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像等。
尼泊爾墀尊公主也約于此時入藏與松贊幹布成婚。墀尊把尼泊爾佛像帶入西藏。
魏王泰爲長孫皇後造百佛巨像于洛陽伊阙。
刻立《伊阙佛龛摩崖碑》,褚遂良書。
玄奘于古印度佛學研究中心那爛陀寺著《會宗論》,融會性、相二宗,爲當地佛學名流所稱道。
善導到河西(今甘肅武威一帶)觀綽禅師講經,後返京師,造《彌陀經》,畫淨土變相壁畫于寺院,時人爭相效仿。
天竺戒日王屍羅逸多數次遣使來唐,並贈郁金香和菩提樹等。
書法家歐陽詢卒。曾書《化度寺邕禅師舍利塔碑》等。
641-838年
西藏佛教前弘期。
642年(唐太宗貞觀十六年)
古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設大法會,請玄奘法師說法,有18國王及大小乘僧並婆羅門外道等數千人到會。稱玄奘爲“大乘天”。又請玄奘行無遮大會,道俗至者50余萬。
刻立《孟法師碑》。
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幽棲寺創“牛頭禅”,將人生譬爲夢境。
新羅僧慈藏攜藏經一部回國弘法。
新羅創建通度寺。
644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
玄奘法師自天竺回國,至于阗上表,太宗下敕迎勞。
山東濟南柳埠朗公谷千佛崖開鑿。
645年(唐太宗貞觀十九年)
玄奘返回長安,攜回佛經657部,安置于弘福寺,撰《西域記》,講唯識之學,創“唯識宗”。
淨土宗道綽卒。生前著有《安樂集》、《淨土論》等。
北京法源寺初創。
日本大化革新後,天皇崇佛,下诏興隆佛教。以後産生以寺院建築與雕塑爲中心的飛鳥、白鳳之天平文化。
新羅雲鹫山通度寺安置戒壇。
646年(唐太宗貞觀二十年)
玄奘將所譯佛經五部及所撰《西域記》呈唐太宗。唐太宗爲玄奘的弘佛精神所感動,親作答書,重道輕佛之心有所改變。
西藏大昭寺破土興建。
648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
唐太宗下令建北恩寺,以禮請玄奘居之。
太宗至玉華宮召玄奘法師入宮,奘爲所譯《瑜伽師地論》請序,太宗乃親撰《大唐叁藏聖教序》,並允玄奘入請,席天下僧尼18000余人。
閻立本、尉遲乙僧等爲佛寺作畫。以後楊惠之又爲佛寺塑像,佛教文化日漸興盛。
西藏大昭寺落成(一說爲653年)。
松贊幹布頒布16條人道倫理法。其中首條是敬信叁寶(佛、法、僧);第二條爲修行正法。
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叁年)
唐太宗卒。臨終前一日,召玄奘入宮居住,爲之講《瑜伽》、《金剛般若》,並以相見恨晚、“不得廣興佛事”爲憾。
國诠書《善見律》卷,述釋迦牟尼弘佛之事。
沙門道生取道吐蕃至天竺,于那爛陀寺學法,後赍經像返國,行至泥婆羅病卒。
玄應撰《一切經音義》。
新羅普耀禅師赍大藏經返國。
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
沙門玄照經吐蕃由文成公主送往天竺,新羅僧玄恪慧輪等隨往。
玄奘譯《本事經》等。
道宣撰《釋迦方志》。
松贊幹布卒,唐高宗致哀。
650年—1250年
古印度法難。阿拉伯征服者聯合土耳其遊牧民族,侵入南亞,盛行于中亞細亞的佛教因之遭到蹂躏。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
廢玉華宮爲佛寺。
刺史杜正倫、李道裕、蕭銳、賈敦頤等請玄奘爲授“菩薩戒”。
禅宗四祖道信卒于湖北黃梅雙峰山,徒衆建塔以祀。
652年(唐高宗永徽叁年)
中印度僧人無極高攜經籍入華,居慈恩寺助玄奘師徒譯經,並于慧日寺譯《陀羅尼集經》。
長安慈恩寺主持玄奘修建大雁塔,以貯從古印度帶歸之佛經。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
陝西麟遊慈善寺石窟開鑿。
刻立《雁塔聖教序》碑,褚遂良書。
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
中印度僧人那提叁藏攜1500余部佛典至長安,居慈恩寺助玄奘師徒譯經。
玄奘譯出《因明論》。
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于白馬寺譯《圓覺經》。
656年(唐高宗顯慶元年)
唐高宗李治應玄奘之請,撰《慈恩寺碑》,玄奘率佛徒列隊30裏,以古印度佛教儀仗相迎禦碑。
武後生皇子(中宗),依玄奘請賜號佛光王。玄奘于慈恩寺爲之剃發受戒。
吳智敏奉唐高宗之命,爲玄奘等高僧塑像。
在長安建西明寺,以慶賀李敬太子大病初愈。
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
高宗命王玄策送佛袈裟至天竺。
牛頭山法融禅師卒。
658年(唐高宗顯慶叁年)
唐《王居士磚塔銘》刻立。
書法家褚遂良卒。曾書《聖教序》、《孟法師碑》、《伊阙佛龛記》等書法名作。
日本僧人智通、智達乘新羅船入唐,求大乘佛法(第二傳)。
吳僧叁論宗福亮到日本弘法。
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
唐高宗遣智琮等禮陝西鳳翔法門寺,以寺內貯有佛真身舍利,賜史會昌寺。
