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P5

  ..续本文上一页、护觉意、行护觉意,心平等性,以行舍为体,心无警觉而住寂静。婆沙第九十六对觉支作这样问答:觉支是什么意义?为能觉悟说名觉支?为觉之支说名觉支?若以能觉悟说名觉支,就应一是觉支,馀六不得名为觉支,若是为之支说名觉支,就应六是觉支,馀一不是觉支。有说此以能觉悟者说名觉支。果如此,就应唯一择法觉支得名觉支,馀六不得说为觉支。不然!要知馀六为觉支分,能随顺觉,从胜而说,亦名觉支。有说为觉之支说名觉支。果如此,就应念觉支等六种得名觉支,择法应不名为觉支。不然!要知择法是觉亦名觉支,馀六虽是觉支,不得名觉。为什么作此分别?择法觉支,体是智慧,所以名觉,成总修位,亦名觉支;馀六觉支,体非智慧,不得名觉,成总修位,得称为支。依此分别,可知七觉支,虽皆为助如实觉的支分名为觉支,但唯择法其体是慧,既称为觉亦名觉支。

  八、由“障学八解脱、九空定烦恼”,所以不能修此法门。八解脱,就是上卷所说“洗八解水”,此处不再重述。九空定,就是九次第定,又名无间禅、鍊禅,就是次第无间的鍊修九种定。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智论第二十一说:“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定?答曰:馀功德皆有思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此于功德心柔软,善断法爱故,能心心相次”。因此,得名九次第定。智者大师说:行者修禅观时,先修定多智少的根本味禅,又修观多定少的观禅,定观两轮一强一弱,行用尚未调鍊,随有所缺,其心柔软,出入中间,不免异念。然今进一步地修此定,定观均等,定深智利。定深,在缘不散,智利,进入捷疾无碍,从一禅起入于一禅,心心相次,无诸间杂,就是此意。如是没有异念间杂,所以亦被称为无间禅。又以此禅鍊诸味禅,使得清净,譬如鍊金,所以此禅亦称鍊禅。

  辛四 明菩萨障

  障学于十智,三三昧烦恼;障学三明、六通、四无碍烦恼;障学六度、四等烦恼;障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障学大乘心四弘誓愿之烦恼;障学十明、十行之烦恼;障学十回向、十愿之烦恼。

  一、由“障学十智”的烦恼,对于十智不能修学。智是梵语若那的译语,决定了知一切事理的精神作用。智论第二十三说:“决定知,无所疑故名为智”。经论对智分类有诸不同:或说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乃至七十七智等,现说十智,有小乘所立十智,有大乘所立十智。小乘十智是:一、世俗智,是缘世俗之境的智,亦即凡夫所有的有漏智。二、法智,于三界中,特观欲界四谛的智,具足说有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三、类智,是观色无色界四谛的智,具足说有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四、苦智,是了知上下界苦谛理的智。五、集智,是了知上下界集谛理之智。六、灭智,是了知上下界灭谛理的智。七、道智,是了知上下界道谛理的智。八、他心智,是了知他人心理如何的智。九、尽智,是于无学位上,显示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与漏尽得的俱生的无漏智,亦即是断尽一切烦恼时所生的自信智。十、无生智,是于无学位上,显示我已知苦,不复更知,我已断集,不复更断,我已证灭,不复更证,我已修道,不复更修,复更遍知不用再修,与非择灭得俱生的无漏智,有了此智,自觉已得无生,所以名无生智,于此十智,第一世俗智,是与烦恼相应的有漏智,为凡夫缘世俗境所有的智;法智、类智乃至道智的六智,是属无漏智;他心智,通于有漏无漏;尽智及无生智属无漏智,不说可知。

  大乘所立的十智,是明如来所具的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一切诸法通达圆明之智。二、佛法智,于一切佛法通达而能说法度生之智。三、法界无碍智,能了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四、法界无边智,能了知法界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之智。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遍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此所说的如来十智,出于华严经卷第十六。

  二、由“障学三三昧烦恼”,所以不能修三三昧。三昧是印度话,中国译为正定、等持等,是心住于一境不动的状态。智论第二十八说:“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三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或说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有以定相、慧相、舍相配三三昧。定相,是空三昧,慧相,是无愿三味,舍相,是无相三昧。空三昧,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三昧,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三昧,无有色、声、香、味、触、生、住、灭、男、女的十相。智论同卷还说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大乘所立的三昧,智论第二十八说:“摩诃衍三昧者,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着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嚬呻等,无量阿僧祇三昧。试检现所流行的诸大乘经;或详述一种三昧,或略说三昧相,或举出三昧名。总之,三昧很多,通常多数说三三昧。

