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于揚州、洛陽興建佛寺。
山東益都雲門山石窟約開鑿于此時。
591年(隋文帝開皇十一年)
诏令州縣各立僧尼二寺。
晉王楊廣迎沙門智顗在金城殿設千僧會,並受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爲昙崇在長安建浮屠造露盤,14年方成,又爲之造佛堂僧院等。
潞州刺史辛延之崇信佛道,于城內立15層浮屠。
592年(隋文帝開皇十二年)
淨影寺沙門慧遠卒。生前著譯有《大乘義章》、《法華經》、《維摩經》、《勝鬘經》、《十地經論》、《大乘起信論》等。
593年(隋文帝開皇十叁年)
诏修複周武帝所毀之廢像遺經,發露忏悔,參與者日達10萬人。
令于諸州名山下各置僧寺一所,並賜莊田。
禅宗二祖慧可卒(一說592年)
日本聖德太子獎勵佛教,在難波荒陵建四天王寺。
594年(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敕沙門法經等撰成《衆經目錄》。
诏行牛弘等所定新樂。
智顗以“國師”之號在湖北荊州玉泉寺講《摩诃止觀》,聽者達千人。
叁階教僧信行卒。
日本推古天皇下诏興隆叁寶。
595年(隋文帝開皇十五年)
隋文帝請沙門法純入宮爲皇後授戒。
隋文帝敕沙門法經等撰成《衆經法式》,以加強對僧尼的管理。
高句麗僧慧慈、慧聰到日本。
596年(隋文帝開皇十六年)
命童真爲《涅槃》衆主,法彥爲《大論》衆主,寶襲補大衆論主。
顔之推撰成《顔氏家訓》20篇,其《歸心篇》贊釋氏因果報應之說。
書法家褚遂良生(—658或659)。
日本飛鳥寺(即法興寺)建成。
新羅僧昙育入隋求法。
597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
檢括天下私度僧尼。立五衆,以慧遷爲《十地》衆主。
翻經學士費長房上《開皇叁寶錄》。
智顗卒。生前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觀音玄義》等。
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浙江天臺創國清寺,以紀念上一年圓寂之名僧智顗。世稱智顗流派爲“天臺宗”。
6世紀
印度阿旃陀石窟基本完成。
大乘、小乘佛教先後傳入柬埔寨。
北齊畫家曹仲達在世。
書法家智永活動時期。
600年
東印度法難時期。
陝西邠州大佛約創于此時。
新疆吐魯番高昌臺藏塔建立。
新疆庫木吐剌千佛洞46窟開鑿。
福建晉江龍山寺創建。
日本遣隋使來華。
百濟王興寺創建,30名僧人來華。
601年(隋文帝仁壽元年)
隋文帝爲感激尼姑智仙養育之恩,令天下舍利塔內各祀神尼智仙像。
诏各州營造舍利木塔,以踐“我興由佛法”之言。
畫家閻立本生(—673)。
百濟彌勒寺建立。
602年(隋文帝仁壽二年)
彥琮據達摩笈多見聞,撰《大隋西國傳》,以記中亞、南亞諸國文化。
中天竺僧阇提斯那到長安。
王舍城沙門谒帝,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敕彥琮翻爲梵文。是爲譯華爲梵之始。
百濟僧人觀勒攜曆書、天文、地理、方術等書籍貢給日本。聖德太子選派人員從其學習。
604年(隋文帝仁壽四年)
隋文帝卒。文帝在位時凡度僧尼23萬人,寫佛經46藏13萬卷,修治故經4百部,造佛像60余萬軀,修故像150萬零9千余軀,營造寺塔5千余所。
日本聖德太子製定17條憲法。四月八日和七月一日分別設立灌佛會、盂蘭盆會。
605(隋炀帝大業元年)
炀帝楊廣改寺名爲道場,道觀名玄塔,各置監丞。
遣韋節、杜行滿等出使古印度取經。
靜琬在北京房山雲居寺開始雕刻《大藏經》。
新羅僧昙育偕天竺沙門毗摩羅真谛等返回新羅。
606年(隋炀帝大業二年)
古印度戒日王護法。禁止殺生,獎勵素食,依阿育王弘法之先例,建寺院、造石塔、築旅舍,並且每5年設無遮大會等,佛教得以發展。
隋炀帝于東都洛陽上林園立翻譯館,以彥琮爲學士,彥琮著《辯正論》以垂翻譯之式,論古今翻傳得失,譯家須具“八備”。
禅宗叁祖僧璨卒。生前著有《信心銘》。
607年(隋炀帝大業叁年)
沙門昙遷卒。生前撰有《楞伽》、《起信》、《唯識》等疏行世。
日本遣使臣小野妹子至隋,並率僧人數十人來隋求學佛法,開日本留學僧入華之風。
日本聖德太子建奈良法隆寺。
608年(隋炀帝大業四年)
沙門法濟卒。
遣裴世清同小野妹子至日本報聘,小野妹子再送入隋使至中國,並攜僧來學佛。
610年(隋炀帝大業六年)
沙門彥琮卒。生前論著頗多,主要有《慈悲論》、《僧官論》、《默語論》、《通學論》、《通極論》、《辯聖論》、《鬼神錄》、《善知錄》等。
高句麗王派擅長儒教和繪畫的僧人昙征、法定到日本,傳授具有中國風格的繪畫技術。
611年(隋炀帝大業七年)
山東曆城建四門塔。
日本聖德太子著《勝鬘經義疏》、《維摩經義疏》、《法華經義疏》等。
613年(隋炀帝大業九年)
诏僧人靜藏入鴻胪寺以教授外國人學佛。
隋王世儀至新羅于皇龍寺設百座道場,請諸高德說經,圓光居上首。
614年(隋炀帝大業十年)
玄奘出家。
617年(隋炀帝大業十叁年)
