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P3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妙果”。无上菩提与涅槃妙果,是显佛的二转依果。但要完成二转依果,必须裂破无明罗网,如何击破无明,是观自身最极重要的一着!

  

  第四观如来身,无为寂照,离四句,绝百非。众德具足,湛然常住,虽复方便入于灭度,慈悲救接未曾暂舍。

  前观自身,清楚知道吾人身体是惑业不净的,现在“第四观如来身”,则是洁白无染的清净身,如是对比,应厌患自身,求取如来身。如来身向说有二,就是生身及法身。生身是示现的父母所生身,到一定时期又会示现寂灭;法是“无为寂照”的,亦即永恒的存在。法身亦说有二:一、以佛所说的正法为身,二、以佛所证得清净无漏法为身。不论哪种法身,都可保持不灭。正法为身的法身,遗教经说:“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增一阿含经第一序品说:“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增含第四十四又说:“我灭度之后,法当久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此皆以佛所说法为法身,正法不灭,名为法身。除以正法名为法身,复以佛所成就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诸功德法,名为法身。

  大乘亦说如上的法身,但又以佛的自性真如清净法界为法身,而此法身无漏无为无生无灭,是以真理之法名为法身。维摩诘经弟子品说:“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是经卷下见阿閦佛国品说:“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于三世中推求,不见有佛,是真见佛。古德说:“过去若有便应更来,然其不来,明知佛不在过去;未来若有便应即去,然其不去,明知佛不在未来;现在若有便应有住,然其不住,明知佛不在现在”。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是为观见如来真实法身。大般涅槃经第三金刚身品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佛地经论第七更说:“法身,以清净真如为体。真如,即是诸法实性,法无边际,法身亦尔,遍一切法,无处不有,犹如虚空”。诸如此类,皆约真如法性之理,名为法身,常自寂然,虽常寂然,而恒朗照。

  “离四句,绝百非”。四句,随拈一字,皆可成四: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即为四句。所以要离此四句: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必须予以远离,方可免于诸谤。有、无业可成四句,断、常等亦可成四句;一、异等同样可成四句。古德说:“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皆不得真,故云非”,是为绝百非。古德说:“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有无尚且如此,何况四句百非?所以应当离绝,不可有所执着,要像大火一样,触着皆为烧得干干净净。

  如来身,不但“无为寂照”,而且“众德具足”。功德所成就所庄严的法身,固是具诸功德,真如法性之理的法身,同样众德具足,不唯证得法身的如来,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依真常大乘说,众生本具的佛性或如来藏,亦含摄如来一切功德。具足,显示所修的万行无一不具,所得的相好无不圆满。所得果位,所证法身,已经究竟圆满,无有任何变易,不属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摄,如水澄净那样的“湛然”,亦如虚空那样的“常住”。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五说:“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

  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禅师答说:“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顺宗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说法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知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禅师复答:“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顺帝又问:“如来法身既常,众生如何不见”?禅师更答:“大经云:其性常住,是不变易,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肉眼,不见暗中树影”。我认为这解说很好,特地引录于此。

  法身湛然常住固是不错,但佛灭度亦无可否认,自有佛陀以来,若从无佛入灭,世间就应到处有佛,事实佛灭过去很多,如说过去有无量佛。这究是什么道理?已成佛的诸佛,“虽复方便”的“入于灭度”,但仍“慈悲”不舍的“救接”众生,从来“未曾”有时“暂舍”。诸佛是入无住涅槃,虽入涅槃并未住在涅槃,而仍住于生死以大悲愿示现受生,分身无数到他方各个国土,无时无刻不在救接众生,不过一般众生不识其为佛的示现,虽处处受生以救济群品,但以般若空智而常住于涅槃,从未能离寂灭,享受寂静之乐。经说:“即生死而证涅槃,即涅槃而入生死”,生死涅槃一如。入灭是方便示现,非真入灭。

  生如是心,可谓灭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忏悔行人,果能“生”起“如是”四种观“心”,真“可”说是“灭”除“罪”业最“良”好的“津”梁,亦是“除”去染“障”最重“要”的“行”门。“是故”应当“至诚”恳切的“求哀忏悔”。以此四心真诚忏悔,可以做到无罪不灭,无福不生,对于忏悔怎不特别重视?

