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P11

  ..續本文上一頁。六、無所有處解脫,謂舍無邊識,一心緣無所有,與無所有處相應,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棄舍識無邊心,修無所有相得到成就,名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有想非無想解脫,謂舍無所有,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與非有想非無想相應,超一切無所有,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棄舍無所有心,住于明勝的無想非無想得到成就,名非有想非無想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解脫,或簡名滅受想解脫,厭背受想令心散亂,爲使受想滅除,乃至滅一切心心所法的滅受想定。

  叁、願承是忏悔及慈悲加持之力,翻破前面造罪的九結而“具九斷智”。九斷智是斷叁界九地煩惱所成就的智慧。經過是:一、乾慧地,在此階段修五停心,總相念處,別相念處;二、性地,在此是修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善根。如上二地,雖尚未曾斷惑,但已伏見思二惑,不容其再活動。叁、初果,在此斷除八十八使見惑,見到四聖谛理的真理。四、二果,在此斷除欲界六品思惑。五、叁果,在此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六、四果,在此斷除叁界見思二惑盡。七、辟支佛,在此不但將見思二惑斷盡,還能侵除一些習氣。八、菩薩,叁界所有正使固然斷除,且還修學六度大行。九、佛位,頓斷叁界見思二惑的殘馀習氣,坐菩提樹下而成無上正覺。

  四、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轉破前所造罪的十纏而“成十地行”。華嚴經說:“登十地,斷十障,證十真如。謂:初、歡喜地斷異生障,證遍行真如;二、離垢地斷邪解障,證最勝真如;叁、發光地斷暗鈍障,證聖流真如;四、焰慧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受真如;五、難勝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分別真如;六、現前地斷粗相現行障,證染淨真如;七、遠行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智所依真如;八、不動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九、善慧地斷不欲利他障,證所依真如;十、法雲地斷法未自在障,證無分別真如”。如是十地,是菩薩修證所經的階位。

  己六 承忏十一等福生

  願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棲心自在;能轉十二行*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

  前說忏悔七法乃至十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現說忏悔十一法乃至十八法造罪,得所生十一法乃至十八法功德。

  一、“願以”承是“忏悔十一遍使”造罪,轉成十一空功德。空是佛法最極重要的一法,是不共世間及諸外道的。說空,有多種說法,最簡單的說人空、法空的二空,馀或說七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現說十一空,是依大般涅槃經第十六說:一、內空、謂眼等六內處中,無我我所及眼等法。二、外空,謂色等六外處中,無我我所及色等法。叁、內外空,謂于內根、外境十二處中,總無我我所及無彼法。四、有爲空,謂因緣所集起法及諸因緣法相,都不可得。五、無爲空,謂于涅槃法遠離決定取相。六、無始空,又名無限空、無際空、無前後空,即一切法的生起,不是現在才有,無始就有,但于法中舍離取著實有之相。七、性空,又名本性空、佛性空,謂諸法離于衆緣,其體性不可得。八、無所有空、謂諸法皆是幻化,畢竟無有。九、第一義空,又名勝義空,或真實空,謂于諸法外,別無第一義實相自性可得,于實相無所著。十、空空,謂內外空,以能觀心觀時無所著。十一、大空,謂十方世界本無彼此決定的方向。對十一空,願“能”透澈了解,經“常”予以運“用”,就可“棲心自在”,不再有所障礙。行者果得此十一空,就可安住空平等地。

  二、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使由十二入生起的諸煩惱,“能轉十二行*輪”。十二行*輪,應名叁轉四谛十二行*輪,顯四谛*輪叁會十二轉說、叁轉十二行*輪、叁轉十二行,或分爲叁轉*輪、十二行*輪。叁轉,是示相轉、勸相轉、證相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爲示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爲勸相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爲證相轉”。如是叁轉,各有眼、智、明、覺四行相,叁四爲十二行相;或叁周循例四聖谛,說爲十二行相。雜阿含經第十五說:“我已于四聖谛叁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谛有叁轉十二相,四谛共有四十八行相,因數相等,但說叁轉十二行相。初轉顯示見道,第二轉顯示修道,第叁轉顯示無學道。