隋亡。隋朝36年,度僧尼23萬6千2百人,立寺3千8百余所,造像11萬零430軀,譯經82部,佛教在全國弘興。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
唐高祖李淵繼續弘法,于長安朱雀門外普建道場,設無遮大會,士女雲集,並建會昌、慈悲、證果、興聖寺。在並州立義興寺,在太原立太原寺。
僧人法琳撰頌詞歌頌李淵。
迦才著《淨土論》,懷感著《釋淨土群疑論》。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
高祖依佛教儀規,定正、五、九月及月十齋日不得屠刑。立十大德以統攝僧衆。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
秦王李世民以少林寺助平王世充有功,賜物千段,封沙門昙宗等爲大將軍。
太史令傅奕反對崇佛,選魏晉以來反佛之說彙成《高識傳》行世。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
法琳著《破邪論》以駁傅奕廢佛之言,李師政學士著《正邪論》相呼應,佛道之爭再起。
僧人秦川勝赴日本爲聖德太子于京都建大秦寺。
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
叁論宗創始人吉藏卒。曾著《中論疏》、《百論疏》、《十二年論疏》、《叁論玄義》等,主張“諸法性空”,建立真俗二谛之說。
日本遣隋學問僧惠濟、惠光,學生藥師惠日、福因等隨新羅使返國,奏日皇,稱唐爲禮儀之國。
日本爲紀念聖德太子在法隆寺建釋迦牟尼佛銅像。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
唐高祖李淵調和叁教之爭,命釋、道、儒士分別入宮講《心經》、《老子》、《孝經》。
日本任命僧正、僧都,使檢校僧尼。
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
唐高祖下诏,令國學叁教皆講,先道,後孔,末釋。
高句麗僧人慧灌赴日本弘傳“叁論宗”教義(第一傳)。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
中印度僧人波頓到長安弘法。
佛、道教徒論爭,下诏詢皇太子沙汰。
新羅僧圓測到唐。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
唐太宗下诏不許私度僧尼,犯者處死。
尉遲乙僧抵長安,以擅繪薦入宮廷。
召沙門玄琬爲皇太子諸王授“菩薩戒”,造普光寺以居之。
唐僧玄奘從長安出發去天竺遊學求經(一說爲629年)。
北京香山臥佛寺興建。
陝西長安華嚴寺創建,該寺爲華嚴宗祖庭。
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
湖南沅陵龍興寺初創。
629年(唐太宗貞觀叁年)
唐太宗令高僧27人于天門街祈雨;又爲太武皇帝祈求冥福,建龍田寺。
刻立《化度寺碑》。
閻立本作《王會圖》。
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
戰地諸寺建成,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爲碑記銘功業。
631年(唐太宗貞觀五年)
诏以慶善宮爲穆太後建慈德寺,爲太子承乾建普光寺,敕沙門法常爲太子授“菩薩戒”。
隋時來華時之日來學僧會承返國。
632年(唐太宗貞觀六年)
天臺宗五祖灌頂卒。生前著有《國清百錄》、《涅槃玄義》、《涅槃經疏》等,以傳智顗之學。
新羅僧人明朗入唐學習密宗。
633年(唐太宗貞觀七年)
天竺沙門波頗卒于長安。
玄奘法師抵天竺王舍城。
634年(唐太宗貞觀八年)
命普光寺沙門法常入內爲皇後授戒。
太宗爲穆太後建弘福寺,以求佛祐福。
高句麗等叁國欲遣入到中國學佛法,從之。
新羅的芬皇寺建立。
636年(唐太宗貞觀十年)
玄奘在天竺見戒日王。
沙門玄琬卒。
新羅僧人慈藏、僧寶入華求法。
637年(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唐太宗沈緬于道教,下诏先李後釋,法琳等伏阙力爭,不果。
63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書法家虞世南卒。
639年(唐太宗貞觀十叁年)
法琳被道士秦世英誣陷,幾被殺身。以善辯獲釋,流放蜀中。
華嚴大師智正卒。曾著有《華嚴疏》等。
沙門靜琬(或作智苑)卒。所刊石經已滿7室。
日本學僧惠隱、惠雲返國,弘講中國佛教諸派教義。
640年(唐太宗貞觀十四年)
華嚴宗初祖杜順卒。曾著有《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等,唐太宗賜其“帝心”之號,故稱杜順爲“帝心尊者”。
日本學問僧請安、學生高向玄理經新羅返日本。
閻立本作《步辇圖》。
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答應吐蕃松贊幹布的請求,從宗室中選文成公主與之聯姻。文成公主帶入佛經、…
《佛教年表--從佛教大年表看佛教發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