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丧身失命的过患,一见钩上香饵,立即就去吞食,于是为其所钩,因而结束生命。为人贪着五欲,何尝不是如此?五欲有害于人,好像踏着毒蛇,世人愚惑不知其害,贪着五欲死而后已!古德说:“随他香饵浮波面,独守深潭得自由”。果然如是,怎有伤身之祸?有智慧的人,对世间欲乐,不起贪染心,“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怎会为其障蔽堕三恶趣?五欲过患,宜应认识。
“如蚕作茧,自缠自缚”,是第二喻,譬喻愚痴。蚕为求得生命的坚固不受伤害,特地吐丝裹起身体为巢,以为生命就可无虞生存,殊不知这是自缚自己,终使自己生命,窒息于所吐露的丝巢中,这不是愚痴是什么?愚痴无知的众生,触境为境所迷惑,全是自己的懵懂,从而在无明窟中转来转去,不能得到自在解脱。大经说:“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众生亦然,不见佛性,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毱”,不是邪知见力是什么?
“如蛾赴火自烧自烂”,是第三喻,譬喻瞋恚。蛾与蝶为同类的飞虫,一般说为飞蛾。唯蝶常喜飞花间,蛾则爱飞于灯火,一见赤色的灯火,立即飞投过去,以为非常好玩,哪知结果自烧焦烂,使大好生命葬身火窟。吾人在这世间,遇到违逆之境,立刻大动瞋火,以为发了脾气,心中稍感舒适,哪知瞋恚之火,不特能坏法身,亦烧功德之林,并令现前面孔,变得极为难看,试问常发脾气,对己有何利益?证知三毒烦恼,实是极大罪魁!
“以是”无正观力的“因缘”,恣任三毒造种种罪,于是久沦生死海中,不藉三宝及正观之力,怎得超出三界?想凭自己出离三界,那是很难,所以说“自不能出”。如观诸法因缘性空,生起善思正智,就不为三毒惑乱。
第二观于果报者:所有诸恶不善之业,三世轮转苦果无穷,沉溺无边巨夜大海,为诸烦恼罗刹所食,未来生死冥然无涯。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飞行自在,七宝具足,命终之后,不免恶趣,四空果报,三界极尊,福尽还作牛领中虫,况复其馀无福德者,而复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渊,求出应难。
此讲“第二观于果报者”:众生由于无明不善思惟,所造成的种种罪业,此罪业因必要感果,不是有因而无果的。是以“所有诸恶不善之业”,感受“三世”生死“轮转”,从未一刻停过,且此生死“苦果”,在业还未穷尽,一直“无穷”无尽下去,不会放松造作者一步。
如是轮转无穷的苦果,好像“沉溺”在“无”有“边”际的“巨夜大海”中,随波逐浪的漂来漂去,四顾茫茫的无有依靠,不时“为诸烦恼罗刹”之所“吞食”,在没有了脱生死前,从过去到现在,由现在至未来,众生生命就这样无限延续,能说吾人生命不是佛所说的“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吗?无有边际黑暗重重的大海中,有很多罗刹生存其间,时刻择人而噬。罗刹,又名罗刹娑、逻刹娑、罗叉娑、阿落刹娑,译为可畏、速疾鬼、食人鬼,或译护者。是诸恶鬼的通称,亦名暴恶鬼。男罗刹的相貌极丑,女罗刹的相貌较为姝美。不论男女罗刹,或在空中飞行,或在地上行走,或在海内来往,行动都很迅速,令人感到可怕,因罗刹极喜食人的血肉。除海中有诸罗刹,传说别有罗刹女国,居于大海岛中。有部毗奈耶说那罗刹国,为锡兰所有的赤铜洲。罗刹女国,有说就是指锡兰岛,以锡兰为罗刹的住处,印度古代叙事诗中,有此一说。原因南印地方的住民,向来是啖食人肉见称。另有一说:罗刹在地狱呵责罪人。智论第十六说:“恶罗刹狱卒,作牛马等种种形,吞噉、咬啮罪人”。俱舍第十一说:“阎罗王使诸罗刹娑,掷诸有情置于地狱”。诸如此类的说到罗刹很多。现以之比喻烦恼,显示烦恼汩没人的慧性,伤害人的法身,促使吾人一生又一生的受生身苦果,所以“未来生死,冥然”犹如巨夜,“无涯”犹如大海,无边无际的一个生命接续一个生命,哪有穷尽时候?
