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

  以偈赞佛

  四八端严微妙相,僧祇三大劫修来,面如满月目如莲,天上人间咸恭敬。

  上卷以赞佛偈赞佛,现中卷以相好赞佛。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佛子所熟知。“四八”三十二,就是说的三十二相,一一相无不端严殊胜,所以说“端严微妙相”。偈中没有说八十随形好,而实含摄在诸相中,因八十随好,在诸相中,随诸相中,庄严佛身,极为妙好。相与好不但不相侵夺,反相显发,如林中花显发诸树。佛身相好,微妙庄严,也是如此。智论第二十九说:既说佛具三十二相,为什么又说八十随形好?设必须要有八十随形好,皆名为相即可,何必分说相好?相大可以严身,说相就已摄好;相粗而好微细,见佛就见到相,好确不易见到;且相在菩萨、转轮圣王都可得到,好唯佛有,不共他人。好在诸相之间,两者相互显发,所以说佛三十二相,必然说到八十随形好,怎不分说相好?

  有问:佛是远离一切相好,如金刚经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为什么还要以相庄严?如凡夫的取相?错了!佛确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至离一切相,决不会如凡夫取相执着,但为度化所要化的众生,或有以为身无相好,不足以度化我,不特不受教化,且生轻慢之心,佛乃不得不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佛在众中说法,曾作师子吼,我于所有众生中;一切功德最为殊胜,佛身不以相好庄严,人见佛的形丑,怎信佛具一切殊胜功德?再说佛以相好庄严其身,尚有不肯信佛,何况没有相好庄严?是以佛特相好严身,令诸众生确信佛具殊胜功德!佛以愍念一切众生出现世间,不是无因无缘来这世间观光,为饶益利根众生,就以智慧等诸功德庄严内心,为饶益钝根众生,就以身相等威德庄严其身;身相庄严可拔众生出三恶道,不再在恶道中受苦,内心庄严可拔众生出三界狱,不再在牢狱受不自在苦。有这么多利益众生因缘,佛怎不以相好庄严生身?佛庄严身相,不如世人求外在美,使人对他生起好感,完全是为利益众生,才修种种相好业的,不可误为如世人的要求漂亮!

  佛子皆认诸佛具诸相好,但相怎样修来或还不知,现在颂说“僧祇三大劫修来”。反说是由三大阿僧祇劫修来。僧祇,又名阿僧祇,或阿僧伽、阿僧祇耶,中国译无数或无央数,为印度的数目之一,是极大数,不可数。智论第四说:“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古德说:“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采智度论说:菩萨进入第三阿僧祇劫,心思大行,开始种三十二相。最迟经百劫修成,快则九十一劫就可。智论续说:“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每一相要百福庄严,怎样才能修成一福?有说: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皆是盲无眼目,有人将这么多盲者治愈能见诸物,是为一福,像这样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有说:世人皆被毒药之所毒害,有人将这么多中毒者治愈,是为一福,像这样的要有百福,始修成一相,诸如是类,论中说得很多,现不一一引说。可知要得三十二相,不是简单的事,亦非短时间事。我佛释迦牟尼,由于特殊精进,九十一大劫间,就修成三十二相业,而此相好完成,当与众生广结良缘,不能以已得诸相好满足。

  在三十二相中,现举面与目二相赞美。人与人相见或见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孔及眼睛。佛的“面”貌犹“如”明亮、光辉、清净的“满月”,如八月中秋的月亮,显得特别明净,见者无不欢喜。“佛面犹如净满月”,众生见佛皆大欢喜,即由于此。佛的双“目”犹“如”青“莲”华,青莲华的特色,举瓣黑白分明,佛眼也是如此,特说“目如莲”。

  具有相好庄严的佛陀,若天若人见到,无不尊敬,所以说“天上人间咸恭敬”。佛的三十二相,经论都有说明,现依智论略举一二:一、足下二轮相:千幅、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诸天工师毗首羯磨,虽是最极会化作的巧匠,但不能化作这样的妙相,因佛妙相从无量劫中,修诸智慧所成的,毗首羯磨一世所得的智慧怎能化成?二、梵音声相:如梵天有五种声,从口发出,甚深如雷,清彻远闻,人心敬爱,谛了易解,听者无有感到厌患。三、白毛相:佛的白毛生于眉间,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四、顶髻相:顶有骨髻,大小如拳,生在头顶,无人得见。诸如此类的三十二相,不可多一相,多就会乱,不可少一相,少不端正。三十二相庄严其身,端正不乱,绝对不可增多减少。

  叙忏礼敬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忏法,今当归命一切诸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此文叙忏及礼佛菩萨,上卷忏文略说,现不重述。

  

  丁六 广明烦恼行障

  戊一 起观灭罪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某等即今身心寂静,无谄无障,正是生善灭恶之时,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方便。何等为四?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我自身,四者观如来身。

