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数息、不净、因缘三观,另有慈悲观对治瞋恚,念佛观对治多障,没有列出,用一等字代表。合为五停心观,或名五观,或名五念,即为对治粗强的五种惑障而修的五种观门。于中,又以不净观及数息观,为初心入道的要约,经中称为二甘露门。
二、明“障学暖、顶、忍、第一法”的烦恼,以致不能修四加行,又名四善根,即于见道前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有四种位别,名四善根位,又名修习顺抉择分善根位。称为善根,因圣道涅槃,是真实善,此四为真实善的初基,亦为真实善的安足处,所以名为善根。暖,是火前的相状,此位善根,可烧烦恼柴薪,为无漏圣道智火的前相,所以名暖;顶,为前暖善根渐次增长,到成满时而成善根,在动善根中最胜,犹如人顶一样,或如在进退两际的山顶,所以名顶;忍,是顶善根到达成满所生的善根,于四谛理忍可最胜,再也不会堕落恶趣,所以名忍;世第一法,是上忍位无间所生的善根,如上品忍位,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于有漏世间最为殊胜,名世第一法。从此无间入于见道,生无漏圣道。前说五停心观,另有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再加现所讲的四加行,论中,或说为七贤位,或说为七方便,或说为七加行,显此是为声闻行者,在见道前所有七级行位,名方便道。文说“七方便”,就是小乘的七贤位。前三是外凡位,后四是内凡位,或说前三是远方便,后四是近方便。修七方便,无漏圣道虽还没有生起,但确是趣入正性离生的方便加行。此本每个行者可修,因为“烦恼”所障,不能如法修此。
三、明“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烦恼”,以致不能如法修四无量及有漏三慧。慈等,就是前说的“广四等心”,现不重说。闻、思、修的有漏三慧。慧是简择的意思,是简择事理的精神作用,有三种差别:一、闻所成慧,略名闻慧,谓听如来所说言教,依此发生闻慧,而此闻所成慧,于一切时依名了义;二、思所成慧,略名思慧,于闻法后,对所闻法,加以审慎思惟,因而发生思慧,此思所成慧,于所思惟法,有时依名了义,有时不依名了义;三、修所成慧,略名修慧,于法思惟后,依所思惟法,切实依之实践,因而发生修慧,此修所成慧,于一切时不依名了义。经说如有三人,入池沐浴:一、未学而浮;二、虽学未善;三、学已善巧。未学浮者,于一切时,攀岸草等,然后沐浴,闻所成慧,应知亦尔。学未善者,或攀不攀,而能沐浴,思所成慧,应知亦尔。学已善者,于一切时,无所攀附,自在沐浴,修所成慧,应知亦尔。如此三慧,每次行者,可次第学,因烦恼障而不能修。
四、由“障学空”观、“平等”假观、“中道解三观义诸烦恼”,不能勤修。三观说,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如经说:“初地已上,有三观心而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入于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为摩诃萨圣种观。璎珞经所说三观,是天台宗所说空、假、中三观之本,因而三观之名,原出璎珞经。三观义,天台说得最为详尽:空观,明因缘所生一切诸法,看来好像是有,而实如幻如化,但有假名,无实自体,是为从假入空观;假观,明虽入空但不住空,而仍入于幻化,假名世谛,分别无滞,是为从空入假观;中观,中以不二为义,道名能通,照一实谛,虚通无滞,名中道观。中道正观,实能双照二谛,双融二谛,遮照同时。此三观义,行者应当修学,力求了解,但为烦恼所障,欲学而不可能。此三观,放在明二乘障中,是不大妥当的,因这是大乘行者所修。
五、由“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因而不能修学。佛法行者所修,向分正行、助行两种,或说正道、助道。助行,是助正行的。综合正、助二行,或说正助兼修,或说助正兼修,或说正助合行。以助行言,显示诸行共相资助,以使正行得以成就,或说助成主要的正行,兼修其馀的诸行。如修六波罗密,当以般若为主,为助般若、修馀五波罗密。如菩萨正行施时,守护身口,离七支恶,持正语、正业、正命戒行。由持此戒施得成就,所以戒能助成施舍。不论以哪一法门为主修行,更以其他行门助成,皆名助行。
现说助道品,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亦有将这说为正行,现姑不论。念处,是相念处,以自相共相而观身受心法,对治净乐常我四倒。此又名为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单名四念。此四念处,虽各有四,但观身时多观不净,观受多观是苦,观心多观无常,观法多观无我。佛说此四念处,由未入道凡天,经常在此四法,邪行起四颠倒,为被此四颠倒,所以说四念处。此为向涅槃的重要法门,如长阿含第十三聚经说:“云何四法向于涅槃?谓四念处”。是以四念处为佛法行者所应修的法门。
四勤,就是四正勤,亦名四意断、四正胜、四正断,为断恶生善所运用的方便精进。未生恶令不生,好像预防洪水泛滥;已生恶令断,好像除去毒蛇;未生善令生,好像钻木取火;已生善令增长,好像灌溉甘果。增一阿含经第十八说:“若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云何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不生;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灭;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断”。
