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像等。
尼泊尔墀尊公主也约于此时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墀尊把尼泊尔佛像带入西藏。
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百佛巨像于洛阳伊阙。
刻立《伊阙佛龛摩崖碑》,褚遂良书。
玄奘于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那烂陀寺著《会宗论》,融会性、相二宗,为当地佛学名流所称道。
善导到河西(今甘肃武威一带)观绰禅师讲经,后返京师,造《弥陀经》,画净土变相壁画于寺院,时人争相效仿。
天竺戒日王尸罗逸多数次遣使来唐,并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
书法家欧阳询卒。曾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碑》等。
641-838年
西藏佛教前弘期。
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古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设大法会,请玄奘法师说法,有18国王及大小乘僧并婆罗门外道等数千人到会。称玄奘为“大乘天”。又请玄奘行无遮大会,道俗至者50余万。
刻立《孟法师碑》。
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创“牛头禅”,将人生譬为梦境。
新罗僧慈藏携藏经一部回国弘法。
新罗创建通度寺。
644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玄奘法师自天竺回国,至于阗上表,太宗下敕迎劳。
山东济南柳埠朗公谷千佛崖开凿。
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玄奘返回长安,携回佛经657部,安置于弘福寺,撰《西域记》,讲唯识之学,创“唯识宗”。
净土宗道绰卒。生前著有《安乐集》、《净土论》等。
北京法源寺初创。
日本大化革新后,天皇崇佛,下诏兴隆佛教。以后产生以寺院建筑与雕塑为中心的飞鸟、白凤之天平文化。
新罗云鹫山通度寺安置戒坛。
646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玄奘将所译佛经五部及所撰《西域记》呈唐太宗。唐太宗为玄奘的弘佛精神所感动,亲作答书,重道轻佛之心有所改变。
西藏大昭寺破土兴建。
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唐太宗下令建北恩寺,以礼请玄奘居之。
太宗至玉华宫召玄奘法师入宫,奘为所译《瑜伽师地论》请序,太宗乃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允玄奘入请,席天下僧尼18000余人。
阎立本、尉迟乙僧等为佛寺作画。以后杨惠之又为佛寺塑像,佛教文化日渐兴盛。
西藏大昭寺落成(一说为653年)。
松赞干布颁布16条人道伦理法。其中首条是敬信三宝(佛、法、僧);第二条为修行正法。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卒。临终前一日,召玄奘入宫居住,为之讲《瑜伽》、《金刚般若》,并以相见恨晚、“不得广兴佛事”为憾。
国诠书《善见律》卷,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
沙门道生取道吐蕃至天竺,于那烂陀寺学法,后赍经像返国,行至泥婆罗病卒。
玄应撰《一切经音义》。
新罗普耀禅师赍大藏经返国。
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
沙门玄照经吐蕃由文成公主送往天竺,新罗僧玄恪慧轮等随往。
玄奘译《本事经》等。
道宣撰《释迦方志》。
松赞干布卒,唐高宗致哀。
650年—1250年
古印度法难。阿拉伯征服者联合土耳其游牧民族,侵入南亚,盛行于中亚细亚的佛教因之遭到蹂躏。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
废玉华宫为佛寺。
刺史杜正伦、李道裕、萧锐、贾敦颐等请玄奘为授“菩萨戒”。
禅宗四祖道信卒于湖北黄梅双峰山,徒众建塔以祀。
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
中印度僧人无极高携经籍入华,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并于慧日寺译《陀罗尼集经》。
长安慈恩寺主持玄奘修建大雁塔,以贮从古印度带归之佛经。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
陕西麟游慈善寺石窟开凿。
刻立《雁塔圣教序》碑,褚遂良书。
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
中印度僧人那提三藏携1500余部佛典至长安,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
玄奘译出《因明论》。
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
唐高宗李治应玄奘之请,撰《慈恩寺碑》,玄奘率佛徒列队30里,以古印度佛教仪仗相迎御碑。
武后生皇子(中宗),依玄奘请赐号佛光王。玄奘于慈恩寺为之剃发受戒。
吴智敏奉唐高宗之命,为玄奘等高僧塑像。
在长安建西明寺,以庆贺李敬太子大病初愈。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
高宗命王玄策送佛袈裟至天竺。
牛头山法融禅师卒。
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
唐《王居士砖塔铭》刻立。
书法家褚遂良卒。曾书《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记》等书法名作。
日本僧人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求大乘佛法(第二传)。
吴僧三论宗福亮到日本弘法。
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
唐高宗遣智琮等礼陕西凤翔法门寺,以寺内贮有佛真身舍利,赐史会昌寺。
