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妙果”。無上菩提與涅槃妙果,是顯佛的二轉依果。但要完成二轉依果,必須裂破無明羅網,如何擊破無明,是觀自身最極重要的一著!
第四觀如來身,無爲寂照,離四句,絕百非。衆德具足,湛然常住,雖複方便入于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舍。
前觀自身,清楚知道吾人身體是惑業不淨的,現在“第四觀如來身”,則是潔白無染的清淨身,如是對比,應厭患自身,求取如來身。如來身向說有二,就是生身及法身。生身是示現的父母所生身,到一定時期又會示現寂滅;法是“無爲寂照”的,亦即永恒的存在。法身亦說有二:一、以佛所說的正法爲身,二、以佛所證得清淨無漏法爲身。不論哪種法身,都可保持不滅。正法爲身的法身,遺教經說:“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增一阿含經第一序品說:“釋師出世壽極短,肉體雖逝法身在,當令法本不斷絕”。增含第四十四又說:“我滅度之後,法當久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皆以佛所說法爲法身,正法不滅,名爲法身。除以正法名爲法身,複以佛所成就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法,名爲法身。
大乘亦說如上的法身,但又以佛的自性真如清淨法界爲法身,而此法身無漏無爲無生無滅,是以真理之法名爲法身。維摩诘經弟子品說:“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爲世尊過于叁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諸數”。是經卷下見阿閦佛國品說:“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于叁世中推求,不見有佛,是真見佛。古德說:“過去若有便應更來,然其不來,明知佛不在過去;未來若有便應即去,然其不去,明知佛不在未來;現在若有便應有住,然其不住,明知佛不在現在”。叁世推求了不可得,是爲觀見如來真實法身。大般涅槃經第叁金剛身品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佛地經論第七更說:“法身,以清淨真如爲體。真如,即是諸法實性,法無邊際,法身亦爾,遍一切法,無處不有,猶如虛空”。諸如此類,皆約真如法性之理,名爲法身,常自寂然,雖常寂然,而恒朗照。
“離四句,絕百非”。四句,隨拈一字,皆可成四: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即爲四句。所以要離此四句: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有亦無是相違謗,非有非無是戲論謗,必須予以遠離,方可免于諸謗。有、無業可成四句,斷、常等亦可成四句;一、異等同樣可成四句。古德說:“凡作四句,有本、末、叁世、已起、未起,積成百,皆不得真,故雲非”,是爲絕百非。古德說:“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有無尚且如此,何況四句百非?所以應當離絕,不可有所執著,要像大火一樣,觸著皆爲燒得幹幹淨淨。
如來身,不但“無爲寂照”,而且“衆德具足”。功德所成就所莊嚴的法身,固是具諸功德,真如法性之理的法身,同樣衆德具足,不唯證得法身的如來,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依真常大乘說,衆生本具的佛性或如來藏,亦含攝如來一切功德。具足,顯示所修的萬行無一不具,所得的相好無不圓滿。所得果位,所證法身,已經究竟圓滿,無有任何變易,不屬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攝,如水澄淨那樣的“湛然”,亦如虛空那樣的“常住”。大般涅槃經第叁十五說:“如來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叁世,猶如虛空……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禅師:“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禅師答說:“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等虛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順宗又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說法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禅師複答:“佛體本無爲,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順帝又問:“如來法身既常,衆生如何不見”?禅師更答:“大經雲:其性常住,是不變易,無智慧眼,不能得見,如彼肉眼,不見暗中樹影”。我認爲這解說很好,特地引錄于此。
法身湛然常住固是不錯,但佛滅度亦無可否認,自有佛陀以來,若從無佛入滅,世間就應到處有佛,事實佛滅過去很多,如說過去有無量佛。這究是什麼道理?已成佛的諸佛,“雖複方便”的“入于滅度”,但仍“慈悲”不舍的“救接”衆生,從來“未曾”有時“暫舍”。諸佛是入無住涅槃,雖入涅槃並未住在涅槃,而仍住于生死以大悲願示現受生,分身無數到他方各個國土,無時無刻不在救接衆生,不過一般衆生不識其爲佛的示現,雖處處受生以救濟群品,但以般若空智而常住于涅槃,從未能離寂滅,享受寂靜之樂。經說:“即生死而證涅槃,即涅槃而入生死”,生死涅槃一如。入滅是方便示現,非真入滅。
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求哀忏悔。
忏悔行人,果能“生”起“如是”四種觀“心”,真“可”說是“滅”除“罪”業最“良”好的“津”梁,亦是“除”去染“障”最重“要”的“行”門。“是故”應當“至誠”懇切的“求哀忏悔”。以此四心真誠忏悔,可以做到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對于忏悔怎不特別重視?
