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喪身失命的過患,一見鈎上香餌,立即就去吞食,于是爲其所鈎,因而結束生命。爲人貪著五欲,何嘗不是如此?五欲有害于人,好像踏著毒蛇,世人愚惑不知其害,貪著五欲死而後已!古德說:“隨他香餌浮波面,獨守深潭得自由”。果然如是,怎有傷身之禍?有智慧的人,對世間欲樂,不起貪染心,“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怎會爲其障蔽墮叁惡趣?五欲過患,宜應認識。
“如蠶作繭,自纏自縛”,是第二喻,譬喻愚癡。蠶爲求得生命的堅固不受傷害,特地吐絲裹起身體爲巢,以爲生命就可無虞生存,殊不知這是自縛自己,終使自己生命,窒息于所吐露的絲巢中,這不是愚癡是什麼?愚癡無知的衆生,觸境爲境所迷惑,全是自己的懵懂,從而在無明窟中轉來轉去,不能得到自在解脫。大經說:“如蠶作繭自生自死,衆生亦然,不見佛性,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毱”,不是邪知見力是什麼?
“如蛾赴火自燒自爛”,是第叁喻,譬喻瞋恚。蛾與蝶爲同類的飛蟲,一般說爲飛蛾。唯蝶常喜飛花間,蛾則愛飛于燈火,一見赤色的燈火,立即飛投過去,以爲非常好玩,哪知結果自燒焦爛,使大好生命葬身火窟。吾人在這世間,遇到違逆之境,立刻大動瞋火,以爲發了脾氣,心中稍感舒適,哪知瞋恚之火,不特能壞法身,亦燒功德之林,並令現前面孔,變得極爲難看,試問常發脾氣,對己有何利益?證知叁毒煩惱,實是極大罪魁!
“以是”無正觀力的“因緣”,恣任叁毒造種種罪,于是久淪生死海中,不藉叁寶及正觀之力,怎得超出叁界?想憑自己出離叁界,那是很難,所以說“自不能出”。如觀諸法因緣性空,生起善思正智,就不爲叁毒惑亂。
第二觀于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叁世輪轉苦果無窮,沈溺無邊巨夜大海,爲諸煩惱羅刹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叁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複其馀無福德者,而複懈怠不勤忏悔?此亦譬如抱石沈淵,求出應難。
此講“第二觀于果報者”:衆生由于無明不善思惟,所造成的種種罪業,此罪業因必要感果,不是有因而無果的。是以“所有諸惡不善之業”,感受“叁世”生死“輪轉”,從未一刻停過,且此生死“苦果”,在業還未窮盡,一直“無窮”無盡下去,不會放松造作者一步。
如是輪轉無窮的苦果,好像“沈溺”在“無”有“邊”際的“巨夜大海”中,隨波逐浪的漂來漂去,四顧茫茫的無有依靠,不時“爲諸煩惱羅刹”之所“吞食”,在沒有了脫生死前,從過去到現在,由現在至未來,衆生生命就這樣無限延續,能說吾人生命不是佛所說的“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嗎?無有邊際黑暗重重的大海中,有很多羅刹生存其間,時刻擇人而噬。羅刹,又名羅刹娑、邏刹娑、羅叉娑、阿落刹娑,譯爲可畏、速疾鬼、食人鬼,或譯護者。是諸惡鬼的通稱,亦名暴惡鬼。男羅刹的相貌極醜,女羅刹的相貌較爲姝美。不論男女羅刹,或在空中飛行,或在地上行走,或在海內來往,行動都很迅速,令人感到可怕,因羅刹極喜食人的血肉。除海中有諸羅刹,傳說別有羅刹女國,居于大海島中。有部毗奈耶說那羅刹國,爲錫蘭所有的赤銅洲。羅刹女國,有說就是指錫蘭島,以錫蘭爲羅刹的住處,印度古代敘事詩中,有此一說。原因南印地方的住民,向來是啖食人肉見稱。另有一說:羅刹在地獄呵責罪人。智論第十六說:“惡羅刹獄卒,作牛馬等種種形,吞噉、咬齧罪人”。俱舍第十一說:“閻羅王使諸羅刹娑,擲諸有情置于地獄”。諸如此類的說到羅刹很多。現以之比喻煩惱,顯示煩惱汩沒人的慧性,傷害人的法身,促使吾人一生又一生的受生身苦果,所以“未來生死,冥然”猶如巨夜,“無涯”猶如大海,無邊無際的一個生命接續一個生命,哪有窮盡時候?
