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P16

  ..续本文上一页的奉行佛法。依于正法而行,不会空无有果,如以弥陀法门专心念佛,到了“舍此”果“报身”,只要念佛是真切的,“皆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身,“亲觐弥陀”,闻法开悟,“得”到弥陀为“受记莂”,就是告诉你,经过多少劫数,在什么世界成佛,佛号是什么,佛寿多少长,度好多众生等,是为记莂,亦即通常说的授记。在极乐世界,亲近弥陀一个时期,再回到娑婆国土,从事弘法度生的工作,直到“当来世中”,弥勒在此世界成佛,得“见弥勒佛”陀,“听闻”弥勒宣说“正法”,依“如”听的言“教”,精“进”勇猛的“修”行,当在龙华三会的某一会中,获得身心解脱!释尊住世时,曾以其弟子,付嘱弥勒说:在我涅槃以后,我诸四众弟子,只要在我法中,稍为种点善根,乃至一称佛名,将来一旦成佛,皆当从你得度,因此为佛子者,热望弥勒的早日下生。

  丙二 别发弘誓大愿

  愿得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值国王,兴隆三宝,不生外道邪见之家;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莲华化生,种族尊胜,安隐快乐,衣食自然;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慈仁忠孝,等心济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能降魔怨及诸外道;与诸菩萨俱会一处,菩提道心相续不断;又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兴显佛法,修行大乘,分身无量,救度众生,直至道场,无有退转。

  在佛法中修学,尚未往生极乐,或是未值弥勒,吾人仍在世间,就得善保人身,以求不离佛法,若失人身而离佛法,可能会走入错误路上,是以现在所发的大愿,就是愿在佛法中,继续为佛法服务,以期无退转的趣向佛道。

  一、“愿得生生世世”的,“在在处处”的,亦即是在任何时空中,都得“常”常“值”遇护持佛法的“国王”、“兴隆三宝”,使三宝之光,永放于世间,不论在怎样情形下,决“不生”于“外道邪见之家”,假定生到这样的家庭,不特不能兴隆三宝,就是信奉佛法亦不可能。假定没有三宝住世,虽可在外道法中出家,但目的在破外道邪见,不是为了学习其道,这个愿心极为重要。

  二、“又愿生生世世”的,“在在处处”的,都能得到“莲华化生”,不再受到胞胎之苦,且胎生是不净的,莲华化生是清净的。怎样才能得莲华化生?妙慧童女曾请问佛:“云何见己身,得受于化生,千叶莲华上,而奉诸世尊”?佛陀回答说:“华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像,于大菩提深信解,得处莲华生佛前”。不特愿求莲华化生,且愿得到“种族尊胜”。在印度,婆罗门与刹帝利,或是大豪贵家,被认为是尊胜种族,在中国,就是所谓高门望族。这不是行者要求种族的尊胜,而是因为种族尊胜,易于使人信奉佛法,因为世人对于尊胜种族,比较恭敬信任。不但种族尊胜,还要“安隐快乐”,不会系闭贫穷,且愿“衣食自然”,助道修持,不感匮乏。

  三、“又愿生生世世”的,“在在处处”的,生而为人,对诸人群,“慈”悲“仁”爱,不论什么人需要协助,当尽我之力量所能做到,给与物质的救济,或是精神的安慰,务使人人得过安定的生活。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应当尽“忠”,国家受到侵犯,民族受到虐待,当尽为国民应尽的义务,是名为忠。对于父母,应当“孝”敬顺从,不得有所违逆。“等心济物”,是说不论是恩是怨,如果需要救济,皆当一视同仁的看待,不可于中妄起分别,与我关系有深恩的我就济拔,与我毫无关系甚至是怨家就不救济。不特如此,对于整个人群,“不生一念逆害之心”,总是随顺人群的心意,不使人群感到有所怖畏!

  四、“又愿生生世世”的,“在在处处”的,都能“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行者在菩提道上,会不会退堕下来,就看有没有诸佛护念,若常得到诸佛护念,就可稳步的向佛道前进,不说不会受到魔外扰乱,即或遇到魔外,亦“能降”伏“魔怨及诸外道”。魔怨不论怎样猖狂,只要挥起慧剑与魔决战,魔怨没有不被降伏。至于九十六种外道,虽有各种错误思想,但我以智慧洞达其错误,就不会为外道思想所惑,而仍禀于正见导入正行。

  五、又愿得以“与诸菩萨俱会一处”。人与人的关系,总以志趣相投者,相互结合在一处,佛法行者亦然,声闻者与声闻者俱会一处,菩萨者与菩萨者俱会一处,因与诸菩萨俱会一处,不特可以交换度生的经验,且可互相策励为法为人的努力。如是,上求无上“菩提”的“道心”,就会“相续不断”的前进,不致退失菩提心。