  

   戊三 烦恼障过

  己一 陈障名数

  庚一 起障原因

  某等无始以来至于今日,长养烦恼,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盖慧眼令无所见,断除众善不得相续。

  上明四种观心以忏悔,未明烦恼过患,现特一一列出烦恼过患。发心忏悔的众“等”,应知吾人从“无始以来”,一直“至于今日”,由最初一念无明的妄动,烦恼不特没有减少,且无时无刻不在“长养烦恼”,以致烦恼,“日深日厚”,亦复“日滋日茂”。人的内心有诸烦恼,好像地上有诸草丛。烦恼增长,生死大海自然日深,无明泥地自也日厚,如再浸润爱水,或是倍以欲泥,使烦恼会更一日一日地滋长茂盛,成为烦恼之林,“覆盖”吾人的“慧眼”,使“令”吾人终于一“无所见”,不能辨别善恶,邪正更是不分,因而原应修的“众善”,反而予以“断除,不得相续”的勤修,众罪反而不断地造作。如是生起烦恼障的原因及其过患,怎不予以密切注意?

  庚二 列诸障失

  辛一 明世间障

  起障不得见佛,不闻正法,不值圣僧烦恼;起障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出离烦恼;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

  起障,不是在某一方面,而是在多方面,此中说有四障,是属世间的障。

  一、由“起”烦恼“障”,断诸所应修的众善,因而无缘得遇三宝,慧眼为烦恼所覆而盲,更未深深的种诸福德,于是明明有佛住世,“不”能“得”见无上“佛”陀,明有如来正法流行,“不”能听“闻”甚深妙“法”,明有圣僧化导世间,“不”能“值”遇“圣僧”开示,这就是所生起的障遇三宝的“烦恼”。

  二、由“起”烦恼“障”,盖覆自己的智慧之目,因而“不见过去、未来一切善恶业行”。什么是善的业行,什么是恶的业行,本可看得清清楚楚,从而善业尽量去做,恶业竭力避免。但因烦恼障蔽慧目,不能看清善恶,自就不能如实的离恶行善,“出离”生死更说不上。这就是所生起的不见善恶业行的烦恼。

  三、由“起障受人天尊贵之烦恼”,所以人中尊贵的果报,如转轮圣王及诸大姓大长者等,无法获得,天上尊贵的果报,如欲界的帝释天,色界的大梵天,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都同样的不能获得。

  四、由“障生色无色界禅定福乐之烦恼”,所以色界的离生喜乐等的四禅定,无色界的空无边处等四空定的福乐,亦复不能从自身中获得,证知烦恼对吾人的过患,确是深重极深重的,不应让它日积日厚的滋茂起来。

  辛二 明神通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飞腾隐显,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法之烦恼。

  由于生起“障不得自在神通”等烦恼,以致所要得的不能如意的得到。如大小乘圣者所得的自在神通,“飞腾”于广大虚空中,或“隐”而不现,或“显”而浮水,不管前面是高山或深海,都能无碍的直行过去,甚而“遍至十方诸佛净土,听”闻诸佛宣说无上妙“法”,都可随意能往,且迅疾的无有障碍。现因有了“烦恼”,根本没有办法可以做到,是为障碍神境通的烦恼。

  辛三 明二乘障

  障学安那般那数息、不净、因缘观等诸烦恼;障学暖、顶、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烦恼;障学空、平等、中道解、三观义诸烦恼;障学助道品、念处、正勤、根、力、如意足诸烦恼;障学八正道、示相之烦恼;障学七觉支、不示相烦恼;障学八解脱、九空定烦恼。

  此明二乘所修生起的各种烦恼。

  一、明“障学安那般那数息等”所生起的烦恼,以致要修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皆不可能。安那般那是印度话,中国译为遣来遣去。安那是遣来义,亦即是入息,是引外界的风入于身中;般那是遣去义,亦即是出息,是引内界的风出于身外。就是一般说的数息观,是为专门对治散乱的。“不净”,就是不净观,此是专门对治贪欲的。世人不知这身体秽恶不净,以为清净得很,终日为身而忙,佛特指示行者观身不净,不要为此不净之身所骗。“因缘观”,诸法本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有,愚痴众生不知缘生无实自性,妄于其中执为实有,佛特开示行者观诸因缘,以对治众生的愚痴无知。初发心的行人,首修五停心,就是前说…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