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P10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便爲天龍鬼神供養”。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說:“所謂五蘊法身者,戒除形非,定無心亂,悲悟想虛,解脫無累,無累知見一切衆生無縛,爲知見解脫故,故諸法如虛空無二”。是無學聖者身中所成就的戒業五種功德法,名爲法身。大乘義章第二十解釋說:“此之五種分別名分;又分是因,此之五種成身之因,故名爲分。法名自體,此之五種無學自體,故名爲法;又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爲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爲身;又德聚積亦名爲身”。此明戒定慧等五法,爲學無學聖者的自體。

  己四 承忏六數福生

  願承是忏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爲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前說忏悔五法造罪,得所生五法功德,現說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

  一、“願承是忏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的“功德,生生世世”的“具足六神通”。六神通,略名六通,爲佛菩薩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無礙自在的妙用。六通:一、天眼通,又名天眼智證通,是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色根,能見自地及下地遠近粗細等的諸色。二、天耳通,又名天耳智證通,是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耳根,能聽人天,叁惡道等一切遠近的聲音。叁、他心通,又名他心智證通,是能了知他人內心有垢無垢等。四、宿命通,又名宿住隨念智證通,是能憶念了知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千萬億世的各種事情。五、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是能如意的變現種種境界,又能無礙自在的空中飛行。六、漏盡通,又名漏盡智證通,是能證知煩惱及煩惱習氣的斷滅,又複證知更不再受後有。于中,前五通通外道,漏盡通唯佛教聖者有,是不共世間外道的。前五通稍有一點定的境界即得,印度很多有修定的其他宗教學者,都曾得到五通,但不爲佛法所重,因不特不能了脫生死,有時還會失去,甚至運用不當,還會造諸罪惡,佛不許弟子隨便表現神通,意即在此。漏盡通,如前說,斷煩惱習氣,證得漏盡智,得大解脫,威德具足,不再漏落叁界,受諸生死大苦。舍利弗阿毗昙論第十說:“雲何爲漏盡智證通?若智生,有漏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證知現世成就自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複不受有,是名漏盡智證通”。煩惱及習氣俱盡的漏盡通,是佛一人所得;漏盡而習氣未盡的漏盡通,登地以上的菩薩及聲聞阿羅漢所得。

  二、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得以“滿足六度業”。六度是中國話,印度具稱六波羅密,又譯六度無極,或六到彼岸。一、布施,即通常所說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財施能對治悭貪,除去貧窮;法施是以正法或一般知識教導人群,以除人群的無知,獲得精神的食糧;無畏施是以大無畏精神,解除衆生的各種怖畏,特別是生死怖畏,以便衆生出離生死,不受種種怖畏困擾。二、持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種:攝律儀戒側重不違反戒行,以免做出種種犯戒的行爲;攝善法戒要爲修諸種種善行,以使功德日益增長;饒益有情戒是以利益衆生爲主,菩薩應該利生而不利生,是即犯戒。前二是屬自利,第叁屬于利他。此持戒波羅密,具自他兩利大行。叁、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叁種:耐怨害忍,即衆生,特別是怨家仇敵,對菩薩種種迫害、侮辱,不但一一皆能忍受,且決不因此動怒,予有怨衆生施以更大的打擊;安受苦忍,是能忍受自然界給與自己的痛苦,如風霜雨雪的襲擊,山崩海嘯的威脅,而安然的忍受此類痛苦,決不因此動搖自己爲法爲人的意志;谛察法忍,是以智慧所體悟到的真理,亦即對無自性空教法的了達,深信忍可于心,確認是這樣的,沒有一點疑惑。四、精進,有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叁種:披甲精進,是說修學佛法的行者,修諸種種的善行,不畏不縮的前進,如作戰的戰士,身披铠甲勇往直前;方便精進,是說非法行者,在修行過程中,運用種種方便,奮勇前進不已,決不因受挫折而退;饒益有情精進,是說度化所當度化的衆生,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論遇到怎樣剛強難化的衆生,總要設法去感化他,決不因難化而放棄度化。五、禅定,有現法樂住靜慮,引發神通靜慮,饒益有情靜慮叁種。修此叁種不同的靜慮,能對治亂意,攝持內心;能得現法樂住,能得神通自在;能作種種饒益有情事。六、智慧,有緣世俗慧、緣勝義慧、緣有情慧叁種。修此智慧,能對治愚癡,了諸法實相,知衆生根性。且由勝義慧的修得,即能得般若妙智,永斷一切煩惱及諸習氣。