玄奘法師譯出法相宗(唯識宗)要典《成唯識論》,沈玄明爲之作序。《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至此譯成,凡200卷。
天竺入唐僧人智通譯出密教經典《觀音咒經》等。
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
高宗及武後巡幸並州至童子寺、開化寺瞻兩大佛像。大舍珍寶財物衣服等。
高宗下诏迎法門寺佛骨至東都,入內供養。武後舍所寢衣帳直絹1000匹,爲舍利造金棺銀椁,雕镂窮奇。龍朔二年(662年)送還本塔。
天竺菩提寺主戒龍爲漢使王玄策設大會,贈大真珠箱象牙佛塔、舍利寶塔、佛印等,餞別。
玄奘法師于玉華宮中譯出《大般若經》。
唐朝僧人道昭入日本傳法相宗(第一傳)。
661年(唐高宗龍朔元年)
唐高宗令會昌寺僧會頤往五臺山修理寺塔。
王玄策從天竺回到長安,進所得佛頂舍利。
京師西華觀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銅佛像5軀,十一面觀音像2軀,並諸大乘經,改依佛教。
王名遠向唐高宗進《西域圖記》。
新羅僧義湘入唐,從終南智俨學法,後返國爲新羅“華嚴宗”初祖。
2662年(唐高宗龍朔二年)
唐高宗诏慈恩寺沙門靈辨入宮講《淨名經》。
唐高宗令中使送並州二寺大象袈裟,將五臺縣畫師等十余人同往,並繪山寺諸圖。
僧人道因撰《大道內典錄》。
淨土宗善導和尚入京化人,說法光明寺,是年卒。曾著《念佛鏡》、《往生禮贊偈》、《觀經疏》等,另寫《彌陀經》數萬卷。
663年(唐高宗龍朔叁年)
中天竺沙門那提(福生)自昆侖返長安,譯有《八曼荼羅經》,密教理論較系統地得以介紹。
歐陽通書《道因法師碑》,字體剛勁,爲法書名品。
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唐高宗命沙門惠概等參覆量校所寫一切經,3年內,共合新舊816部,4066卷入藏。
玄奘法師卒。生前弘法《成唯識論》之說,論證破除“我執”、“法執”以“成佛”,被尊爲“唯識宗”初祖。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
唐高宗命僧人玄照奉敕去古印度求法,新羅僧慧輪同往。
日本遣唐學問僧定慧返國。
新羅的惠通從唐歸國。
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
唐高宗受道士煸動,傾向道教,封泰山,尊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並限製佛徒剃度。
唐朝僧智由攜指南車到日本。
新羅僧順憬隨使臣來長安,窺基頗贊其學識。
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
南山律宗初祖道宣卒。曾著有《廣弘明集》、《續高僧傳》等,于佛教發展史多所貢獻。
日本沙門定慧來長安,入慧日道場從神泰學。
新羅僧人順璟入華,學唯識之義。
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
沙門道世撰成《法苑珠林》100篇,蘭臺郎李俨爲之序,又著《善惡業報信福論》及《諸經要集》等10部。
華嚴宗智俨卒。生前著有《華嚴經搜玄記》及《華嚴一乘十玄門》等,蓋闡“六相”“十玄”之旨,並明立五教之義。
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
建長安興都寺玄奘塔,以祀玄奘法師。828年重修之。
670年(唐高宗鹹亨元年)
日本奈良法隆寺主要建築被焚,重建工作到711年竣工,是日本現存最早的木結構佛寺。寺內金堂繪有佛教壁畫。
671年(唐高宗鹹亨二年)
唐朝僧義淨取道南海附波斯舶由海路赴天竺求經。在印度停留10年,帶回佛經400多部,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
日本天武天皇爲祈願皇後病愈,在藤原宮創建藥師寺。是爲日本皇族出家的開始。
日本沙門道久等返國弘佛。
新羅學僧義湘返國弘法。
672年(唐高宗鹹亨叁年)
開鑿河南洛陽龍門奉先寺石窟。
懷仁集王羲之書迹而成《聖教序》,刻于長安宏福寺。
673年(唐高宗鹹亨四年)
閻立本卒。曾爲佛寺繪《孔雀明王像》、《維摩像》、《觀音感應像》、《延壽天尊像》等。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
禅宗五祖弘忍卒。敕谥號大滿禅師。弟子慧能繼承衣缽在南方傳頓悟之義,後被稱爲“南宗”,弟子神秀則赴北方倡漸悟之義,世稱“北宗”。
龍門奉先寺石窟鑿成,大盧舍那佛像宏偉壯觀。
日本天武天皇下诏禁止僧人殺生、食肉。
676年(唐高宗儀鳳元年)
中天竺沙門地婆诃羅(日照)來長安。後請譯經,共譯《大乘顯識經》18部。
罽賓沙門佛陀波利禮拜五臺後,與地婆诃羅同譯經論,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刊布中外。
日本僧人來求《大藏經》。
日本天武天皇遣使日本島諸國說《金光明經》、《仁王經》等。
新羅僧義湘創建浮石寺。
677年(唐高宗儀鳳二年)
慧能禅師自南海歸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弘傳禅宗南宗,倡“衆生即佛”、“毋外求佛”之旨。
…
《佛教年表--從佛教大年表看佛教發展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