  三、由“障学三明、六通、四无碍烦恼”,所以不能修此法门。三明,是天眼智明、宿命智明、漏尽智明。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境通、他心通、漏尽通。如是三明、六通,上卷都已讲过,四无碍为四无碍解之略,又名四无碍辩、四无碍智,或略称四解、四辩,为四种无碍的解智,一、我无碍智,是于法所诠的义理,能如实的领悟,决断无有碍滞;二、词无碍智,是对各个方域的种种言词,能无碍自在的通达;三、法无碍智,是于能诠法的名句及文身,如实领悟,分别无滞,决断无碍;四、乐说无碍智,是于文义能以无有碍滞的名词宣扬,对于其中道理能无碍的开演无尽,对诸禅定亦得自在无滞,乃至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于一语中能说一切语,于一法中能说一切法,或随众生根的好乐而说,如乐说空的就为说空,好精进的就为说精进根,纵横自在,无有碍滞。

  四、由“障学六度”烦恼,所以不能修学六度。六度是中国的译语,或译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语略称六波罗密,具称六波罗密多。意说到达彼岸的胜行,有六种差别:一、布施波罗密,又名施波罗密,或名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能对治悭贪,除去贫穷。二、尸罗波罗密,又作施波罗密,持戒波罗密、戒波罗密、戒度无极,即持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三聚净,能对治恶业,得身心清凉。三、羼提波罗密,又称忍辱波罗密、安忍波罗密,忍辱度无极。如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的三种忍辱,能对治瞋恚,使心安住不动。四、毗离耶波罗密,又作毗梨耶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精进度无极。实行披甲精进、方便精进、饶益有情的三种精进,能对治懒怠,使善法增长。五、禅波罗密,又作禅定波罗密、静虑波罗密、禅度无极。修习现法乐住静虑,引发神通静虑,饶益有情静虑的三种,能对治乱意、摄持内心不散。六、般若波罗密,又作智慧波罗密、慧波罗密,明度无极。若缘世俗慧,缘胜义慧,缘有情慧的三种,能对治愚痴,晓了诸法实相。六度的如是次第,大乘庄严经论第七,虽说三种理由,现在姑说一种:由对资财能够施舍,就能如法持戒,由能奉持净戒,就能实践忍辱,由能忍辱无瞋,就能精进不懈,由于能大精进,就能善修禅定,由能善修禅定,所以了解真理。由前引后,次第如是,不容紊乱。

  此六波罗密:有说施、戒、忍三为福德资粮,般若为智慧资粮,精进、禅定,通于福、智资粮;有说施、戒、进三为福德庄严,忍、禅、慧为智慧庄严;有说施、戒、忍为修福德,禅、慧为修智慧,精进通修福慧。六波罗密,为菩萨修行的方轨,任一大乘行者,必修六波罗密。大乘经论,虽广说六波罗密,但小乘有部,唯说施、戒、进、般若四波罗密;外国诸师说六波罗密,即于前四之外,再加忍与静虑;加湿弥罗诸师,说后二波罗密,可摄在前四中,如忍可摄戒中,静虑摄般若中,不必另说;复有别说六波罗密,于施、戒、般若、进外,加闻及忍成六。如是说六波罗密,虽没有什么不可,但与大乘说仍然有别。经中有时将六波罗密,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施、戒、忍三为增上戒学所摄;般若为增上慧学所摄;禅为增上心学所摄;精进通于三学。

  五、由生障学“四等烦恼”,所以不能修学四等。四等,就是四无量心,为慈、悲、喜、舍的四等心。大乘经中固然到处讲到,小乘阿含亦常谈及,这里不再多说。不过楞伽经说有字、语、身、法四等,现略一说:一、字等,如诸佛成佛皆名为佛,其字绝对平等,没有丝毫差别。二、语等,每佛成佛,皆具六十四种梵音,以此梵音为众生说法,其语平等无异。三、身等,每佛成佛,皆具法、报、应三身,而应、报二身所具相好,亦是平等无别。四、法等,诸佛成佛,皆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平等无别。

  六、由“障学四摄法广化之烦恼”,所以不能修此广化众生。四摄法,又名四事摄法、四摄事,或略称四摄,为菩萨摄受众生、调熟众生的四种方法。大品般若经第十三闻持品说:“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