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數息、不淨、因緣叁觀,另有慈悲觀對治瞋恚,念佛觀對治多障,沒有列出,用一等字代表。合爲五停心觀,或名五觀,或名五念,即爲對治粗強的五種惑障而修的五種觀門。于中,又以不淨觀及數息觀,爲初心入道的要約,經中稱爲二甘露門。

  二、明“障學暖、頂、忍、第一法”的煩惱,以致不能修四加行,又名四善根,即于見道前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有四種位別,名四善根位,又名修習順抉擇分善根位。稱爲善根,因聖道涅槃,是真實善,此四爲真實善的初基,亦爲真實善的安足處,所以名爲善根。暖,是火前的相狀,此位善根,可燒煩惱柴薪,爲無漏聖道智火的前相,所以名暖;頂,爲前暖善根漸次增長,到成滿時而成善根,在動善根中最勝,猶如人頂一樣,或如在進退兩際的山頂,所以名頂;忍,是頂善根到達成滿所生的善根,于四谛理忍可最勝,再也不會墮落惡趣,所以名忍;世第一法,是上忍位無間所生的善根,如上品忍位,緣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于有漏世間最爲殊勝,名世第一法。從此無間入于見道,生無漏聖道。前說五停心觀,另有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再加現所講的四加行,論中,或說爲七賢位,或說爲七方便,或說爲七加行,顯此是爲聲聞行者,在見道前所有七級行位,名方便道。文說“七方便”,就是小乘的七賢位。前叁是外凡位,後四是內凡位,或說前叁是遠方便,後四是近方便。修七方便,無漏聖道雖還沒有生起,但確是趣入正性離生的方便加行。此本每個行者可修,因爲“煩惱”所障,不能如法修此。

  叁、明“障學慈、悲、喜、舍;聞、思、修等諸煩惱”,以致不能如法修四無量及有漏叁慧。慈等,就是前說的“廣四等心”,現不重說。聞、思、修的有漏叁慧。慧是簡擇的意思,是簡擇事理的精神作用,有叁種差別:一、聞所成慧,略名聞慧,謂聽如來所說言教,依此發生聞慧,而此聞所成慧,于一切時依名了義;二、思所成慧,略名思慧,于聞法後,對所聞法,加以審慎思惟,因而發生思慧,此思所成慧,于所思惟法,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依名了義;叁、修所成慧,略名修慧,于法思惟後,依所思惟法,切實依之實踐,因而發生修慧,此修所成慧,于一切時不依名了義。經說如有叁人,入池沐浴:一、未學而浮;二、雖學未善;叁、學已善巧。未學浮者,于一切時,攀岸草等,然後沐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學未善者,或攀不攀,而能沐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學已善者,于一切時,無所攀附,自在沐浴,修所成慧,應知亦爾。如此叁慧,每次行者,可次第學,因煩惱障而不能修。

  四、由“障學空”觀、“平等”假觀、“中道解叁觀義諸煩惱”,不能勤修。叁觀說,出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如經說:“初地已上,有叁觀心而入一切地。叁觀者: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爲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入于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名爲摩诃薩聖種觀。璎珞經所說叁觀,是天臺宗所說空、假、中叁觀之本,因而叁觀之名,原出璎珞經。叁觀義,天臺說得最爲詳盡:空觀,明因緣所生一切諸法,看來好像是有,而實如幻如化,但有假名,無實自體,是爲從假入空觀;假觀,明雖入空但不住空,而仍入于幻化,假名世谛,分別無滯,是爲從空入假觀;中觀,中以不二爲義,道名能通,照一實谛,虛通無滯,名中道觀。中道正觀,實能雙照二谛,雙融二谛,遮照同時。此叁觀義,行者應當修學,力求了解,但爲煩惱所障,欲學而不可能。此叁觀,放在明二乘障中,是不大妥當的,因這是大乘行者所修。

  五、由“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因而不能修學。佛法行者所修,向分正行、助行兩種,或說正道、助道。助行,是助正行的。綜合正、助二行,或說正助兼修,或說助正兼修,或說正助合行。以助行言,顯示諸行共相資助,以使正行得以成就,或說助成主要的正行,兼修其馀的諸行。如修六波羅密,當以般若爲主,爲助般若、修馀五波羅密。如菩薩正行施時,守護身口,離七支惡,持正語、正業、正命戒行。由持此戒施得成就,所以戒能助成施舍。不論以哪一法門爲主修行,更以其他行門助成,皆名助行。

