶舍與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到達長安。阇那耶舍譯有《大乘同性經》、《大雲請雨經》等;耶舍崛多譯有《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等;阇那崛多譯有《法華經·普門品重誦偈》、《佛語經》等。
565年(南朝陳文帝天嘉六年)
陳僧明觀到新羅弘法。
566年(南朝陳文帝天嘉七年)
那連提耶舍譯出《大集月藏經》。
567年(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
名僧智顗融合南北佛教,倡止觀並重,提出“一念叁千”、“叁谛圓融”等論點,創立“天臺宗”。後又著有《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等。
山東淄博普照寺約建于該年。
568年(北齊後主天統四年)
河南汲郡(今汲縣)西山寺創“病坊”,以濟貧病之民。
569年(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北周武帝召衆僧道士名儒百官論議叁教優劣。
570年
穆罕默德生于麥加。後所創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對當地佛教起到取代作用。
北周甄鸾上《笑道論》叁卷,被焚。
道安上《二教論》,以佛爲“內教”,儒爲“外教”,道屬“儒宗”。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叁年)
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毀佛像,沙門道士還俗者達200余萬人。
新羅都城慶州皇龍寺銅佛鑄成。
575年
朝鮮高句麗僧人惠慈歸北日本,並作爲向日本聖德太子傳授佛教的老師;同年,又有百濟僧人慧聰到日本。
577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北周滅北齊,下令廢止北齊境內的佛教,寺院4萬所盡賜給王公爲宅第,沙門300萬皆令還俗。
579年
印度僧毗屍多流支到越南,著《大乘方廣總持經》等。
山東鄒縣開鑿尖山、鐵山、崗山、葛山四處佛經摩崖,佛教影響達于孔孟之鄉。
581年(南朝陳宣帝太建十叁年)
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宣講龍樹、提婆之學,創“叁論宗”。
隋文帝下令准許爲僧並製作佛像,複興佛教。
山東濟南千佛山摩崖開鑿。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繪有金剛寶座式塔壁畫,此爲內地較早的密宗塔圖。
山西甯鄉千佛洞約于該年開鑿。
陝西耀縣藥王山石窟約于該年開鑿。
582年(隋文帝開皇二年)
改長安陟岵寺爲大興善寺,並立大興善寺譯場。
隋興佛道,召僧猛住大興善寺爲隋國大統。又以昙延爲大昭玄統。
北天竺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住大興善寺草創譯事,後移住廣濟寺爲外國僧主。
山西吉縣挂甲山石窟開鑿。
583年(隋文帝開皇叁年)
诏令修複周朝廢寺。
唐公李淵以長安宅施沙門昙嵩,隋文帝爲製清禅寺名。
百濟僧日羅赴日本弘法。
584年(隋文帝開皇四年)
帝敕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毀之佛像等,再行安置。一時佛寺得以重興。
帝爲靈藏律師建大興善寺,命爲寺主。
于洛陽爲沙門昙延建永泰寺(一說延興寺)。
爲沙門法經建光明寺。
山東濟南佛峪寺摩崖造像開鑿。
日本蘇我馬子在石川住宅造佛殿供佛。
百濟僧鹿深到日本。
585年(隋文帝開皇五年)
隋文帝楊堅于大興殿受菩薩戒,大赦天下。
帝應沙門昙延之請,遣使到突厥迎天竺犍陀羅沙門阇那崛多返華主譯經之事,置十大德監掌譯經。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
帝召杜順和尚(傳爲華嚴宗初祖)入宮,奉之如佛。
新羅僧智明入陳。
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
建龍藏寺(即今河北正定龍興寺),張公禮屬文,刻立《恒州刺史鄂國公爲國勸造龍藏寺碑》。
587年(隋文帝開皇七年)
命昙遷爲大沙門統。
遣支侍朗李世師將天竺匠工造龍池寺。
百濟的豐國爲日本穴穗部皇子說法。
588年(隋文帝開皇八年)
召沙門普安入京爲皇儲門師,長公主營建靜法複延住寺。
昙延約于是年卒。
百濟王向日本獻佛舍利,派畫家白加率衆僧人及建築工匠到日本幫助建造佛寺。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
隋文帝平江南,下诏保護佛經、佛寺等,江南佛風繼續盛昌。
召叁階教僧信行入京,在真寂寺撰《對根起行叁階集錄》、《山東所製衆事諸法》。
李士謙論叁教優劣,謂佛爲日,道爲月,儒爲五星,並喻人佛教報應之義。
北天竺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卒,所譯經論凡15部。
隋文帝命裴矩、高穎收陳朝內庫名畫。
展子虔入隋。
新羅僧圓光入陳求法。
590年(隋文帝開皇十年)
南印度僧達摩笈多至長安,住興善寺譯經。
晉王楊廣與智顗談佛甚洽…
《佛教年表--從佛教大年表看佛教發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