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
以偈贊佛
四八端嚴微妙相,僧祇叁大劫修來,面如滿月目如蓮,天上人間鹹恭敬。
上卷以贊佛偈贊佛,現中卷以相好贊佛。佛身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佛子所熟知。“四八”叁十二,就是說的叁十二相,一一相無不端嚴殊勝,所以說“端嚴微妙相”。偈中沒有說八十隨形好,而實含攝在諸相中,因八十隨好,在諸相中,隨諸相中,莊嚴佛身,極爲妙好。相與好不但不相侵奪,反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佛身相好,微妙莊嚴,也是如此。智論第二十九說:既說佛具叁十二相,爲什麼又說八十隨形好?設必須要有八十隨形好,皆名爲相即可,何必分說相好?相大可以嚴身,說相就已攝好;相粗而好微細,見佛就見到相,好確不易見到;且相在菩薩、轉輪聖王都可得到,好唯佛有,不共他人。好在諸相之間,兩者相互顯發,所以說佛叁十二相,必然說到八十隨形好,怎不分說相好?
有問:佛是遠離一切相好,如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爲什麼還要以相莊嚴?如凡夫的取相?錯了!佛確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乃至離一切相,決不會如凡夫取相執著,但爲度化所要化的衆生,或有以爲身無相好,不足以度化我,不特不受教化,且生輕慢之心,佛乃不得不以叁十二相莊嚴其身。佛在衆中說法,曾作師子吼,我于所有衆生中;一切功德最爲殊勝,佛身不以相好莊嚴,人見佛的形醜,怎信佛具一切殊勝功德?再說佛以相好莊嚴其身,尚有不肯信佛,何況沒有相好莊嚴?是以佛特相好嚴身,令諸衆生確信佛具殊勝功德!佛以愍念一切衆生出現世間,不是無因無緣來這世間觀光,爲饒益利根衆生,就以智慧等諸功德莊嚴內心,爲饒益鈍根衆生,就以身相等威德莊嚴其身;身相莊嚴可拔衆生出叁惡道,不再在惡道中受苦,內心莊嚴可拔衆生出叁界獄,不再在牢獄受不自在苦。有這麼多利益衆生因緣,佛怎不以相好莊嚴生身?佛莊嚴身相,不如世人求外在美,使人對他生起好感,完全是爲利益衆生,才修種種相好業的,不可誤爲如世人的要求漂亮!
佛子皆認諸佛具諸相好,但相怎樣修來或還不知,現在頌說“僧祇叁大劫修來”。反說是由叁大阿僧祇劫修來。僧祇,又名阿僧祇,或阿僧伽、阿僧祇耶,中國譯無數或無央數,爲印度的數目之一,是極大數,不可數。智論第四說:“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複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古德說:“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采智度論說:菩薩進入第叁阿僧祇劫,心思大行,開始種叁十二相。最遲經百劫修成,快則九十一劫就可。智論續說:“叁十二思種叁十二相,一一思種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莊嚴”。每一相要百福莊嚴,怎樣才能修成一福?有說:叁千大千世界中一切衆生,皆是盲無眼目,有人將這麼多盲者治愈能見諸物,是爲一福,像這樣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有說:世人皆被毒藥之所毒害,有人將這麼多中毒者治愈,是爲一福,像這樣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諸如是類,論中說得很多,現不一一引說。可知要得叁十二相,不是簡單的事,亦非短時間事。我佛釋迦牟尼,由于特殊精進,九十一大劫間,就修成叁十二相業,而此相好完成,當與衆生廣結良緣,不能以已得諸相好滿足。
在叁十二相中,現舉面與目二相贊美。人與人相見或見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面孔及眼睛。佛的“面”貌猶“如”明亮、光輝、清淨的“滿月”,如八月中秋的月亮,顯得特別明淨,見者無不歡喜。“佛面猶如淨滿月”,衆生見佛皆大歡喜,即由于此。佛的雙“目”猶“如”青“蓮”華,青蓮華的特色,舉瓣黑白分明,佛眼也是如此,特說“目如蓮”。
具有相好莊嚴的佛陀,若天若人見到,無不尊敬,所以說“天上人間鹹恭敬”。佛的叁十二相,經論都有說明,現依智論略舉一二:一、足下二輪相:千幅、辋、毂叁事具足,自然成就,諸天工師毗首羯磨,雖是最極會化作的巧匠,但不能化作這樣的妙相,因佛妙相從無量劫中,修諸智慧所成的,毗首羯磨一世所得的智慧怎能化成?二、梵音聲相:如梵天有五種聲,從口發出,甚深如雷,清徹遠聞,人心敬愛,谛了易解,聽者無有感到厭患。叁、白毛相:佛的白毛生于眉間,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五尺。四、頂髻相:頂有骨髻,大小如拳,生在頭頂,無人得見。諸如此類的叁十二相,不可多一相,多就會亂,不可少一相,少不端正。叁十二相莊嚴其身,端正不亂,絕對不可增多減少。
敘忏禮敬
一切諸佛愍念衆生,爲說水忏道場忏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此文敘忏及禮佛菩薩,上卷忏文略說,現不重述。
丁六 廣明煩惱行障
