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P8

  ..续本文上一页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一切行处,智随行故,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趣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脱”。原因善慧菩萨,已得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所以于一切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此地菩萨以力波罗密为主修行门,其所修力波罗密,已达到清净圆满。

  十、法云地,又名法雨地。菩萨在前第九地,既已成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再进一步的修智波罗密,以无量智慧观察一切,亦常观察如来十力、四无畏,不共佛法,得一切种一切智智,诸佛乃从眉间光清净光明,以智水灌到菩萨顶上,菩萨就入佛数。因到这时,菩萨的菩提智光,与佛的菩提智光,已经平等无有差别,这不是入佛数是什么?菩萨以这样广大的智慧,接受诸佛所有的法雨,为诸众生说法,以法雨滋润众生的善根,好像天降大雨以润万物,复以慈悲荫蔽众生,如空中的大云覆荫万物。如是菩萨现通说法降大法雨,是从慈悲云中而来,生长一切众生善根,好像从大云而来所降的及时雨一样。

  法云地为圣者菩萨的最后一尊菩萨,从此进一步就得到成佛。中观与唯识,不如真常者,更立等觉位。如上所说十地菩萨,不唯释尊是这样说,三世诸佛皆如此说。旧华严经第二十三说:“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为是地故,我如是说”。如在唯识学说:于资粮、加行等五位中,初欢喜地名通达位,意即已证通达二空的真理,从此以后直到第十法云地,名修习位,意显前虽通达真理,只是部分的通达,如要究竟通达,还得继续修习,扫除其他障蔽真理的惑染,方能跃登最高佛位。

  辛五 明佛果障

  障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之烦恼。

  上来从世间障乃至菩萨障,皆已详细说明,现明最后佛果位障。由“障学佛果百万阿僧祇诸行之烦恼”,所以不能修学到达佛果所应修的无量诸行。阿僧祇,又名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或作僧祇,中国译为无数,或无央数,为印度的数目之一,是不可数的数目。智论第四说:“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总之,这是世人所不能数出的大数目。佛的成佛,一般说经三大阿僧祇劫,但亦有说要经无量阿僧祇劫。在这长时期间,要将所修万行,修到究竟圆满,方得圆成佛果,所修万行,如有一行没有圆满,就不可能成就佛道,这是不容有所放松的。本师释迦牟尼如此,过去诸佛皆然。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对于成佛决没有疑问,可是要他经过这么久的时间,修学这么多行门,对成佛似有所畏惧,最好今天开始学佛,今天就能得到成佛,所以“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大行其道,使诸学佛者,都走上速成班,可是不如想像那么容易,于是退心者不乏其人!不过依正常道,一旦到达佛果,那就“如清净无染的虚空中,有皎洁的月光,朗照着大地,使黑暗的大地,完全呈现着一片光明,这实是个难得的明月之夜。于此,虚空是显示无碍;月光是显示光明;清净是显示远离垢秽;月夜是显示清凉。而这一切,都是赞仰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清净无染,广大无边,交互无碍的”。成佛,不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极为理想,值得学佛者去追求的,但这不是要想成佛就得成佛的!

  己二 总忏得益

  如是行障无量无边,今日至祷稽恳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忏悔愿皆消灭。愿藉此忏悔障于诸行一切烦恼,所生功德,愿在在处处自在受生,不为结集业行之所回转,以如意通,于一念顷,遍至十方,净诸佛土,摄化众生。于诸禅定甚深境界,及诸知见通达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乐说无穷而不染着。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不复相续,无漏圣道朗然如日。

  “如是”像上所说“行障”,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是不是就这样让它障修万行?不可!应当从“今日”起,“至”诚祈“祷,稽”首“恳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圣众”前,生起大“惭愧”心,“忏悔”所有行障,“愿”在三宝慈悲威德加被下,悉“皆”得到“消灭”,好修世出世间自利利他善法,从而得证无上菩提。

  同时,“愿藉此”真诚“忏悔障于诸行”的“一切烦恼”,生起“所生”的一切“功德”。仗此功德,“愿在在处处”,就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受生,得以“自在受生”,再也“不”会“为结集业行之所回转”。众生在生死中转来转去的轮回不息,不是由自己自由自在的做主,完全听凭所结集的业行之所指挥,业行指挥你在这儿受生,不由得你不在这儿受生,想到另外一个地方受生决不可能。现由忏悔得到很多功德,以此功德愿在哪儿受生,必然就会在哪儿受生,结集的业行再也没有力量牵动你!

