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想的,是不造惡,當難做到,退求其次,就是造了惡,立即能痛改,不繼續作惡,如仍做不到,造惡不應覆藏,覆藏陷入罪惡深淵,不特無以自拔,就是千佛授手,也難將你拉上,受苦自也獨自擔當,不能說佛菩薩對你不慈悲!“所以長夜”這樣“積”諸惡“習”,越積越多,越積越深,永處黑暗當中,不見罪惡滿身,亦不知爲什麼會這樣墮落,因而“曉悟無期”,怎不成爲我佛所說“可憐愍者”!
對己所造種種罪惡,“若能”真正生起大“慚愧”心,認爲像我這樣人,爲什麼會糊塗的造成這樣重罪?于是毫無保留的,將所造重罪,“發露”出來,加以真誠“忏悔”,從此以後不再犯過。這樣做,“豈唯止是滅惡”?“亦複增長無量”無邊“功德”,並能“豎立如來涅槃妙果”。學佛當以求得佛陀涅槃妙果爲目的,如未達到這個目的,是就未曾完成學佛能事!
涅槃,又名涅槃那,泥洹,泥曰等,中國譯名爲滅,寂滅、滅度。寂、般涅槃、波利薩婆南。玄奘譯爲圓寂;摩诃般涅槃,中國譯大圓寂。至此,已到一切煩惱災患永盡的境地。雜含第十八說:“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入阿毗達磨論卷下說:“一切災患煩惱火滅,故名涅槃”。簡言之,貪瞋癡的叁火消滅,一切衆惡永盡,名爲涅槃。涅槃的字義,婆沙論第二十八有多種解說:槃名稠林,涅名爲出,出于五蘊的稠林,名爲涅槃;槃名爲織,涅名爲不,從此不再織諸惑,名爲涅槃。如織布,有縷,就有所織,無縷,自無所織。行者到無學果位,已沒有業及煩惱,哪還會織成生死?名爲涅槃;槃指後有說,亦即是指未來生命,涅是無義,意到無學聖者果位,不再有未來生命出現,名爲涅槃。槃指種種系縛,涅是離義,意到無學聖者果位,已遠離一切系縛,名爲涅槃;槃指一切生死苦難,涅是超度義,意到無學聖者果位,已超度一切生死苦難,名爲涅槃。諸如此類解說,經論很多,不再引說。
涅槃本有無量名,有說二十五種異名,有說六十六種別名。通常講無學聖者所證涅槃,大體分有馀依與無馀依二種:有馀依涅槃,是說煩惱雖已永盡,但還有色心相續的所依身在;無馀依涅槃,是說不但煩惱永盡,就是色心相續的所依身亦無有馀。不過大乘經論,以涅槃爲不生不滅義,與如來法身同視,含有種種積極的意味。大般涅槃經第六說:若說入于如來涅槃,就是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說;若說如來入于法性,方名了義說。如油盡燈明亦盡,明滅喻煩惱滅,明雖盡而燈猶存,當知如來也是這樣,煩惱雖滅法身常存。經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涅槃界,涅槃界即是如來法身”。證知釋尊涅槃,並非薪盡火滅,所謂肉身雖逝、法身常存,此乃以法身爲如來大般涅槃體。經中還說大涅槃,即是諸佛的法界,是諸佛的甚深禅定,甚至名常、樂、我、淨爲大涅槃。智論八十叁說:“涅槃,無相無量不可思議,滅諸戲論,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羅密”。法華論卷下說:“唯有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一切智慧,名大涅槃”。大小乘所說涅槃,如上分別,證知是不同的。小乘所說涅槃,完全是屬消極;大乘所說涅槃,確有它積極性。
戊叁 忏悔應有其法
己一 勤策叁業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于想法,懇切至禱!
