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建长安光宅寺,尉迟乙僧画其壁,所绘壁画有立体感,世称“凹凸画法”。
678年
日本遣唐僧道光返国,传律宗(第一祖)。
679年
朝鲜四天王寺建立。
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沙门智运禅师于洛阳龙门山刻石为15000佛,因名智运洞,又名万佛洞。
河南浚县千佛洞石窟开凿。
吐蕃文成公主卒。唐遣使往吊。
日本开始在宫中和诸寺讲《金光明经》。
681年(唐高宗开耀元年)
净土三祖善导卒。生前著有《观经疏》、《往生礼赞》等。弟子、信徒在陕西长安建塔以祀。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
法相宗“百疏论主”窥基卒。他曾在慈恩寺从玄奘学法,弘传法相宗义,著有《成唯识论述记》、《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因明入正理论疏》等。
683年(唐高宗弘道元年)
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来长安,后译有《大宝积经》等。
日本天武天皇任命僧正、僧都、律师、使总领僧尼。日本僧纲制确立。
684年(唐中宗嗣圣元年)
高宗卒后百日,为立大献佛寺,后改为荐福寺。
东塔宗始祖怀素律师卒。生前著有《四分开宗记》10卷。
685年(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修东都洛阳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
日本天武天皇命各地每家设佛龛,置佛像、佛经,礼拜供养。
686年(唐武则天垂拱二年)
福建福州开元寺创建。
新罗僧元晓卒。
687年(唐武则天垂拱三年)
南天竺僧菩提流支到洛阳,居福先寺译经。
中天竺僧日照卒于洛阳,葬于龙门。武则天施绢千匹以充殡礼,梁王请置伽蓝,赐名香山寺,造石像7龛。
山西永济普救寺创立。
日本持统天皇继位,为天武天皇设国忌日斋会。
689年(唐武则天永昌元年)
武则天弘佛,于都城玄武门外建道场,聚数千僧尼做法事,并做《听华严诗》等,高宗李治限佛之风渐为扭转。
于阗国沙门提门般若(天智)来长安,武则天令其在魏国东寺翻译。
沙门义净将梵本经寄藏室利佛逝国,冬复往取之。
690年(唐武则天天授元年)
沙门怀义、法明进《大云经》言武则天为弥勒下生,当作阎浮提主。武则天借《大云经》符命之说,正式称帝,改国号周,并颁《大云经》于天下,诏东西两都及各州建大云寺,以贮《大云经》;度僧尼千人。
武则天封僧人怀义、法明等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
日本沙门智宗、义德归国。
691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
武则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于道教之先。
召神秀入京讲佛法,武则天加跪礼迎之。
武则天诏洛阳明堂后建天堂,以安置佛像。
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寂友)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于阗国沙门天智译《造像功德经》等。
洛阳净土寺、大云寺修缮,尉迟乙僧绘壁画。
692年(唐武则天长寿元年)
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洛南门与百官观之,杨炯献《盂兰盆赋》。
唐朝僧义净自室利佛逝国遣大律返长安,携归新译经论10卷、《南海寄归内法传》及《西域求法高僧传》等。
甘肃敦煌西千佛堂第六窟开凿。
693年(唐武则天长寿二年)
菩提流支等在长安上所译《宝雨经》,内有“菩萨杀害父母”之语,武则天乃借以喻已杀唐宗室为天经地义之举。武周政权佞佛之风愈盛。
武则天始令佛经制“卍”字为如来吉祥万德之所集,音“万”。
日本持统天皇遣使各地讲《仁王经》。
新罗僧道照从唐返国。
694年
日本各地置《金光明经》。
郭务悰在日本为造弥勒佛像。
695年(唐武则王证圣元年)
僧人义净由天竺取经300余部归国,武则天趋京师上东门迎接。
武则天遣使往于阗国迎沙门实叉难陀(学喜)在京都大内大遍空寺,与菩萨流支、义净等重译《华严经》。并亲临译场,为制序文,至圣历二年译成。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6窟(南大像)开凿。
696年(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洛阳弘道观道士杜ㄨ弃道为僧,武则天赐号玄嶷,赐其夏腊三十,开赐僧人僧龄之风。
北京法源寺正式竣工。
朝鲜僧圆测于唐朝的授记寺卒。
699年(唐武则天圣历二年)
法藏在长生殿弘讲《华严经》,成《金师子章》,受武则天宠遇,“华严宗”因而创立。
重修敦煌莫高窟,李怀让撰碑记事,即《敦煌莫高窟碑记》。
日本役小角被流放至伊豆岛。
北天竺僧李元谄为新罗僧明晓译《不空羂索陀罗尼经》。
7世纪初叶
印度那烂陀创立佛教大学与僧院,成为佛教思想文化活动的中心,印度思想、文学发达。
7世纪中叶
初期印度寺院建筑,取代石窟,各地纷纷兴建寺院。印度教“密教经义”日渐盛行。
东南亚各国深受那烂陀佛教的影响,佛像确立了独特的美术式样。
中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开始创建。又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开始创建。又建西藏乃东县昌珠寺。
西藏壁画和布画(唐卡)开始兴起。
700年(唐武则天久视元年)
