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隨衆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趣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爲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脫”。原因善慧菩薩,已得四無礙智——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所以于一切說法人中,最爲第一。此地菩薩以力波羅密爲主修行門,其所修力波羅密,已達到清淨圓滿。
十、法雲地,又名法雨地。菩薩在前第九地,既已成爲說法人中最爲第一,再進一步的修智波羅密,以無量智慧觀察一切,亦常觀察如來十力、四無畏,不共佛法,得一切種一切智智,諸佛乃從眉間光清淨光明,以智水灌到菩薩頂上,菩薩就入佛數。因到這時,菩薩的菩提智光,與佛的菩提智光,已經平等無有差別,這不是入佛數是什麼?菩薩以這樣廣大的智慧,接受諸佛所有的法雨,爲諸衆生說法,以法雨滋潤衆生的善根,好像天降大雨以潤萬物,複以慈悲蔭蔽衆生,如空中的大雲覆蔭萬物。如是菩薩現通說法降大法雨,是從慈悲雲中而來,生長一切衆生善根,好像從大雲而來所降的及時雨一樣。
法雲地爲聖者菩薩的最後一尊菩薩,從此進一步就得到成佛。中觀與唯識,不如真常者,更立等覺位。如上所說十地菩薩,不唯釋尊是這樣說,叁世諸佛皆如此說。舊華嚴經第二十叁說:“菩薩摩诃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爲是地故,我如是說”。如在唯識學說:于資糧、加行等五位中,初歡喜地名通達位,意即已證通達二空的真理,從此以後直到第十法雲地,名修習位,意顯前雖通達真理,只是部分的通達,如要究竟通達,還得繼續修習,掃除其他障蔽真理的惑染,方能躍登最高佛位。
辛五 明佛果障
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
上來從世間障乃至菩薩障,皆已詳細說明,現明最後佛果位障。由“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到達佛果所應修的無量諸行。阿僧祇,又名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或作僧祇,中國譯爲無數,或無央數,爲印度的數目之一,是不可數的數目。智論第四說:“天人中能知算數法,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叁叁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總之,這是世人所不能數出的大數目。佛的成佛,一般說經叁大阿僧祇劫,但亦有說要經無量阿僧祇劫。在這長時期間,要將所修萬行,修到究竟圓滿,方得圓成佛果,所修萬行,如有一行沒有圓滿,就不可能成就佛道,這是不容有所放松的。本師釋迦牟尼如此,過去諸佛皆然。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對于成佛決沒有疑問,可是要他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修學這麼多行門,對成佛似有所畏懼,最好今天開始學佛,今天就能得到成佛,所以“即身成佛”,“立地成佛”,大行其道,使諸學佛者,都走上速成班,可是不如想像那麼容易,于是退心者不乏其人!不過依正常道,一旦到達佛果,那就“如清淨無染的虛空中,有皎潔的月光,朗照著大地,使黑暗的大地,完全呈現著一片光明,這實是個難得的明月之夜。于此,虛空是顯示無礙;月光是顯示光明;清淨是顯示遠離垢穢;月夜是顯示清涼。而這一切,都是贊仰佛果位上的福德智慧清淨無染,廣大無邊,交互無礙的”。成佛,不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極爲理想,值得學佛者去追求的,但這不是要想成佛就得成佛的!
己二 總忏得益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至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衆,慚愧忏悔願皆消滅。願藉此忏悔障于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爲結集業行之所回轉,以如意通,于一念頃,遍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衆生。于諸禅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複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如是”像上所說“行障”,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是不是就這樣讓它障修萬行?不可!應當從“今日”起,“至”誠祈“禱,稽”首“懇向十方佛”,十方“尊法”,十方“聖衆”前,生起大“慚愧”心,“忏悔”所有行障,“願”在叁寶慈悲威德加被下,悉“皆”得到“消滅”,好修世出世間自利利他善法,從而得證無上菩提。