前說忏悔所得的殊勝利益,現明如何忏悔的方法。此文是說策勵叁業:“若欲行此”忏悔的方“法”,要爲策勵自己的叁業:首“先”應“當外肅形儀”。吾人的身形儀表,是屬外在的,在正禮忏時,宜應嚴整端肅,恭謹莊重,既不得隨意的上下傾動,亦不得隨便的竊竊私語,如其不然,不但是對佛的不恭敬,就是別人看了亦認爲你不莊重。所以應要做到行願品所說的“禮敬諸佛”。同時要誠摯的“瞻奉尊像”,好像佛陀就在自己的面前,既不可東張西望,亦不可左顧右盼,要能做到維摩經所說的“瞻仰尊顔,目不暫舍”。外在表現得威儀齊整,內在更要生“起”恭謹至誠的“敬意”,從而“緣想”聖境之“法”。如是“懇切至”誠的向佛菩薩祈“禱”求哀忏悔。忏悔是極重要的行門,內在沒有相當的敬意,外在又無嚴肅的行儀,那你瞻禮不過是虛僞不實,緣想更是沒有真切的誠意,怎能得到忏悔的實益?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己二 發二種心
生二種心,何等爲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複,若複不值諸佛賢聖,忽逢惡友造衆罪業,複應墮落深坑險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不爲佛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
前說勤策叁業,此說“生二種心。何等爲二”?是問生哪兩種心?“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自己思念這個生命體,是由四大假合成的,無時無刻不在演化過程中,並不是一陳不變的,因而假和合的身體,是危脆敗壞的東西,隨時隨刻都會結束生存,真如石火電光,說過去就過去。如昨天尚見到很多親朋好友,可是到今天看報紙,不是這個朋友的訃聞登出,就是那個親戚爲無常吞沒,甚至上午還與一個老友,天南地北的閑聊半天,並約改天再見面談談,哪知到了傍晚,他被無常約去談話,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見面。再看世間有很多身體強壯的男女,人人說他們身體好,可爲社會做很多事,哪知突然接到他的死亡訃告,試問有哪個人可保長期活下去?再仔細觀察,你將發現到:有的要來人間做人,剛入母胎就又爲無常召見,與人間見一面都未做到;有雖呱呱墮地的來到人間,還未睜眼看這人間,又一聲不響的與人間告別;有的剛在地上爬來爬去,還未爬得多遠,一個不小心歪倒,雙親正在爲你會爬而喜,立刻又大哭特哭的傷心兒子離去,有的剛能會走幾步,有的尚在幼稚時期,有或已經長大甚至年老,仍慢慢的向死亡進軍,最後終于離開人間。
總之,出現到這人世間的每個人,究竟什麼時候又到別地方去,是沒有一定的,誰也不敢保證一個人能生存多久。如有人活到八十歲,自信可活到百歲,哪知八十大壽剛過,與諸親友說一聲告別機會都沒有,原來爲他祝壽的,又來爲他吊祭。常聽人說,或親所見,有關或無關的人,就他壽命說,確還未到期,但因內外死緣太多,他原有的偉大計劃,或要做的有益社會人群大事,尚未滿其所願,就已赍志已殁。證知人的形命,確是難可常保。“一朝”四大分“散”,此身立即敗“壞”,要想再得此人身,真不知要到何時,所以說“不知此身何時可複”。因生命結束後,不定再得人身。古德形容說:“叁途一報五千劫,出得頭來是幾時”?忏中亦說:“若複不”能“值”遇“諸佛賢聖”,指示吾人向上向善,反而“忽”然“逢”到“惡友”,終日帶你“造衆罪業”,不是花天酒地的亂來,就是殺人放火的胡爲,如現社會每日發生的殺盜等事,有哪樣不是令人墮落的罪惡行爲?所以說“複應墮落深坑險趣”。深坑險趣,是指叁途八難。墮落到這些地方,要想出來很難,所以喻爲深坑,無日不在苦痛中煎熬,所以喻爲險趣。如是思念此身,難得固極難得,散壞卻極容易,現在不好好的勤修善法,未來苦果不堪設想!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自己思念我得到這世間來,雖于一生當中,沒有機會親見如來,當然已是業障深重,但能值遇如來正法,亦可說是不幸之幸,理應依于如來正法,如法如律切實修行,仗此如來正法之力,使我消除無始業障,得以紹隆聖種才是。可是現我雖得遇到難以聽聞的佛法,但“不爲佛法”而求佛法,更未想到“紹”隆叁寶,“繼”菩薩志,上求下化,培植“聖種”,以期將來得道成佛,是則豈不遇到如來正法,等于沒有遇到一樣?如是辜負自己,那是多麼可惜?得遇如來正法,應時刻的想到,如何使“身口意”叁業得到清“淨”,如何在四威儀中以“善法自居”?果能如是想如是行,叁業固得清淨,叁慧亦得開朗,心垢亦會滌盡,如是就可培植聖種,常得親近諸大聖者,這對自己多麼有益?應常這樣思念,方得正法之益。
己叁 複造諸惡
庚一 諸聖難瞞
而今我等私自作惡而複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慝在心,傲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即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于我等所作罪惡?又複幽顯靈祗,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照道理講,值遇佛法,應興顯佛法,使佛道昌隆,一個接著一個的紹隆佛種,使諸聖種得以永無斷絕,然“而”現“今我等”,不特不能如此,反而“私自作惡,而複”將所造惡,蓋“覆”隱“藏”起來,以爲沒有人知,做了有何關系,所以“言他不知”,並“謂彼”又“不見”。世人就在這個沒有人知人見的觀念下,什麼罪惡都敢做出,以爲人不知鬼不覺,將所造惡“隱慝在心”,且還“傲然”驕倨于懷,認爲像我這樣作惡,別人對我又能怎樣?不特沒有絲毫慚“愧”,反而洋洋得意我行我素。像這樣造惡而又將惡隱藏在心,“此實天下愚惑之甚”,亦可說是一個不可救藥的人!在他或以爲我這樣做是最聰敏,殊不知愚癡迷惑到極點!俗語有言:“欲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不論做什麼事都瞞不過他人耳目,怎可說他不知彼不見?作此想的,實際瞞不了人只瞞自己而已。
如以佛法說:“即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天神仙”,各皆有他們的天眼,“何曾不以清淨天眼”,清楚“見于我等所作罪惡”?諸佛及諸天仙,雖各有天眼,但其功用有大小不同:佛的天眼,般若經說:“能見十方沙界衆生,成就身語意業惡行,誹毀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當墮惡趣”。楞嚴經說:我的天眼能窮盡微塵清淨國土;菩薩天眼,能見百千世界。智度論說:“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衆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無不能照”。天在智度論說有假號天、生天、清淨天的叁類。“轉輪聖王,諸馀大王等,是名假號天。…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