在生死中流轉,不完全是造惡,有時亦會修善,善感人天樂果,同樣是不究竟。以感得人類生命說:一般人的生命,固會很快結束,“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同樣不免墮落。轉輪聖王,經上說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王一洲的是鐵輪王,王二洲的是銅輪王,王叁洲的是銀輪王,王四洲的是金輪王。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釋尊時代,經論比說佛與轉輪聖王之處很多。雜含第叁十七說:“轉輪聖王出世時,有七寶現世間……如是如來出現世間,亦有七覺分寶而現”。智論第二十五說:“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答曰:如王清淨不雜種中生,隨姓家業成就,衆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香湯灌頂,受王位于四天下之首,壞除一切賊法,令無敢違。寶藏豐溢,軍容七寶以爲校飾,以四攝法攝取衆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妙上珍寶樂以布施,有所知念,終始無異。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燃燈、寶華等佛。諸佛清淨姓中生,先佛威儀行業,具足叁十二相以自莊嚴;聖主威德備具,轉真*輪,智慧甘露味灌智首,于叁界中尊;破壞一切煩惱賊,學無學衆歡喜,所結禁戒無敢違者。無量法寶藏具足、七覺分寶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軍,出世間四攝法以攝衆生,知方便說四聖谛法爲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將,善治佛國法,諸無漏根、力、覺,種種妙寶樂以布施,深求一切衆生善事爲所念堅固,是爲相似”。佛典轉輪聖王,有很多的相似。雖如此具諸福德,且可“飛行自在”,稱爲飛行皇帝,而且還有金輪寶、象寶、绀馬寶、神珠寶、主藏臣寶、玉女寶、主兵臣寶的“七寶具足”,不能不說輪王福大無比,其金輪聖王的壽命,亦有八萬歲這麼久,但到“命終之後”,仍“不免”墮入“惡趣”,因諸煩惱未斷,仍沒老死泥中,何況沒有福德及壽長的凡夫?
再說“四空果報”,是“叁界”中最“極尊”貴的,但到“福盡”時,“還作牛領中蟲”。四空果報,就是無色界的四空處,爲修四空定所得的果報。修空無邊處定,生空無邊處天;修識無邊處定,生識無邊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生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天所得果報,爲叁界最尊貴,壽長八萬大劫,定樂亦極殊勝。外道誤認此爲涅槃,佛法認爲仍在叁界,一旦八萬大劫果報壽盡,“福”報也享“盡”時,還要墮入畜生作牛領中蟲,苦果仍得自己去受。有福德者尚且如此,何“況其馀無福德者”?未來墮落更不用說。想到這點,現在值遇佛法,理當精進修行,“而複懈怠不”好好“勤”行“忏悔”嗎?果能作如是想,必定修出世法,不再求世間的福樂!設若不然,“此亦譬如抱石沈淵”,要“求出”來,“應”是相當困“難”的。如人空身掉落深淵,要求出來已很不易,何況抱住石頭不舍,求出甚難不說可知。無色天人所以會墮入牛領中蟲,經說佛有一次與阿難在田隴中經行,見到一牛項領腐爛,有很多蟲在食該牛的膿血,其中有只大而且肥的大蟲,佛問阿難認不認識?阿難說不認識,佛告阿難:此蟲在過去世,曾經修四空定,感得四空果報,現由天福已盡,惡業因緣又告成熟,所以墮作此蟲,修忏能不誠懇?罪業能不忏悔?
第叁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爲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僞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此講“第叁觀”于“自身”。我們這個自身,看來是臭皮囊,或說是血肉軀,殊不知在此自身中,本就具有靈覺之性,亦即真常大乘常說具有佛性,或說凡有心者皆得成佛。如此,爲什麼不能像佛那樣的得道成佛?要知“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爲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有“了因”之“力,不能得”到開“顯”。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八說:“衆生佛性亦二種因:一、正因,謂諸衆生,二、緣因,謂六波羅密”。又說:“緣因即是了因。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諸物,爲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須人水輪繩杖等而爲了因……是故雖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又說:“正因者,名爲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無上菩提,如石出金”。有問:衆生的佛性,既與一切功德相應,爲什麼沒有如來德用?當知猶如蓮華尚未開敷,爲諸惡見葉共所包裹,又如一座很大金山,被瞋恚汙泥之所封著,又如廣大明淨的虛空,被愚癡烏雲之所蓋覆。
文中所說靈覺之性,是衆生本所具有,爲煩惱障蔽,好像黑暗叢林,覆住日月之光,所以在叢林內,不能見日月光。靈明覺性爲煩惱覆,沒有了因的智慧之力照燭,本有覺性無法予以開顯。大般涅槃經說:“了因者,猶如燈明,照了于物,緣因者,即施、戒等五,與般若爲資緣故,資彼正因力,斷惑成菩提”。衆生確有佛性,唯是諸佛境界,爲聲聞、緣覺所不了知,十住菩薩少分見到,何況凡夫?正因衆生不見佛性,常爲煩惱系縛,不斷流轉生死,若能見到佛性,煩惱所不能系,就得解脫涅槃。
佛性既是本有,“我今應當發起勝心”,不讓本有佛性,永遠埋沒不顯。勝心,可說常勝義菩提心,亦可說前七種心,或四觀行的前二觀心。如是勝心一發,就可“破裂無明”黑暗“顛倒重障”,亦得“斷滅生死虛僞苦因”。無明蓋覆本有覺性,不是一層兩層,如說四十二品無明,即是顯示有四十二層,所以說爲重障,重障是生死苦果的原因。虛僞意說在本有靈覺性中,根本沒有真實生死之因的無明,亦無真實生死之果的苦報,有的只是虛假不真實的,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哪有真實無明?無明如有實在自體,根本沒法可以忏盡。就因無明無實自體,藉發勝心可以裂破,靈覺妙性自然開顯,所以說“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古德說“覺慧,是無上菩提之因心,即當人不動不變之心體,即覺字本不可得,不過藉以破衆生之迷耳。覺慧顯明,如日月大明,始悟生本是佛,如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石而增潤”。沒有覺慧,不特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亦不能“建立無上…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