同時,“願藉此”真誠“忏悔障于諸行”的“一切煩惱”,生起“所生”的一切“功德”。仗此功德,“願在在處處”,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受生,得以“自在受生”,再也“不”會“爲結集業行之所回轉”。衆生在生死中轉來轉去的輪回不息,不是由自己自由自在的做主,完全聽憑所結集的業行之所指揮,業行指揮你在這兒受生,不由得你不在這兒受生,想到另外一個地方受生決不可能。現由忏悔得到很多功德,以此功德願在哪兒受生,必然就會在哪兒受生,結集的業行再也沒有力量牽動你!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以如意通”,“于一念頃”的極短時間,就能“遍至十方”所有“淨諸佛土”,學習諸佛“攝化衆生”的方法,作爲自己淨佛國土、度化衆生的榜樣。如意通,就是神足通,運用飛行自在的神足,如意自在的要變現什麼就變現什麼,要到哪一佛國土去立即就可到哪一佛國土中,所以名如意通。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于諸禅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禅定,是有各式各樣的,有世間禅定,有出世禅定,有出世間上上禅。禅在印度,叫做禅那,又名馱衍那、持阿那,中國譯爲靜慮、思惟修、思惟修習,或譯棄惡,功德叢林。不論修怎樣禅,初步必要使心安住于一境,正審思慮,達到定慧均等的一種狀態。在諸禅定當中,要得甚深境界,如入于佛地住,自證聖智叁種之樂,爲諸衆生作不思議事,固是甚深境界,若在定中如實觀察諸法實相,或是觀察緣起中道,皆是甚深境界,同時以佛知佛見爲本,對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能無所障礙的通達,亦即一切諸障皆已澈底消除。因爲如此,所以“心能普周一切諸法”,對于諸法如實了知,度化衆生而說法時,能夠“樂說無”有“窮”盡,且要怎樣說就怎樣說,如水銀瀉地的無所遲滯,“而不”生起“染著”,既不以爲自己是怎樣的通達甚深境界,亦不以爲自己是個極爲善說法要者,當然不會有所染著。
願此忏悔障于諸行所生功德,“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自在是梵語伊濕伐羅的意譯,是無礙縱任之義,即隨意所欲、所爲,皆得縱任無礙。自在並不是容易得到的,因是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得的功德,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得的。心自在,是由出生阿僧祇那麼多叁昧,于中得到甚深智慧,其心就可自由自在,要想思惟什麼,就可思惟什麼,要想觀察什麼,就可觀察什麼,決定不會受到任何阻礙,不像心不自在的凡夫,不能周遍的觀察一切。法自在,是于諸法真理得到自在,如說“佛爲法王,于法自在”,就是通達真理之法,于一切法無不正確認識;或能示現無量無邊的法門,亦是法自在;或了知一切法即是一法,一法即是一切法,而不有違衆生的法相,是爲法自在;或將一切法入一法門,于不可說劫分別解說無有窮盡,是爲法自在。方便自在,是乃運用種種方便,度化各類不同衆生,無不得到自在無礙,如一切方便入一方便,分別解說無量方便,皆能得到自在;或說一切諸法本是言語道斷,但能方便演說無量法門,而得自由自在;或于一切法運用巧方便,轉妙*輪無有窮盡,是爲自在。
其他有命自在,或稱壽自在,壽命自在,即自己壽命,要住世多久即住世多久,或爲教化利益無盡衆生,能長劫的住持自己壽命。另有財自在,又名物自在,莊嚴自在,衆具自在,由于財物衆多,能以極大莊嚴,莊嚴一切國土,無所吝惜的施諸衆生,能無礙自在的施舍,不會感到財物的缺乏,甚至越施舍越多,是爲財自在。複有業自在,是于諸業得到自在,什麼時候要以業受報,什麼時候就可隨業受報,由業受報沒有時間的限製,是爲業自在。衆生雖亦隨業受報,但受業力的時間限製,在業緣未成熟時,感果是不可能的,不得說爲業自在。更有生自在,又稱受生自在,顯示能于一切國土自在受生。其他還有多種自在,在此不再多說。
由于忏悔障行各種煩惱,所生種種功德,“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無有遺馀,從此“不複”再有煩惱“相續”,所修“無漏聖道”,自得“朗然”現前,“如日”麗天那樣的無幽不燭,再也沒有黑暗殘存。
己叁 禮佛結願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忏悔行人“發”如上大“願”所生功德“已”,對前文可算作一總結;“歸命禮諸佛”句,是生起下面所要禮敬的諸佛及諸菩薩。佛菩薩的德號,在前已經略爲解說,現在不再重述。
丙二 忏業障
丁一 障顯業報
戊一 承前起後
禮諸佛已,次複忏悔。某等略忏煩惱障竟,今當次第忏悔業障。
“禮”拜“諸佛”及諸大菩薩“已”,其“次複”再“忏悔”。忏悔什麼?“某等”前來雖已“略忏煩惱障”究“竟”完了,現“今當”再“次第忏悔業障”。
業在印度叫做羯磨,以造作爲它的定義,即有情身語意的種種造作,如以現在話說,是生命界的各種活動。業的思想理論,在佛教確占有極殊勝的地位,因而世間有些學者,稱佛教爲業宗,太虛大師亦認業果爲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業爲什麼被人看得這樣重要?當知佛教所說道德,不論是一般或特殊的,都建築在業上。如吾人生命出現到世間,固由業的招感,生命得以延續生存,亦全賴于業力支持,業是生…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