  如上顶“礼诸佛”及诸大菩萨“已”,其“次复”当“忏悔”。想起“某等”在上卷末:“折憍慢幢,竭爱欲水”等,“即今”在道场内,“身心”无有过失,三业自然“寂静”,“无”有“谄”诳,“无”有“障”碍,如此安然自在,“正是生善灭恶之时”,理当“复应各起四种观行,以为灭罪方便”。寂静,通常说有身寂静与心寂静二种:身寂静,显示身不掉举而得轻安;心寂静,显示心无烦恼活动而得轻安。古德对身心寂静,作四句料简:一、身寂静心不寂静,如身坐禅远离一切愦闹,但内心仍受贪等烦恼鼓动;二、心寂静身不寂静,如内在的心中烦恼已停止活动,但身仍接近大众不得清闲;三、身心俱得寂静,如诸佛及大菩萨并如法修行的人,身心均能不为内外在的纷扰所动;四、身心俱不寂静,如一般凡夫,内心固终日计算这样那样,外身同样东奔西驰的不停,谋求所需要的更多财物。生起四种观行,就是灭罪方便,如无观行即无方便,怎能生善灭罪?方便为梵语沤波耶的音译,一般说为权巧施设,或说诸法同体巧成的相状。不论修行说法及诸作为,凡能善巧而为,皆可说为方便。四种观行是哪四种?文中先为标出,下面再为解说。

  戊二 释四观行

  第一观于因缘者:知我此罪,藉以无明,不善思惟,无正观力,不识其过。远离善友诸佛菩萨,随逐魔道行邪险径。如鱼吞钩不知其患,如蚕作茧自缠自缚,如蛾赴火自烧自烂。以是因缘不能自出。

  所起四种观行,“第一观于因缘者”:当“知我”人造“此罪”业,不是无因无缘而来,乃是“藉以无明”为起罪之因,复以“不善思惟”为习罪之缘,如是因缘和合,隐覆真知正见,“无”有“正观”之“力”,亦即没有正知正见,明明是在造诸罪恶,竟然“不识其”为大“过”,反而以为做得不错,不是无明蒙蔽是什么?无明,亦称愚痴,对于诸法事理,愚而不能了达。无明是以痴暗为性,其体与痴无别,所以无明又名愚痴,愚痴亦说无明。无明从无始来,恒时障碍体认诸法真义的智慧,所以无法知道自己所造的过失!

  正观,意以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通达缘起法的真实相,悉是空无自性,所以名为正观。如观八不中道为正观,若观生灭、断常等则为邪观。或说大乘是明正观,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约方便作用不同,诸部派的说法容有不同,但以不二正观为宗,彼此没有什么不同。或以二谛中道发生二慧正观,以得二慧正观,寂灭断常诸边,说离断常等八邪名为正观。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没有一法不是依因托缘而生,亦无一法无因而自性有。缘起本指一切而言,但对缘起认识是否正确,就分是邪观还是正观。如凡夫无时不在缘起中活动,不但不能正确认识缘起无自性,反以为所接触到的一切是实有,当然不能说是正观。如具中道妙观的菩萨,透澈了解缘起法的本性空,离空而不坏缘起假名,是为正观。唯有正观诸法性空,一切皆是缘生了无所得,所行所为合于缘起正法,自就不会为诸贪着之所缠缚,亦即不会造诸罪恶。众生所以会造五逆十恶,乃至无穷无际罪业,皆由不识其过而来,亦即不知缘起如幻,不知就是无明,以是因缘失于正智,所以说为无正观力。

  无正观力的众生,不特不认识缘起正法,对人的好坏亦分不清,所以“远离善友”。善友即善知识,最高善知识,无过“诸佛菩萨”。唯佛菩萨方能正确引导吾人走上光明大道,教示吾人远离诸恶广行众善。现因远离诸佛菩萨善友,终日唯有“随逐魔道行邪险径”。魔,具说魔罗、恶魔,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或译障碍。意说魔能夺取人的生命及慧命,妨碍人的胜善,憎嫉贤圣之法,作种种扰乱事,使行者不能成就出世善根。智论第五十六详细说天魔状态:“魔作龙身种种异形可畏之像,夜来恐怖行者;或现上妙五欲,坏乱菩萨;或转世间人心,令作大供养,行者贪着供养故,则失道德;或转人心,令轻恼菩萨,或骂或打,或伤或害,行者遭苦,或生瞋恚忧愁。如是等,魔随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坏之,是名得便”。天魔,具足应说他化自在天魔,居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并其眷属,专坏欲出三界行人的一种暴恶鬼神。经中亦说波旬。不特魔王本身,有种种魔力,还有魔军、魔女等,亦常娆乱佛及其弟子,如意志力坚强,自不会为魔所娆,愿力不够,为魔诱惑,败下阵来,可说很多。佛法行者在向佛道前进时,理应远离恶魔并予降伏,现不如此,反而“随逐魔道”,走上危险的恶道,是为无明之所戏弄!

  “如鱼吞钩不知其患”,是第一喻,譬喻贪毒。在水中优哉游着的鱼,不知钓鱼者的钩上,有使它…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