玄奘法师译出法相宗(唯识宗)要典《成唯识论》,沈玄明为之作序。《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至此译成,凡200卷。
天竺入唐僧人智通译出密教经典《观音咒经》等。
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
高宗及武后巡幸并州至童子寺、开化寺瞻两大佛像。大舍珍宝财物衣服等。
高宗下诏迎法门寺佛骨至东都,入内供养。武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龙朔二年(662年)送还本塔。
天竺菩提寺主戒龙为汉使王玄策设大会,赠大真珠箱象牙佛塔、舍利宝塔、佛印等,饯别。
玄奘法师于玉华宫中译出《大般若经》。
唐朝僧人道昭入日本传法相宗(第一传)。
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
唐高宗令会昌寺僧会颐往五台山修理寺塔。
王玄策从天竺回到长安,进所得佛顶舍利。
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铜佛像5躯,十一面观音像2躯,并诸大乘经,改依佛教。
王名远向唐高宗进《西域图记》。
新罗僧义湘入唐,从终南智俨学法,后返国为新罗“华严宗”初祖。
2662年(唐高宗龙朔二年)
唐高宗诏慈恩寺沙门灵辨入宫讲《净名经》。
唐高宗令中使送并州二寺大象袈裟,将五台县画师等十余人同往,并绘山寺诸图。
僧人道因撰《大道内典录》。
净土宗善导和尚入京化人,说法光明寺,是年卒。曾著《念佛镜》、《往生礼赞偈》、《观经疏》等,另写《弥陀经》数万卷。
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
中天竺沙门那提(福生)自昆仑返长安,译有《八曼荼罗经》,密教理论较系统地得以介绍。
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字体刚劲,为法书名品。
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唐高宗命沙门惠概等参覆量校所写一切经,3年内,共合新旧816部,4066卷入藏。
玄奘法师卒。生前弘法《成唯识论》之说,论证破除“我执”、“法执”以“成佛”,被尊为“唯识宗”初祖。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
唐高宗命僧人玄照奉敕去古印度求法,新罗僧慧轮同往。
日本遣唐学问僧定慧返国。
新罗的惠通从唐归国。
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
唐高宗受道士煸动,倾向道教,封泰山,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限制佛徒剃度。
唐朝僧智由携指南车到日本。
新罗僧顺憬随使臣来长安,窥基颇赞其学识。
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
南山律宗初祖道宣卒。曾著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于佛教发展史多所贡献。
日本沙门定慧来长安,入慧日道场从神泰学。
新罗僧人顺璟入华,学唯识之义。
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
沙门道世撰成《法苑珠林》100篇,兰台郎李俨为之序,又著《善恶业报信福论》及《诸经要集》等10部。
华严宗智俨卒。生前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及《华严一乘十玄门》等,盖阐“六相”“十玄”之旨,并明立五教之义。
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
建长安兴都寺玄奘塔,以祀玄奘法师。828年重修之。
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
日本奈良法隆寺主要建筑被焚,重建工作到711年竣工,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木结构佛寺。寺内金堂绘有佛教壁画。
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
唐朝僧义净取道南海附波斯舶由海路赴天竺求经。在印度停留10年,带回佛经400多部,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日本天武天皇为祈愿皇后病愈,在藤原宫创建药师寺。是为日本皇族出家的开始。
日本沙门道久等返国弘佛。
新罗学僧义湘返国弘法。
672年(唐高宗咸亨三年)
开凿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石窟。
怀仁集王羲之书迹而成《圣教序》,刻于长安宏福寺。
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
阎立本卒。曾为佛寺绘《孔雀明王像》、《维摩像》、《观音感应像》、《延寿天尊像》等。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
禅宗五祖弘忍卒。敕谥号大满禅师。弟子慧能继承衣钵在南方传顿悟之义,后被称为“南宗”,弟子神秀则赴北方倡渐悟之义,世称“北宗”。
龙门奉先寺石窟凿成,大卢舍那佛像宏伟壮观。
日本天武天皇下诏禁止僧人杀生、食肉。
676年(唐高宗仪凤元年)
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日照)来长安。后请译经,共译《大乘显识经》18部。
罽宾沙门佛陀波利礼拜五台后,与地婆诃罗同译经论,请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刊布中外。
日本僧人来求《大藏经》。
日本天武天皇遣使日本岛诸国说《金光明经》、《仁王经》等。
新罗僧义湘创建浮石寺。
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
慧能禅师自南海归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传禅宗南宗,倡“众生即佛”、“毋外求佛”之旨。
…
《佛教年表--从佛教大年表看佛教发展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