在生死中流转,不完全是造恶,有时亦会修善,善感人天乐果,同样是不究竟。以感得人类生命说:一般人的生命,固会很快结束,“设使报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同样不免堕落。转轮圣王,经上说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王一洲的是铁轮王,王二洲的是铜轮王,王三洲的是银轮王,王四洲的是金轮王。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释尊时代,经论比说佛与转轮圣王之处很多。杂含第三十七说:“转轮圣王出世时,有七宝现世间……如是如来出现世间,亦有七觉分宝而现”。智论第二十五说:“佛与转轮圣王有何相似?答曰:如王清净不杂种中生,随姓家业成就,众相庄严身;王德具足,能转宝轮,香汤灌顶,受王位于四天下之首,坏除一切贼法,令无敢违。宝藏丰溢,军容七宝以为校饰,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善用王法,委任贵姓主兵大臣以治国政,妙上珍宝乐以布施,有所知念,终始无异。佛法王亦如是;释迦牟尼、燃灯、宝华等佛。诸佛清净姓中生,先佛威仪行业,具足三十二相以自庄严;圣主威德备具,转真*轮,智慧甘露味灌智首,于三界中尊;破坏一切烦恼贼,学无学众欢喜,所结禁戒无敢违者。无量法宝藏具足、七觉分宝庄严、八万四千法聚军,出世间四摄法以摄众生,知方便说四圣谛法为法王仪;舍利弗、弥勒等大将,善治佛国法,诸无漏根、力、觉,种种妙宝乐以布施,深求一切众生善事为所念坚固,是为相似”。佛典转轮圣王,有很多的相似。虽如此具诸福德,且可“飞行自在”,称为飞行皇帝,而且还有金轮宝、象宝、绀马宝、神珠宝、主藏臣宝、玉女宝、主兵臣宝的“七宝具足”,不能不说轮王福大无比,其金轮圣王的寿命,亦有八万岁这么久,但到“命终之后”,仍“不免”堕入“恶趣”,因诸烦恼未断,仍没老死泥中,何况没有福德及寿长的凡夫?
再说“四空果报”,是“三界”中最“极尊”贵的,但到“福尽”时,“还作牛领中虫”。四空果报,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处,为修四空定所得的果报。修空无边处定,生空无边处天;修识无边处定,生识无边处天;修无所有处定,生无所有处天;修非想非非想处定,生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所得果报,为三界最尊贵,寿长八万大劫,定乐亦极殊胜。外道误认此为涅槃,佛法认为仍在三界,一旦八万大劫果报寿尽,“福”报也享“尽”时,还要堕入畜生作牛领中虫,苦果仍得自己去受。有福德者尚且如此,何“况其馀无福德者”?未来堕落更不用说。想到这点,现在值遇佛法,理当精进修行,“而复懈怠不”好好“勤”行“忏悔”吗?果能作如是想,必定修出世法,不再求世间的福乐!设若不然,“此亦譬如抱石沉渊”,要“求出”来,“应”是相当困“难”的。如人空身掉落深渊,要求出来已很不易,何况抱住石头不舍,求出甚难不说可知。无色天人所以会堕入牛领中虫,经说佛有一次与阿难在田陇中经行,见到一牛项领腐烂,有很多虫在食该牛的脓血,其中有只大而且肥的大虫,佛问阿难认不认识?阿难说不认识,佛告阿难:此虫在过去世,曾经修四空定,感得四空果报,现由天福已尽,恶业因缘又告成熟,所以堕作此虫,修忏能不诚恳?罪业能不忏悔?
第三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裂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建立无上涅槃妙果。
此讲“第三观”于“自身”。我们这个自身,看来是臭皮囊,或说是血肉躯,殊不知在此自身中,本就具有灵觉之性,亦即真常大乘常说具有佛性,或说凡有心者皆得成佛。如此,为什么不能像佛那样的得道成佛?要知“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有“了因”之“力,不能得”到开“显”。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八说:“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正因,谓诸众生,二、缘因,谓六波罗密”。又说:“缘因即是了因。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又说:“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无上菩提,如石出金”。有问:众生的佛性,既与一切功德相应,为什么没有如来德用?当知犹如莲华尚未开敷,为诸恶见叶共所包裹,又如一座很大金山,被瞋恚污泥之所封着,又如广大明净的虚空,被愚痴乌云之所盖覆。
文中所说灵觉之性,是众生本所具有,为烦恼障蔽,好像黑暗丛林,覆住日月之光,所以在丛林内,不能见日月光。灵明觉性为烦恼覆,没有了因的智慧之力照烛,本有觉性无法予以开显。大般涅槃经说:“了因者,犹如灯明,照了于物,缘因者,即施、戒等五,与般若为资缘故,资彼正因力,断惑成菩提”。众生确有佛性,唯是诸佛境界,为声闻、缘觉所不了知,十住菩萨少分见到,何况凡夫?正因众生不见佛性,常为烦恼系缚,不断流转生死,若能见到佛性,烦恼所不能系,就得解脱涅槃。
佛性既是本有,“我今应当发起胜心”,不让本有佛性,永远埋没不显。胜心,可说常胜义菩提心,亦可说前七种心,或四观行的前二观心。如是胜心一发,就可“破裂无明”黑暗“颠倒重障”,亦得“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无明盖覆本有觉性,不是一层两层,如说四十二品无明,即是显示有四十二层,所以说为重障,重障是生死苦果的原因。虚伪意说在本有灵觉性中,根本没有真实生死之因的无明,亦无真实生死之果的苦报,有的只是虚假不真实的,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哪有真实无明?无明如有实在自体,根本没法可以忏尽。就因无明无实自体,藉发胜心可以裂破,灵觉妙性自然开显,所以说“显发如来大明觉慧”。古德说“觉慧,是无上菩提之因心,即当人不动不变之心体,即觉字本不可得,不过藉以破众生之迷耳。觉慧显明,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石而增润”。没有觉慧,不特不能证得无上菩提,亦不能“建立无上…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