  叁、願承是忏悔及叁寶加持之力,使由十八界所生起的一切煩惱,轉爲“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此唯佛菩薩所有十八不共功德,不通聲聞、緣覺。佛的十八不共法,具稱十八不共佛法,婆沙論第十七說:“如佛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大悲、叁念住之十八不共法等無邊功德”。十力:一、處非處智力,二、業異熟智力,叁、靜慮、解脫、等持等智力,四、根上中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盡智力。四無所畏: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叁、說障法無畏,四、說出道無畏。叁念住:一、于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二、于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叁、于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再加大悲,合成十八。諸佛初成道時,于盡智位所修得法,馀聖無所有故,所以說爲十八不共佛法。唯佛獨得此力,除諸惑的習氣,于一切境隨所欲能知;又得四無所畏,當說法時無所怖畏;又因得叁念,所以不生歡慽之心;由于得到大悲,所以緣一切有情而明白叁苦行相。此十八不共佛法是小乘所說,大乘所說十八不共佛法,可閱大品般若經第五廣集品,在此不再引說。佛法行者忏悔,固然得到如上所說種種功德,就是其他“無量功德,一切”皆得“圓滿”究竟。

  丁四 示諸煩惱忏悔

  戊一 禮佛結願複忏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禮諸佛已次複忏悔。

  欲求忏悔,當先禮佛,以爲忏罪之本。前面既已“發願”,現就“歸命禮諸佛”。所說禮佛,實含禮僧,僧是佛的弟子,禮佛必然禮僧,實亦包含禮法,因法是佛說,所以歸命禮佛,就是禮敬叁寶。佛爲叁寶之主,說佛必說法僧。文中,舉有十尊佛,六尊大菩薩。是諸佛菩薩的聖號,前已詳釋,不再重述。

  戊二 明立忏悔重要

  夫論忏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長夜積習,曉悟無期。若能慚愧發露忏悔者,豈惟止是滅罪?亦複增長無量功德,豎立如來涅槃妙果。

  忏悔是使曾犯罪者重新做人的最勝方便,所以說“夫論忏悔”,目的“本是改”去過“往”所曾作過的罪業,從而“修”未“來”種種良善業因,以期得到“滅”除前所說的叁毒,六根等所作罪惡,“興”起前所說的叁慧、叁願等的善法功德。于忏悔過程中,未能做到這點,難得忏悔目的,這是極重要的一點。當知衆生所有八萬四千煩惱大病,世間任何高明醫師所不能治療,唯有賴于佛菩薩大醫王,針對衆生病情所在,施設八萬四千甘露法藥,方能予以澈底治療,因果服用如來所施設的甘露法藥,煩惱大病必然得到痊愈。經說:“世尊甘露藥,以施諸衆生,衆生既服用,不死亦不生”。忏悔法藥,是劑最有特效的妙藥,任何惑業大病,都能善爲治療,是以對于忏悔,不可視爲平常,應殷勤的服用。造惡,由身口意叁業造成的,固是極大的罪惡,嫉妒他人的行善,誹謗他人的不是,使人無從答辯,受到極大損害,同樣是大罪惡!

  前說“人之居”于“世”間,不論是貴是賤,或者是富是貧,甚至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沒有哪個敢說無過,所以說“誰能無過”?事實吾人起心動念,無不是業是罪,不過造了罪業,自己不知,以爲無罪,在佛菩薩看來,衆生何嘗無過?不說無知凡夫,不能說沒有罪,就是“學人失念,尚”且會“起煩惱”。學人,是效法賢聖修諸道業的行者,當他正念在前,不會生起煩惱,偶而一念忘失,不能安住所緣境上,煩惱就不斷的生起,不是貪心現前,就是大發瞋恚,或是嫉妒驕慢。不特學人會起煩惱,就是證得無學果位的“羅漢”,見思二惑雖已斷盡,但因有殘馀“結習”在,有時亦會動身口業,其所動身發語,同樣構成輕業。如佛在俗的堂弟難陀,後來發心出家,雖已證得四果,但他欲習特重,雖不再有男女關系,但總喜歡看看女人,尤其美麗女子,更是看了又看。在學的學人,出塵的上士,尚且有這現象,“豈況”煩惱未斷的“凡夫”,“而當”可說“無”有“過”失?在世爲人,什麼大話,都不可說,特別沒有過失罪惡的大話,更不可說,因凡夫整個身心,都罪業充滿,怎可說無有?

  不過同是凡夫,有的有智慧,有的很愚癡,對罪惡處理,有極大不同:“但”若是個“智者”,預“先”就能“覺”悟。認爲像我這個人,爲什麼會造衆罪?造罪不是人所應有的行爲,因知自己錯誤,立刻“便能改悔”,從此不再做錯誤事,罪惡就會逐漸消滅。若是一個“愚者”,雖亦知造惡不對,但不能勇敢的吐露出來,反恐別人知道對己不利,盡量設法將所造罪“覆藏”起來,以免他人知己爲人,不敢與自己接近,甚至離得遠遠的,成爲大衆所遺棄的人。一旦發現大衆對他抱持這個態度,乃一不做二不休大造其惡,使自己的罪業,一天一天增加。如以水滋潤蔓草,其草不特不枯萎,反而更爲滋長,所以說“遂使滋蔓”。做人最…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