戊一 起觀滅罪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某等即今身心寂靜,無谄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複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爲滅罪方便。何等爲四?一者觀于因緣,二者觀于果報,叁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如上頂“禮諸佛”及諸大菩薩“已”,其“次複”當“忏悔”。想起“某等”在上卷末:“折憍慢幢,竭愛欲水”等,“即今”在道場內,“身心”無有過失,叁業自然“寂靜”,“無”有“谄”诳,“無”有“障”礙,如此安然自在,“正是生善滅惡之時”,理當“複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爲滅罪方便”。寂靜,通常說有身寂靜與心寂靜二種:身寂靜,顯示身不掉舉而得輕安;心寂靜,顯示心無煩惱活動而得輕安。古德對身心寂靜,作四句料簡:一、身寂靜心不寂靜,如身坐禅遠離一切愦鬧,但內心仍受貪等煩惱鼓動;二、心寂靜身不寂靜,如內在的心中煩惱已停止活動,但身仍接近大衆不得清閑;叁、身心俱得寂靜,如諸佛及大菩薩並如法修行的人,身心均能不爲內外在的紛擾所動;四、身心俱不寂靜,如一般凡夫,內心固終日計算這樣那樣,外身同樣東奔西馳的不停,謀求所需要的更多財物。生起四種觀行,就是滅罪方便,如無觀行即無方便,怎能生善滅罪?方便爲梵語漚波耶的音譯,一般說爲權巧施設,或說諸法同體巧成的相狀。不論修行說法及諸作爲,凡能善巧而爲,皆可說爲方便。四種觀行是哪四種?文中先爲標出,下面再爲解說。
戊二 釋四觀行
第一觀于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險徑。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所起四種觀行,“第一觀于因緣者”:當“知我”人造“此罪”業,不是無因無緣而來,乃是“藉以無明”爲起罪之因,複以“不善思惟”爲習罪之緣,如是因緣和合,隱覆真知正見,“無”有“正觀”之“力”,亦即沒有正知正見,明明是在造諸罪惡,竟然“不識其”爲大“過”,反而以爲做得不錯,不是無明蒙蔽是什麼?無明,亦稱愚癡,對于諸法事理,愚而不能了達。無明是以癡暗爲性,其體與癡無別,所以無明又名愚癡,愚癡亦說無明。無明從無始來,恒時障礙體認諸法真義的智慧,所以無法知道自己所造的過失!
正觀,意以正確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通達緣起法的真實相,悉是空無自性,所以名爲正觀。如觀八不中道爲正觀,若觀生滅、斷常等則爲邪觀。或說大乘是明正觀,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爲宗,約方便作用不同,諸部派的說法容有不同,但以不二正觀爲宗,彼此沒有什麼不同。或以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以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諸邊,說離斷常等八邪名爲正觀。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沒有一法不是依因托緣而生,亦無一法無因而自性有。緣起本指一切而言,但對緣起認識是否正確,就分是邪觀還是正觀。如凡夫無時不在緣起中活動,不但不能正確認識緣起無自性,反以爲所接觸到的一切是實有,當然不能說是正觀。如具中道妙觀的菩薩,透澈了解緣起法的本性空,離空而不壞緣起假名,是爲正觀。唯有正觀諸法性空,一切皆是緣生了無所得,所行所爲合于緣起正法,自就不會爲諸貪著之所纏縛,亦即不會造諸罪惡。衆生所以會造五逆十惡,乃至無窮無際罪業,皆由不識其過而來,亦即不知緣起如幻,不知就是無明,以是因緣失于正智,所以說爲無正觀力。
無正觀力的衆生,不特不認識緣起正法,對人的好壞亦分不清,所以“遠離善友”。善友即善知識,最高善知識,無過“諸佛菩薩”。唯佛菩薩方能正確引導吾人走上光明大道,教示吾人遠離諸惡廣行衆善。現因遠離諸佛菩薩善友,終日唯有“隨逐魔道行邪險徑”。魔,具說魔羅、惡魔,譯爲殺者、奪命、能奪命者,或譯障礙。意說魔能奪取人的生命及慧命,妨礙人的勝善,憎嫉賢聖之法,作種種擾亂事,使行者不能成就出世善根。智論第五十六詳細說天魔狀態:“魔作龍身種種異形可畏之像,夜來恐怖行者;或現上妙五欲,壞亂菩薩;或轉世間人心,令作大供養,行者貪著供養故,則失道德;或轉人心,令輕惱菩薩,或罵或打,或傷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憂愁。如是等,魔隨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壞之,是名得便”。天魔,具足應說他化自在天魔,居欲界第六天的魔王並其眷屬,專壞欲出叁界行人的一種暴惡鬼神。經中亦說波旬。不特魔王本身,有種種魔力,還有魔軍、魔女等,亦常娆亂佛及其弟子,如意志力堅強,自不會爲魔所娆,願力不夠,爲魔誘惑,敗下陣來,可說很多。佛法行者在向佛道前進時,理應遠離惡魔並予降伏,現不如此,反而“隨逐魔道”,走上危險的惡道,是爲無明之所戲弄!
“如魚吞鈎不知其患”,是第一喻,譬喻貪毒。在水中優哉遊著的魚,不知釣魚者的鈎上,有使它…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