  六、“又愿生生世世”的,“在在处处”的,没有佛法的弘扬,就去“兴显佛法”,曾有佛法弘扬而衰颓的,就去兴复佛法,使佛法在世界各地流传,不使佛法从世界消逝。但这必须“修行大乘”才能做到,所以本着大乘精神,积极修行如何弘法的工作,使佛种得以不断。大乘行门修到相当程度,或说体悟真理证入初地,就可“分身无量”,到无量世界“救度众生”。虽现身于无量世界,但于世法心无所着,不同凡夫永没三界,不同二乘求出三界,因在分身无量的菩萨看来,既没有生死可了,亦没有三界可出,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所以散形无量而化度。若如经说,三世诸佛,皆以此道度生,虽度无量无数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皆以此心说法,虽说三藏十二部教,而实无有一法可说,亦即未曾说着一个字。无法可说,乃是真正说法,无生可度,乃是真正度生。像这样的说法度生,不是偶一为之,亦非短时间事,是要从初发心,“直至”坐“道场”时,于其中间,不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无有”一念“退转”之心。唯有如此,乃能突破重重难关,终亦得证无上菩提。

  丙三 愿随佛菩萨学

  如诸佛菩萨所发誓愿,所修福智,所行回向,我亦如是发愿、修集、回向。

  修学大乘佛法,应向诸佛、诸大菩萨看齐:“如诸佛菩萨所发”的是怎样的“誓愿”,不论是总愿、别愿,“我亦如是发”这样的誓“愿”。如诸佛及诸菩萨,发了四弘誓愿,我亦发此四弘誓愿。如诸佛菩萨“所修福智”,福智要不外于六度,如向所说,前三度是修福,后二度是修智,中间精进度,通于福智双修。我亦如是“修集”福智二大资粮,以求证果得到福慧庄严。如诸佛菩萨的“所行”,就是广修万行,我亦如佛菩萨所行而行万行。如诸佛菩萨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或是回因向果,或是回自向他,或是回事向理,愿与一切众生,皆共成就佛道。是以大乘佛法行者,不论修学哪一法门,哪怕是一举手,或是一低头,只要是善的,皆当归于佛道,愿自己及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乙三 总结回向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

  本忏忏文,到此结束。为显修行无有穷尽,特先反明四法有尽。虚空本是无有穷尽的,如“东方虚空之外,还有东方虚空,像这样的一直向东方扩展过去,东方虚空总是得不到它的尽头”。现在假定“虚空界”是有穷“尽”的,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众生界,不说此界众生无有穷尽,十方世界众生更是无有穷尽,现在假定“众生界尽”,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众生所造的业,“假定有实际体积,把它堆积起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亦容不了这么庞大的体积,可见众生的业是多得不得了”。现在假定“众生业尽”,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众生烦恼有如尘若沙的那样多,同样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现在假定“众生烦恼尽,我此修行回向终无有尽”。

  诸位经常在此参加礼忏,亦常来此听讲水忏,可说是解行并进,并将自己闻修所得,回向无有穷尽众生,愿每一众生皆得成佛道,如是自利利他两皆无尽,是为真实修礼忏悔,亦是诚挚听闻正法,我虽未能讲得详尽,显示忏文所有要义,但愿来闻来修以及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乙四 归敬三宝

  发愿回向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发愿、回向已”,再以“至心”诚“信”虔“礼常住三宝”。上卷讲到忏悔时,曾说“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现在最后结说忏悔,同样要礼三宝,可见忏文前后,相互呼应一致,亦显为佛子者,始终不忘三宝,特别是现在礼此忏法,更要仰凭三宝慈悲之力,使得灭除所要灭除的三障,始得完成所要完成的佛道,怎可不至诚的礼敬三宝?而礼敬时要为至心诚恳,不得虚应故事,不得随人拜倒,果能如此,定得三宝慈悲加被,三障必得忏悔清净。福慧因此亦得增长,对于三宝怎能不至心礼敬!

  赞

  忏如浣涤,以水为名,至心顶礼罪根清,罪灭福由生,慧日昭灵,觉海性圆澄。南无求忏悔菩萨摩诃萨。

  佛陀开示忏悔法门,佛教特别重视忏悔,原因吾人所造的种种罪业,经中有时说为黑业,是极污秽而垢染的,唯有忏悔始得恢复冰清,所以乃将“忏”悔喻“如浣涤”。犹如吾人居住的环境,或是身上穿着的衣服,为尘垢之所污染,必须以清净水洗涤,且还要用清净剂,才能将垢染涤除。现在大都是用洗衣粉,一般出售洗衣粉者,总是宣传某某牌或某某厂出品,洗得最为洁白。现在我们忏悔,用迦诺尊者现的三昧水,洗除悟达国师的宿世冤业,现在依此水忏忏悔,当亦得三昧水,除去一切染业,故特“以水为名”。当正在礼忏时,“至心顶礼”诸佛菩萨,仗佛菩萨慈悲及忏悔功德力,所有“罪”业就会消“灭”,所有“福”德亦即“由”此而“生”。罪灭福生,“慧日”得以开朗,犹如日光普遍的照明世间,使得整个世间光辉灿烂,再也没有暗影存在。智慧如日一样的“昭灵”,本有的如海一样的广大无涯的觉性,自然也就圆满湛然澄净,所以说“觉海性圆澄”。三昧水忏有这样重大功用,我们能不依之虔诚忏悔?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下)》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因果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