戊叁 煩惱障過
己一 陳障名數
庚一 起障原因
某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衆善不得相續。
上明四種觀心以忏悔,未明煩惱過患,現特一一列出煩惱過患。發心忏悔的衆“等”,應知吾人從“無始以來”,一直“至于今日”,由最初一念無明的妄動,煩惱不特沒有減少,且無時無刻不在“長養煩惱”,以致煩惱,“日深日厚”,亦複“日滋日茂”。人的內心有諸煩惱,好像地上有諸草叢。煩惱增長,生死大海自然日深,無明泥地自也日厚,如再浸潤愛水,或是倍以欲泥,使煩惱會更一日一日地滋長茂盛,成爲煩惱之林,“覆蓋”吾人的“慧眼”,使“令”吾人終于一“無所見”,不能辨別善惡,邪正更是不分,因而原應修的“衆善”,反而予以“斷除,不得相續”的勤修,衆罪反而不斷地造作。如是生起煩惱障的原因及其過患,怎不予以密切注意?
庚二 列諸障失
辛一 明世間障
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出離煩惱;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障生色、無色界禅定福樂之煩惱。
起障,不是在某一方面,而是在多方面,此中說有四障,是屬世間的障。
一、由“起”煩惱“障”,斷諸所應修的衆善,因而無緣得遇叁寶,慧眼爲煩惱所覆而盲,更未深深的種諸福德,于是明明有佛住世,“不”能“得”見無上“佛”陀,明有如來正法流行,“不”能聽“聞”甚深妙“法”,明有聖僧化導世間,“不”能“值”遇“聖僧”開示,這就是所生起的障遇叁寶的“煩惱”。
二、由“起”煩惱“障”,蓋覆自己的智慧之目,因而“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什麼是善的業行,什麼是惡的業行,本可看得清清楚楚,從而善業盡量去做,惡業竭力避免。但因煩惱障蔽慧目,不能看清善惡,自就不能如實的離惡行善,“出離”生死更說不上。這就是所生起的不見善惡業行的煩惱。
叁、由“起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所以人中尊貴的果報,如轉輪聖王及諸大姓大長者等,無法獲得,天上尊貴的果報,如欲界的帝釋天,色界的大梵天,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都同樣的不能獲得。
四、由“障生色無色界禅定福樂之煩惱”,所以色界的離生喜樂等的四禅定,無色界的空無邊處等四空定的福樂,亦複不能從自身中獲得,證知煩惱對吾人的過患,確是深重極深重的,不應讓它日積日厚的滋茂起來。
辛二 明神通障
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
由于生起“障不得自在神通”等煩惱,以致所要得的不能如意的得到。如大小乘聖者所得的自在神通,“飛騰”于廣大虛空中,或“隱”而不現,或“顯”而浮水,不管前面是高山或深海,都能無礙的直行過去,甚而“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聞諸佛宣說無上妙“法”,都可隨意能往,且迅疾的無有障礙。現因有了“煩惱”,根本沒有辦法可以做到,是爲障礙神境通的煩惱。
辛叁 明二乘障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障學暖、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障學慈、悲、喜、舍;聞、思、修等諸煩惱;障學空、平等、中道解、叁觀義諸煩惱;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障學八解脫、九空定煩惱。
此明二乘所修生起的各種煩惱。
一、明“障學安那般那數息等”所生起的煩惱,以致要修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皆不可能。安那般那是印度話,中國譯爲遣來遣去。安那是遣來義,亦即是入息,是引外界的風入于身中;般那是遣去義,亦即是出息,是引內界的風出于身外。就是一般說的數息觀,是爲專門對治散亂的。“不淨”,就是不淨觀,此是專門對治貪欲的。世人不知這身體穢惡不淨,以爲清淨得很,終日爲身而忙,佛特指示行者觀身不淨,不要爲此不淨之身所騙。“因緣觀”,諸法本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有,愚癡衆生不知緣生無實自性,妄于其中執爲實有,佛特開示行者觀諸因緣,以對治衆生的愚癡無知。初發心的行人,首修五停心,就是前說…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