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年表--从佛教大年表看佛教发展史▪P3

  ..续本文上一页

  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北印度僧菩提留支到洛阳,后译出《金刚般若经》、《十地经论》、《入楞伽经》等。

   中印度僧勒拿提到洛阳,译《法华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

   佛陀善多译《摄大乘论》。

   地论学派兴起。

  509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开凿。

   宣武帝亲讲佛经,西域沙门三千余人集于洛阳。

  51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

   武帝遣僧人入山,谘受三论大义,以僧诠成就最大。后住摄山止观寺,盛弘三论,称为新说。

  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开凿。

  514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

   江苏南京灵谷寺兴建。

  516年(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北魏孝明帝在洛阳建永宁寺木塔,呈楼阁式,高九层。

   宝唱奉敕抄集经、律、论,撰《经律异相》、《出要律仪》。

   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弘明集》。

   洛阳龙门香山寺创建。

  519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慧皎撰《高僧传》。

  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兴建。

   帝宣佛、道二教的代表上殿论议。

   梁武帝为其父在钟山建大受敬寺,又为其母在青溪两岸造智度寺。

  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

   梁武帝在建康建同泰寺,以弘佛法。

   梁武帝倡僧人素食,此后汉地佛教多尊奉此规,表示慈悲之心。

   山东济南黄石崖石窟开凿。

  522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

   司马达等赴日本弘法,中国佛教传入日本。

  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式砖塔兴建。

   山东乐安马鸣寺、长清神宝寺创建。

  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河南洛阳景明寺建7层佛塔。

  527年(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舍身,群臣奉赎。

   庄严寺僧旻卒。生前撰有《成实论义疏》。

   异次顿列教。新罗开始接受佛教。

  529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萧衍在建康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群臣奉赎。

  531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讲《涅槃经》。

  534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

   北魏洛阳佛寺1367所,全国3万余所,僧众达200万人。

   朝鲜新罗兴轮寺兴建。

  535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

   河南巩县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开凿。

  537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

   广东广州建六榕寺,以贮佛骨,该寺初名宝庄严寺。

   江苏丹阳一乘寺彩绘晕染法绘成,远视如有凹凸立体之感。

  538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

   梁武帝创立盂兰盆会。

   成实学派、涅槃学派兴盛。

   百济圣明王向日本献佛像、佛经、佛具,元兴寺建立。

  541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

   中国南朝梁佛经画工到百济。

  542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昙鸾卒。生前宣传阿弥陀净土信仰,撰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

  543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

   山东历城龙洞山佛峪开凿。

  544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

   山东历城柳埠千佛崖开凿。

  546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

   道凭法师开河南安阳宝山石窟。

   南朝梁武帝到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再次舍身,皇太子及群臣奉赎。

  547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

   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记北魏洛阳宫观佛寺等。

   山东五峰山莲花洞石窟开凿。

  548年(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西印度僧真谛经扶南,从南海入境,抵达建康。后译出《十七地论》、《摄大乘论》、《显识论》、《转识论》、《唯识论》、《俱舍论释》等经49部。

  549年

   新罗僧觉得从梁带回佛舍利。

  550年(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河北邯郸南响堂山石窟开凿。

   河北平山林山石窟开凿。

   甘肃敦煌西千佛洞开凿。

   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凿。

   画家展子虔约生于是年。

  551年

   高句丽的惠亮成为国统。

   高句丽设立百座讲会、八关斋会。

  552年

   日本苏我、物部两氏争论可否礼拜佛像。

  553年

   新罗改修皇龙寺,修建法住寺。

  554年

   百济僧人昙慧等9人赴日本弘法。

  555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

   河南开封建相国寺,初名建国寺。

  55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

   北印度僧那连提那舍到邺城,译出《菩萨见宝三昧经》、《阿毗昙心论》等。

  558年(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

   陈武帝陈霸先崇佛,舍身大庄严寺,群臣表请还宫。又设无碍大会,舍施乘舆法物等以弘佛。南朝佛寺林立。

   书法家虞世南生(—638)。

  560年

   白匈奴约于是年南侵北印度,大肆毁佛,史称“北印度法难”。

   陈文帝敕宝琼为京邑大僧统。宝琼撰《成实论》。

   北齐僧稠卒,年81。生前善习四念处禅法,撰有《止观法》。

  561年(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

   山东益都驼山石窟开凿。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

   中印度僧阇那耶舍与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到达长安。阇那耶舍译有《大乘同性经》、《大云请雨经》等;耶舍崛多译有《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经》等;阇那崛多译有《法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佛语经》等。