唐朝僧一行在河南登封建戒坛弘法。
义净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武则天为制《圣教序》。
日本僧法相宗第一传人道昭卒,遗言要求用火葬,此为日本首次举行火葬。
701年
日本大宝天皇公布僧尼令。
702年
日本文武天皇令日本诸国设国师。
新罗僧义湘卒。
703年
日本遣沙门智凤、智鸾等入唐,智凤从法相宗智周学《唯识》。
704年(唐武则天长安四年)
武则天诏工匠于洛阳北郊邙山制大佛像,像成后又率百官礼祀。
实叉难陀译出《大乘入楞伽经》,武则天为制经序。
重建慈恩寺塔,为砖结构楼阁式。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约建于该年。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
中宗诏诸州兴建中兴寺。各地纷纷兴建。
义净于东都洛阳内道场译出《孔雀咒王经》,中宗李显为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以冠于经首。
武则天卒,中宗为其追福,造圣善寺,立报慈阁,修大像。
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
尉迟乙僧出家为僧。
陕西长安建香积寺以纪念善导。是为佛教净土宗名刹。
禅宗北宗始祖神秀卒。
707年(唐中宗景龙元年)
唐中宗诏改各州中兴寺为龙兴寺。
陕西西安小雁塔开建,呈密檐式。
陕西麟县石泓寺、阁子头寺石窟开凿。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
唐中宗李显广营佛寺,劳民伤财,时人有佛教“寺人之家”,及“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语。
鉴真律师神龙初年从道岸受菩萨戒,是年再从恒景律师处得戒。
唐中宗遣使迎僧伽大师至京师,尊为国师,出居荐福寺。
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
天竺僧菩提流支在洛阳又译出《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
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
唐中宗李显与韦后于化度寺设无遮大会,帝后微服观灯,并放宫女数千人观灯。
唐中宗以养女金城公主入藏,与赞普墀德祖赞联姻。恢复在大昭寺供奉佛像,并容纳于阗僧人在藏弘法。
日本奈良建兴福寺(即山阶寺)。
712年(唐睿宗太极元年)
华严宗三祖法藏卒。曾提出“四法界”、“十玄门”等说,视“一真法界”为世界本源,著有《华严探玄记》、《大乘起信论疏》、《五教章》等,弘传华严宗之说。
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
唐玄宗敕以寝殿材建安国寺弥勒佛像殿。
义净卒。生前译经56部,共230卷,介绍古印度密法入华,又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律部诸书等约78卷。
禅宗六祖慧能卒。生前以“菩提本无树”之偈,开顿悟法门,宣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著有《坛经》等。弟子尊之为禅宗开山大师,并于广东曲江南华寺造慧能夹纻漆像。
山西大同普化寺约建于此年。
四川乐山大佛开凿。
福建漳州建南山寺。
吴道子画洛阳天宫寺壁画约于该年。
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
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开凿。
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
中天竺僧人善无畏入华,居长安西明寺译经。后译有《大日经》。
日本元正天皇颁布合寺令,以振兴败落的佛法。
日本僧人玄昉入华求法。
717年
日本元正天皇下令禁止百姓滥为僧尼,禁止行基的布教活动。
718年(唐玄宗开元六年)
日本僧人道慈从唐返国,弘“三论宗”之说。带回《金光明最胜王经》。
日本奈良建药师寺。
719年(唐玄宗开元七年)
唐朝僧人慧日曾赴南亚求法,历18年,访70余国,此时返归,玄宗赐其号慈愍三藏。慧日著有《念佛往生净土集》力斥禅宗。
南天竺沙门金刚智闻中土佛法崇盛,泛舟启程入华。
720年(唐玄宗开元八年)
南天竺僧金刚智到长安,于慈恩寺译经并弘传密法。
慧能弟子神会奉敕在洛阳等地弘讲禅宗南宗之义,禅宗南北分宗始显。
李思训卒。生前曾绘有大量金碧山水,如《萧寺图》等即是描绘寺宇山林景色。
日本元正天皇首次授僧尼公验。
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
僧一行开始撰述52卷的《大衍历》。
北天竺沙门宝思惟卒于洛阳龙门山天竺寺,葬仪全依西域制度。
722年(唐玄宗开元十年)
吴道子在洛阳敬爱寺西禅院绘日月藏经变及业报差别变图壁画。
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一行禅师与梁令瓒等制成浑天仪,玄宗亲为制铭。
唐玄宗敕金刚智于资圣寺译密教经。
日本在奈良兴福寺建施药院和悲田院。
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善无畏在洛阳译经,与僧一行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此外又译有《苏婆呼童子经…
《佛教年表--从佛教大年表看佛教发展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