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奉行佛法。依于正法而行,不會空無有果,如以彌陀法門專心念佛,到了“舍此”果“報身”,只要念佛是真切的,“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身,“親觐彌陀”,聞法開悟,“得”到彌陀爲“受記莂”,就是告訴你,經過多少劫數,在什麼世界成佛,佛號是什麼,佛壽多少長,度好多衆生等,是爲記莂,亦即通常說的授記。在極樂世界,親近彌陀一個時期,再回到娑婆國土,從事弘法度生的工作,直到“當來世中”,彌勒在此世界成佛,得“見彌勒佛”陀,“聽聞”彌勒宣說“正法”,依“如”聽的言“教”,精“進”勇猛的“修”行,當在龍華叁會的某一會中,獲得身心解脫!釋尊住世時,曾以其弟子,付囑彌勒說:在我涅槃以後,我諸四衆弟子,只要在我法中,稍爲種點善根,乃至一稱佛名,將來一旦成佛,皆當從你得度,因此爲佛子者,熱望彌勒的早日下生。
丙二 別發弘誓大願
願得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國王,興隆叁寶,不生外道邪見之家;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蓮華化生,種族尊勝,安隱快樂,衣食自然;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慈仁忠孝,等心濟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爲諸佛之所護念,能降魔怨及諸外道;與諸菩薩俱會一處,菩提道心相續不斷;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興顯佛法,修行大乘,分身無量,救度衆生,直至道場,無有退轉。
在佛法中修學,尚未往生極樂,或是未值彌勒,吾人仍在世間,就得善保人身,以求不離佛法,若失人身而離佛法,可能會走入錯誤路上,是以現在所發的大願,就是願在佛法中,繼續爲佛法服務,以期無退轉的趣向佛道。
一、“願得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亦即是在任何時空中,都得“常”常“值”遇護持佛法的“國王”、“興隆叁寶”,使叁寶之光,永放于世間,不論在怎樣情形下,決“不生”于“外道邪見之家”,假定生到這樣的家庭,不特不能興隆叁寶,就是信奉佛法亦不可能。假定沒有叁寶住世,雖可在外道法中出家,但目的在破外道邪見,不是爲了學習其道,這個願心極爲重要。
二、“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都能得到“蓮華化生”,不再受到胞胎之苦,且胎生是不淨的,蓮華化生是清淨的。怎樣才能得蓮華化生?妙慧童女曾請問佛:“雲何見己身,得受于化生,千葉蓮華上,而奉諸世尊”?佛陀回答說:“華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並造像,于大菩提深信解,得處蓮華生佛前”。不特願求蓮華化生,且願得到“種族尊勝”。在印度,婆羅門與刹帝利,或是大豪貴家,被認爲是尊勝種族,在中國,就是所謂高門望族。這不是行者要求種族的尊勝,而是因爲種族尊勝,易于使人信奉佛法,因爲世人對于尊勝種族,比較恭敬信任。不但種族尊勝,還要“安隱快樂”,不會系閉貧窮,且願“衣食自然”,助道修持,不感匮乏。
叁、“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生而爲人,對諸人群,“慈”悲“仁”愛,不論什麼人需要協助,當盡我之力量所能做到,給與物質的救濟,或是精神的安慰,務使人人得過安定的生活。對于國家,對于民族,應當盡“忠”,國家受到侵犯,民族受到虐待,當盡爲國民應盡的義務,是名爲忠。對于父母,應當“孝”敬順從,不得有所違逆。“等心濟物”,是說不論是恩是怨,如果需要救濟,皆當一視同仁的看待,不可于中妄起分別,與我關系有深恩的我就濟拔,與我毫無關系甚至是怨家就不救濟。不特如此,對于整個人群,“不生一念逆害之心”,總是隨順人群的心意,不使人群感到有所怖畏!