  愿此忏悔障于诸行所生功德,“以如意通”,“于一念顷”的极短时间,就能“遍至十方”所有“净诸佛土”,学习诸佛“摄化众生”的方法,作为自己净佛国土、度化众生的榜样。如意通,就是神足通,运用飞行自在的神足,如意自在的要变现什么就变现什么,要到哪一佛国土去立即就可到哪一佛国土中,所以名如意通。

  愿此忏悔障于诸行所生功德,“于诸禅定甚深境界及诸知见通达无碍”。禅定,是有各式各样的,有世间禅定,有出世禅定,有出世间上上禅。禅在印度,叫做禅那,又名驮衍那、持阿那,中国译为静虑、思惟修、思惟修习,或译弃恶,功德丛林。不论修怎样禅,初步必要使心安住于一境,正审思虑,达到定慧均等的一种状态。在诸禅定当中,要得甚深境界,如入于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之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固是甚深境界,若在定中如实观察诸法实相,或是观察缘起中道,皆是甚深境界,同时以佛知佛见为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能无所障碍的通达,亦即一切诸障皆已澈底消除。因为如此,所以“心能普周一切诸法”,对于诸法如实了知,度化众生而说法时,能够“乐说无”有“穷”尽,且要怎样说就怎样说,如水银泻地的无所迟滞,“而不”生起“染着”,既不以为自己是怎样的通达甚深境界,亦不以为自己是个极为善说法要者,当然不会有所染着。

  愿此忏悔障于诸行所生功德,“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自在是梵语伊湿伐罗的意译,是无碍纵任之义,即随意所欲、所为,皆得纵任无碍。自在并不是容易得到的,因是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得的功德,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得的。心自在,是由出生阿僧祇那么多三昧,于中得到甚深智慧,其心就可自由自在,要想思惟什么,就可思惟什么,要想观察什么,就可观察什么,决定不会受到任何阻碍,不像心不自在的凡夫,不能周遍的观察一切。法自在,是于诸法真理得到自在,如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通达真理之法,于一切法无不正确认识;或能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亦是法自在;或了知一切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一切法,而不有违众生的法相,是为法自在;或将一切法入一法门,于不可说劫分别解说无有穷尽,是为法自在。方便自在,是乃运用种种方便,度化各类不同众生,无不得到自在无碍,如一切方便入一方便,分别解说无量方便,皆能得到自在;或说一切诸法本是言语道断,但能方便演说无量法门,而得自由自在;或于一切法运用巧方便,转妙*轮无有穷尽,是为自在。

  其他有命自在,或称寿自在,寿命自在,即自己寿命,要住世多久即住世多久,或为教化利益无尽众生,能长劫的住持自己寿命。另有财自在,又名物自在,庄严自在,众具自在,由于财物众多,能以极大庄严,庄严一切国土,无所吝惜的施诸众生,能无碍自在的施舍,不会感到财物的缺乏,甚至越施舍越多,是为财自在。复有业自在,是于诸业得到自在,什么时候要以业受报,什么时候就可随业受报,由业受报没有时间的限制,是为业自在。众生虽亦随业受报,但受业力的时间限制,在业缘未成熟时,感果是不可能的,不得说为业自在。更有生自在,又称受生自在,显示能于一切国土自在受生。其他还有多种自在,在此不再多说。

  由于忏悔障行各种烦恼,所生种种功德,“令此烦恼及无知结习,毕竟永断”无有遗馀,从此“不复”再有烦恼“相续”,所修“无漏圣道”,自得“朗然”现前,“如日”丽天那样的无幽不烛,再也没有黑暗残存。

  己三 礼佛结愿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

  忏悔行人“发”如上大“愿”所生功德“已”,对前文可算作一总结;“归命礼诸佛”句,是生起下面所要礼敬的诸佛及诸菩萨。佛菩萨的德号,在前已经略为解说,现在不再重述。

  丙二 忏业障

  丁一 障显业报

  戊一 承前起后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某等略忏烦恼障竟,今当次第忏悔业障。

  “礼”拜“诸佛”及诸大菩萨“已”,其“次复”再“忏悔”。忏悔什么?“某等”前来虽已“略忏烦恼障”究“竟”完了,现“今当”再“次第忏悔业障”。

  业在印度叫做羯磨,以造作为它的定义,即有情身语意的种种造作,如以现在话说,是生命界的各种活动。业的思想理论,在佛教确占有极殊胜的地位,因而世间有些学者,称佛教为业宗,太虚大师亦认业果为佛教最重要的一法。业为什么被人看得这样重要?当知佛教所说道德,不论是一般或特殊的,都建筑在业上。如吾人生命出现到世间,固由业的招感,生命得以延续生存,亦全赖于业力支持,业是生…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