  現說助道品,是指叁十七菩提分法,亦有將這說爲正行,現姑不論。念處,是相念處,以自相共相而觀身受心法,對治淨樂常我四倒。此又名爲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單名四念。此四念處,雖各有四,但觀身時多觀不淨,觀受多觀是苦,觀心多觀無常,觀法多觀無我。佛說此四念處,由未入道凡天,經常在此四法,邪行起四顛倒,爲被此四顛倒,所以說四念處。此爲向涅槃的重要法門,如長阿含第十叁聚經說:“雲何四法向于涅槃?謂四念處”。是以四念處爲佛法行者所應修的法門。

  四勤,就是四正勤,亦名四意斷、四正勝、四正斷,爲斷惡生善所運用的方便精進。未生惡令不生,好像預防洪水泛濫;已生惡令斷,好像除去毒蛇;未生善令生,好像鑽木取火;已生善令增長,好像灌溉甘果。增一阿含經第十八說:“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雲何爲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

  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此五于伏煩惱引生聖道有增上用,所以名根。根的這樣次第: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爲其果修因,生起極大精進,精進住念所緣,念力令心得定,心定能如實知。雜含第二十六說:比丘若于五根如實觀察,于身見、戒取、疑叁結斷知,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力,就是信、進、念、定、慧五力。此五于發生聖道的力用,有五種差別。于五根外立此五力,所緣境界以及自體等,與根雖相似,而果有差別,顯此五者具有不屈服的特義,所以別立力分。婆沙第百四十一,以此與五根對照說:能生善法的叫根,能破惡法的叫力;不傾動的名根,能摧伏他名力;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屈服義是力。信力,于如來所修植淨信,不爲沙門、婆羅門,或馀世間等引奪;精進力,于已生不善法,爲永斷故生起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念力,于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四種念住;定力,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意;慧力,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趣苦滅道聖谛。可知根、力的意思是不同的。

  如意足,具名四如意足,或名四神足,由欲、勤、念、慧四法之力,引發現起種種神用的叁摩地。長阿含第五阇尼沙經說:“諸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叁、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爲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又告諸天:過去諸沙門、婆羅門,以無數方便而現無量神通,皆由四神足起”。是以欲得神通妙用,必須修此四神足。

  六、由“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因而對之不能修學。八正道,又名八支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支,八聖道分,八賢聖道,八正聖路等,爲叁十七菩提分的一類。八正道說,早在佛于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時就已提出,可知八正道爲佛所特別重視。中阿含第五十六羅摩經說:“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爲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法無義相應。五比丘!舍此二邊有趣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于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爲八”。到最後涅槃時,對阿跋陀羅說:“若諸法中無八正道,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八正道是唯一而不容別異的正道,求證四沙門果及求證寂滅涅槃,都不能沒有八正道。佛爲五比丘及須跋陀羅說八正道,皆得漏盡,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自知自覺自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于中,正見最爲重要。正見,又名谛見,見苦確實是苦,見集確實是集,見滅確實是滅,見道確實是道。正思惟,又名正分別,正思、正覺、谛念,就是沒有欲覺、恚覺、害覺。正語,又名正言、谛語,就是離妄言、兩舌、惡語、绮語等。正業,又名正行、谛行,就是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正命,又名谛受,就是舍去咒術等的邪命,如法求取床榻、湯藥等諸生活具。正精進,又名正方便、正治、谛法,就是已生的惡法願斷,未生的惡法願不生,未生的善法願生起,已生的善法願增長。正念,又名谛意,就是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正定,又名谛定,就是離欲惡不善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八正道次第,四谛論第四說:依理觀于聖谛,先立正見,于所觀執視不舍,次立正覺;其次安立正言、正業、正命;于所觀法爲離爲得,次立精進;于所離得永不忘失,次立正念;由不失念,于所見境心不散動,次立正定。八正道,以智慧爲根本,因所觀的四谛境,甚深最甚深,沒有智慧不能了知,所以正見最爲重要。

  七、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所以不能修七覺支。七覺支,又名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覺支寶,七菩提寶等,爲順菩提的七種修法。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念覺支,又名念等覺支、念覺意等,心明記爲性,以念爲體,憶持不忘。擇法覺支,又名擇法等覺支、法解覺意,就是毗缽舍那,以慧爲體,能簡擇分別諸法。精進覺支,又名精進等覺支、精進覺意等,以勤爲體,能策勵不息。喜覺支,又名喜等覺支、愛喜覺意,以喜爲體,即欣悅歡喜。輕安覺支,又名輕安等覺支、息覺支等,以輕安爲體,即身輕安與心輕安。定覺支,又名定等覺支,定覺意、惟定覺意等,心一境性,以定爲體,做到其心安住不散。舍覺支,又名舍等覺支…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