四、“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都能“常爲諸佛之所護念”。行者在菩提道上,會不會退墮下來,就看有沒有諸佛護念,若常得到諸佛護念,就可穩步的向佛道前進,不說不會受到魔外擾亂,即或遇到魔外,亦“能降”伏“魔怨及諸外道”。魔怨不論怎樣猖狂,只要揮起慧劍與魔決戰,魔怨沒有不被降伏。至于九十六種外道,雖有各種錯誤思想,但我以智慧洞達其錯誤,就不會爲外道思想所惑,而仍禀于正見導入正行。
五、又願得以“與諸菩薩俱會一處”。人與人的關系,總以志趣相投者,相互結合在一處,佛法行者亦然,聲聞者與聲聞者俱會一處,菩薩者與菩薩者俱會一處,因與諸菩薩俱會一處,不特可以交換度生的經驗,且可互相策勵爲法爲人的努力。如是,上求無上“菩提”的“道心”,就會“相續不斷”的前進,不致退失菩提心。
六、“又願生生世世”的,“在在處處”的,沒有佛法的弘揚,就去“興顯佛法”,曾有佛法弘揚而衰頹的,就去興複佛法,使佛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不使佛法從世界消逝。但這必須“修行大乘”才能做到,所以本著大乘精神,積極修行如何弘法的工作,使佛種得以不斷。大乘行門修到相當程度,或說體悟真理證入初地,就可“分身無量”,到無量世界“救度衆生”。雖現身于無量世界,但于世法心無所著,不同凡夫永沒叁界,不同二乘求出叁界,因在分身無量的菩薩看來,既沒有生死可了,亦沒有叁界可出,視一切衆生如一子,所以散形無量而化度。若如經說,叁世諸佛,皆以此道度生,雖度無量無數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可度,皆以此心說法,雖說叁藏十二部教,而實無有一法可說,亦即未曾說著一個字。無法可說,乃是真正說法,無生可度,乃是真正度生。像這樣的說法度生,不是偶一爲之,亦非短時間事,是要從初發心,“直至”坐“道場”時,于其中間,不論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或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無有”一念“退轉”之心。唯有如此,乃能突破重重難關,終亦得證無上菩提。
丙叁 願隨佛菩薩學
如諸佛菩薩所發誓願,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發願、修集、回向。
修學大乘佛法,應向諸佛、諸大菩薩看齊:“如諸佛菩薩所發”的是怎樣的“誓願”,不論是總願、別願,“我亦如是發”這樣的誓“願”。如諸佛及諸菩薩,發了四弘誓願,我亦發此四弘誓願。如諸佛菩薩“所修福智”,福智要不外于六度,如向所說,前叁度是修福,後二度是修智,中間精進度,通于福智雙修。我亦如是“修集”福智二大資糧,以求證果得到福慧莊嚴。如諸佛菩薩的“所行”,就是廣修萬行,我亦如佛菩薩所行而行萬行。如諸佛菩薩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或是回因向果,或是回自向他,或是回事向理,願與一切衆生,皆共成就佛道。是以大乘佛法行者,不論修學哪一法門,哪怕是一舉手,或是一低頭,只要是善的,皆當歸于佛道,願自己及一切衆生皆得成佛。
乙叁 總結回向
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本忏忏文,到此結束。爲顯修行無有窮盡,特先反明四法有盡。虛空本是無有窮盡的,如“東方虛空之外,還有東方虛空,像這樣的一直向東方擴展過去,東方虛空總是得不到它的盡頭”。現在假定“虛空界”是有窮“盡”的,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衆生界,不說此界衆生無有窮盡,十方世界衆生更是無有窮盡,現在假定“衆生界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衆生所造的業,“假定有實際體積,把它堆積起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亦容不了這麼龐大的體積,可見衆生的業是多得不得了”。現在假定“衆生業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衆生煩惱有如塵若沙的那樣多,同樣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現在假定“衆生煩惱盡,我此修行回向終無有盡”。
諸位經常在此參加禮忏,亦常來此聽講水忏,可說是解行並進,並將自己聞修所得,回向無有窮盡衆生,願每一衆生皆得成佛道,如是自利利他兩皆無盡,是爲真實修禮忏悔,亦是誠摯聽聞正法,我雖未能講得詳盡,顯示忏文所有要義,但願來聞來修以及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乙四 歸敬叁寶
發願回向已,至心信禮常住叁寶。
“發願、回向已”,再以“至心”誠“信”虔“禮常住叁寶”。上卷講到忏悔時,曾說“夫欲禮忏,必須先敬叁寶”,現在最後結說忏悔,同樣要禮叁寶,可見忏文前後,相互呼應一致,亦顯爲佛子者,始終不忘叁寶,特別是現在禮此忏法,更要仰憑叁寶慈悲之力,使得滅除所要滅除的叁障,始得完成所要完成的佛道,怎可不至誠的禮敬叁寶?而禮敬時要爲至心誠懇,不得虛應故事,不得隨人拜倒,果能如此,定得叁寶慈悲加被,叁障必得忏悔清淨。福慧因此亦得增長,對于叁寶怎能不至心禮敬!
贊
忏如浣滌,以水爲名,至心頂禮罪根清,罪滅福由生,慧日昭靈,覺海性圓澄。南無求忏悔菩薩摩诃薩。
佛陀開示忏悔法門,佛教特別重視忏悔,原因吾人所造的種種罪業,經中有時說爲黑業,是極汙穢而垢染的,唯有忏悔始得恢複冰清,所以乃將“忏”悔喻“如浣滌”。猶如吾人居住的環境,或是身上穿著的衣服,爲塵垢之所汙染,必須以清淨水洗滌,且還要用清淨劑,才能將垢染滌除。現在大都是用洗衣粉,一般出售洗衣粉者,總是宣傳某某牌或某某廠出品,洗得最爲潔白。現在我們忏悔,用迦諾尊者現的叁昧水,洗除悟達國師的宿世冤業,現在依此水忏忏悔,當亦得叁昧水,除去一切染業,故特“以水爲名”。當正在禮忏時,“至心頂禮”諸佛菩薩,仗佛菩薩慈悲及忏悔功德力,所有“罪”業就會消“滅”,所有“福”德亦即“由”此而“生”。罪滅福生,“慧日”得以開朗,猶如日光普遍的照明世間,使得整個世間光輝燦爛,再也沒有暗影存在。智慧如日一樣的“昭靈”,本有的如海一樣的廣大無涯的覺性,自然也就圓滿湛然澄淨,所以說“覺海性圓澄”。叁昧水忏有這樣重大功用,我們能不依之虔誠忏悔?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