  565年(南朝陈文帝天嘉六年)

   陈僧明观到新罗弘法。

  566年(南朝陈文帝天嘉七年)

   那连提耶舍译出《大集月藏经》。

  567年(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

   名僧智顗融合南北佛教,倡止观并重,提出“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论点,创立“天台宗”。后又著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

   山东淄博普照寺约建于该年。

  568年(北齐后主天统四年)

   河南汲郡(今汲县)西山寺创“病坊”,以济贫病之民。

  569年(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北周武帝召众僧道士名儒百官论议三教优劣。

  570年

   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后所创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对当地佛教起到取代作用。

   北周甄鸾上《笑道论》三卷,被焚。

   道安上《二教论》,以佛为“内教”,儒为“外教”,道属“儒宗”。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毁佛像,沙门道士还俗者达200余万人。

   新罗都城庆州皇龙寺铜佛铸成。

  575年

   朝鲜高句丽僧人惠慈归北日本,并作为向日本圣德太子传授佛教的老师;同年,又有百济僧人慧聪到日本。

  577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北周灭北齐,下令废止北齐境内的佛教,寺院4万所尽赐给王公为宅第,沙门300万皆令还俗。

  579年

   印度僧毗尸多流支到越南,著《大乘方广总持经》等。

   山东邹县开凿尖山、铁山、岗山、葛山四处佛经摩崖,佛教影响达于孔孟之乡。

  581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宣讲龙树、提婆之学,创“三论宗”。

   隋文帝下令准许为僧并制作佛像,复兴佛教。

   山东济南千佛山摩崖开凿。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绘有金刚宝座式塔壁画,此为内地较早的密宗塔图。

   山西宁乡千佛洞约于该年开凿。

   陕西耀县药王山石窟约于该年开凿。

  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

   改长安陟岵寺为大兴善寺,并立大兴善寺译场。

   隋兴佛道,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又以昙延为大昭玄统。

   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住大兴善寺草创译事,后移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

   山西吉县挂甲山石窟开凿。

  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

   诏令修复周朝废寺。

   唐公李渊以长安宅施沙门昙嵩,隋文帝为制清禅寺名。

   百济僧日罗赴日本弘法。

  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

   帝敕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毁之佛像等,再行安置。一时佛寺得以重兴。

   帝为灵藏律师建大兴善寺,命为寺主。

   于洛阳为沙门昙延建永泰寺(一说延兴寺)。

   为沙门法经建光明寺。

   山东济南佛峪寺摩崖造像开凿。

   日本苏我马子在石川住宅造佛殿供佛。

   百济僧鹿深到日本。

  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

   隋文帝杨坚于大兴殿受菩萨戒,大赦天下。

   帝应沙门昙延之请,遣使到突厥迎天竺犍陀罗沙门阇那崛多返华主译经之事,置十大德监掌译经。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

   帝召杜顺和尚(传为华严宗初祖)入宫,奉之如佛。

   新罗僧智明入陈。

  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

   建龙藏寺(即今河北正定龙兴寺),张公礼属文,刻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

   命昙迁为大沙门统。

   遣支侍朗李世师将天竺匠工造龙池寺。

   百济的丰国为日本穴穗部皇子说法。

  588年(隋文帝开皇八年)

   召沙门普安入京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复延住寺。

   昙延约于是年卒。

   百济王向日本献佛舍利,派画家白加率众僧人及建筑工匠到日本帮助建造佛寺。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

   隋文帝平江南,下诏保护佛经、佛寺等,江南佛风继续盛昌。

   召三阶教僧信行入京,在真寂寺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山东所制众事诸法》。

   李士谦论三教优劣,谓佛为日,道为月,儒为五星,并喻人佛教报应之义。

   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卒,所译经论凡15部。

   隋文帝命裴矩、高颖收陈朝内库名画。

   展子虔入隋。

   新罗僧圆光入陈求法。

  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

   南印度僧达摩笈多至长安,住兴善寺译经。

   晋王杨广与智顗谈佛甚洽…

《佛教年表--从佛教大年表看佛教发展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释迦牟尼佛简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