  叁、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能“不爲六塵惑”。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前五塵純是色法,亦即現在所說的物質,法塵含攝諸心所,諸不相應行,無表色、無爲法,具有色心二法。六塵雖以客觀外在的塵境爲主,但它有股極爲強大的誘惑力,衆生心識只要一接觸到它,就會對它生起莫明其妙的愛好,希望所有自己所愛好的,都能歸于自己所有,而且不達到目的不止,爲此不知造了好多罪業。現從忏悔中,知道這都不可愛著。如所見到的好色,知其如熱鐵丸,看來好像很可愛,但以手去取就會被燒到;再如好聽的聲音,知其如塗毒鼓,聽來確實很悅耳,但以耳去聽就會爲之毒死;次如嗅到最好的香氣,知其如敝龍氣,嗅了確實有股濃郁的香味,但用鼻嗅就會生極重病;複如嘗到美好的滋味,知其如塗刀蜜,嘗了感到其甜味,不是一般所嘗到的,可是用舌去舐就有割截之患;更如觸到柔軟細滑的妙觸,知其如猛獅子觸,一觸似乎有難以想像的感受,若真正去接觸它,就會爲猛獅所吞噬;最後是萬象紛陳的諸法,如一一去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不特浪費寶貴的光陰,且可能會喪失自己的生命。六塵有這樣重大的過患,過去不知爲它所惑當是難免,現知前五塵爲地獄五條根,不論它怎樣美好,不再爲它所誘惑,是名不爲六塵惑。

  四、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得以“常行六妙行”。六妙行,是厭患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界的靜、妙、離。六妙行,又名六行觀:一、厭苦觀,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于境界貪欲染著,不能出離,是爲因苦,複思欲界所有報身,常受饑渴寒熱及病痛刀杖等種種逼迫,是爲果苦。對此皆苦的因果,是不值得貪戀的,並應加以有力的厭惡,名厭苦觀。二、厭粗觀,思惟吾人所面對的欲界所有五塵,能令人生起種種的罪惡,即此罪惡顯示所造因極粗,更思自己這生命體,爲屎尿臭穢叁十六物所成就的,即此臭穢不淨的生命體,顯示果報也是很粗的。如是粗因粗果,只有增加痛苦,有什麼好貪愛,于是對之厭患,名厭粗觀。叁、厭障觀,思惟吾人生命內在活動的種種煩惱,無一不障覆真性,使之不能顯發,即此煩惱是因障,複思自己的生命體,不是這兒感到不舒服,就是那兒爲病魔所纏,種種質礙不得自在,即此質礙是果障。如是因障果障,皆當有所厭惡,名厭障觀。四、欣勝觀,既厭離貪欲所得的五塵之樂,由心念散亂馳動,其樂很粗。五、欣妙觀,就當欣求初禅心不妄動的禅定之樂,顯示禅定之樂爲因妙,複既厭離欲界臭穢不淨的粗身,當就欣求初禅所得的果報身,此身雖說極爲微妙,但如鏡中所照出的像貌,看來好像還有形色的,實際是無有質礙的,如是無質礙的初禅之身,顯示果的殊勝微妙,對此應當欣喜,名欣妙觀。六、欣出觀,既厭離欲界所有的煩惱蓋障,自然欣求初禅心的得以出離,即此出離是爲因出,又複厭離欲界所得有質礙的生命體,自然就會欣求初禅所得自在無礙的五通之身,即此五通之身是爲果出,如是因出果出皆當欣喜,名欣出觀。唯有像這樣的常行六妙行,方使生命繼續得以上進。

  己五 承忏七等福生

  又願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八解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

  前說忏悔六法造罪,得所生六法功德,現說忏悔七漏乃至十纏諸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

  一、“又願承是忏悔七漏”而成“坐七淨華”的功德。七淨華,有說是七覺支,不對,應如維摩诘經佛道品所說“布以七淨華”的七淨華。一、戒淨,就是身、口、意叁業,不造任何罪惡,始終保持清淨。二、心淨,就是製伏甚至斷除所有煩惱,保持內心的無染清淨。叁、見淨,就是見到諸法的真理,了解諸法的真相,不會再有不正當的知見發生。四、度疑淨,就是所有染汙的疑惑,皆已度盡無馀,不會再對真理生起疑惑。五、分別道淨,就是對于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分別清清楚楚,是道的就如實行,非道無所保留的予以揚棄。六、通達淨,就是什麼應該行的去行,什麼應該斷的去斷,通達分明的無有錯誤。七、涅槃淨,就是所證得的寂靜涅槃妙果,都得到完全清淨,再也不爲煩惱之所染汙。這七清淨,修定的人重視,因從定中引發智慧,使身心淨化,離種種垢染。這種清淨,好像浮于水面的清淨蓮華,真是所謂出淤泥而不染。

  二、願承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翻前八垢的造罪,而爲“洗八解水”。八解,即八解脫,又名八背舍,即由八種定力而棄色貪等心。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先觀自身不淨,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又以欲界貪欲難斷,複以不淨觀,觀于他色等。修此觀,位在初禅。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入二禅已滅內身色相,但因欲界的貪欲難以斷除,猶觀外色不淨之相。修此觀,位在二禅。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爲試練善根成滿,背棄初二解脫的不淨觀,修觀外色境的淨相,其樂漸漸增長,不再有煩惱生起。修此觀,位在叁禅。四、空無邊處解脫,謂盡滅一切色想,一心緣空,與空相應,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名空無邊處解脫。修此觀,位在四禅。五、識無邊處解脫,謂舍虛空處,一心緣識,與心相應,超一切空無邊處,入識無邊處,棄背空無邊之心,修識無邊相得到成就,名識無邊處解脫…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