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根。此五于伏烦恼引生圣道有增上用,所以名根。根的这样次第:先于因果生起信心,次为其果修因,生起极大精进,精进住念所缘,念力令心得定,心定能如实知。杂含第二十六说:比丘若于五根如实观察,于身见、戒取、疑三结断知,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力,就是信、进、念、定、慧五力。此五于发生圣道的力用,有五种差别。于五根外立此五力,所缘境界以及自体等,与根虽相似,而果有差别,显此五者具有不屈服的特义,所以别立力分。婆沙第百四十一,以此与五根对照说:能生善法的叫根,能破恶法的叫力;不倾动的名根,能摧伏他名力;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屈服义是力。信力,于如来所修植净信,不为沙门、婆罗门,或馀世间等引夺;精进力,于已生不善法,为永断故生起策励,乃至广说四种正断;念力,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四种念住;定力,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广说四种静意;慧力,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道圣谛。可知根、力的意思是不同的。
如意足,具名四如意足,或名四神足,由欲、勤、念、慧四法之力,引发现起种种神用的三摩地。长阿含第五阇尼沙经说:“诸天!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而现无量神通,皆由四神足起”。是以欲得神通妙用,必须修此四神足。
六、由“障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因而对之不能修学。八正道,又名八支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支,八圣道分,八贤圣道,八正圣路等,为三十七菩提分的一类。八正道说,早在佛于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时就已提出,可知八正道为佛所特别重视。中阿含第五十六罗摩经说:“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趣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到最后涅槃时,对阿跋陀罗说:“若诸法中无八正道,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八正道是唯一而不容别异的正道,求证四沙门果及求证寂灭涅槃,都不能没有八正道。佛为五比丘及须跋陀罗说八正道,皆得漏尽,心得解脱,慧得解脱,自知自觉自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于中,正见最为重要。正见,又名谛见,见苦确实是苦,见集确实是集,见灭确实是灭,见道确实是道。正思惟,又名正分别,正思、正觉、谛念,就是没有欲觉、恚觉、害觉。正语,又名正言、谛语,就是离妄言、两舌、恶语、绮语等。正业,又名正行、谛行,就是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正命,又名谛受,就是舍去咒术等的邪命,如法求取床榻、汤药等诸生活具。正精进,又名正方便、正治、谛法,就是已生的恶法愿断,未生的恶法愿不生,未生的善法愿生起,已生的善法愿增长。正念,又名谛意,就是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正定,又名谛定,就是离欲恶不善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八正道次第,四谛论第四说:依理观于圣谛,先立正见,于所观执视不舍,次立正觉;其次安立正言、正业、正命;于所观法为离为得,次立精进;于所离得永不忘失,次立正念;由不失念,于所见境心不散动,次立正定。八正道,以智慧为根本,因所观的四谛境,甚深最甚深,没有智慧不能了知,所以正见最为重要。
七、由“障学七觉支不示相烦恼”,所以不能修七觉支。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觉支宝,七菩提宝等,为顺菩提的七种修法。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又名念等觉支、念觉意等,心明记为性,以念为体,忆持不忘。择法觉支,又名择法等觉支、法解觉意,就是毗钵舍那,以慧为体,能简择分别诸法。精进觉支,又名精进等觉支、精进觉意等,以勤为体,能策励不息。喜觉支,又名喜等觉支、爱喜觉意,以喜为体,即欣悦欢喜。轻安觉支,又名轻安等觉支、息觉支等,以轻安为体,即身轻安与心轻安。定觉支,又名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等,心一境性,以定为体,做到其心安住不散。舍觉支,又名舍等觉支…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